03.15 從“食”延伸至“物”,《舌尖三》應該和她聊聊廚房的生活美學

推開廚房的門,每個人都會看見不同路徑,每條路徑都是人走過的痕跡。

這些痕跡日積月累成為一種文化,孕育獨特美感,牽引出一些思考與觀點。

當你好奇一堆問題時,看著他們在你面前處理果子、清洗盤子,你會開始觀察眼前這位廚房工作者的舉手投足,定睛傻住,拋下問題,這絕對是廚房的魅力,擁有安定的美感。

從“食”延伸至“物”,《舌尖三》應該和她聊聊廚房的生活美學

日本料理家小山裕久說過:料理界的三大定律就是仔細看、注意聽、審慎思考。

從“食”延伸至“物”,《舌尖三》應該和她聊聊廚房的生活美學

謝碧鶴的廚房即是。

謝碧鶴。在從事電視廣告製作、營銷企劃多年之後,人生的工作型態出現一個大轉彎,由熬夜拍片走入有火有水的廚房場域,經歷烹飪學習、教學和研究。

2009年在臺灣成立Beher生活廚房(現改名為Beher食物研究圖書館),與大家一起醞釀、發酵關於食物與生活的想法。

高明的生活美學往往來自於一種令人遺憾的現狀:她印象中的不少廚房道具正在消失,比如:蒸籠、便當盒、和果子模具、越南老咖啡壺……

而碧鶴的廚房路徑,是一種由繁為簡的料理思緒。

走進碧鶴的廚房,她正著手處理從臺東寄來的水蜜桃,她在不同熟度的桃子尾端切個十字,再分批放進沸水燒燙的銅鍋裡,拿著濾杓迎接脫皮的桃,算準時間放入冰水裡冰鎮,接著幫桃剝皮,這是水蜜桃果醬的前置作業。

你看這個濾杓,是不是很像手的延伸……碧鶴邊顧鍋,邊開始聊天,就像在媽媽的廚房裡,這是一個有水有火有刀有鍋,有溫度有聲音,必須隨著四季更迭,處理很多生命的地方。

“器物就是人的延伸,你是什麼樣的人就用什麼樣的器物。”

“味道這件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不應該僅有食物的滋味。”

碧鶴分享自己會專注在日式甜點的教學上,是因為蒸籠的氣味,讓她想到媽媽的灶腳,那個蒸年糕的場景。

在碧鶴看來,現代的廚房設備,尤其在都會區裡,幾乎是西化的,跟我們原本的生活產生脫節。

在她的廚房裡,除了食物,一個杯、一個盤,都可以找到亞洲生活的樣貌。

“它們擁有歷史和生活的軌跡,我會希望保留這些東西,不使用就會在廚房裡慢慢消逝;道具對我而言,好用多過於美觀,使用的時候會產生屬於自己的美麗。”

碧鶴給自己的工作室,取名為Beher食物研究圖書館,真正是名副其實。

工作室裡可以看見越南人切空心菜的工具,香港人煲湯的鍋具,日本人制作味噌的木桶,和臺灣人作酵素的紅蓋玻璃瓶……

這些來自各地的生活器皿收納在碧鶴的廚房裡,她的出發點是使用與保存,而非設計好看的DECO。

由“食”延伸至“物”,碧鶴提到在廚房裡工作,我們會以為自己是廚藝的主人,但有時候反而是這些“物”影響我們如何料理“食”。

廚房裡的主客關係,是值得去感受的,一如在她的料理教室上,是沒有食譜的。

“食物是人跟人的媒介,尤其每個人的狀況不同。”

“「把眼睛閉起來,你還會記得什麼東西?”

這是碧鶴常年放在心裡的練習。從做料理、泡茶,不特別追求道具和裝飾,就像日本的百年老店,並不會過度強調設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f

從“食”延伸至“物”,《舌尖三》應該和她聊聊廚房的生活美學

如果廚房是家的中心,應該是自然地呼應生活,所以我們能看見煮豆漿、豆沙的布,從汁液萃取、時間沈澱,體會到真正的染布。

從“食”延伸至“物”,《舌尖三》應該和她聊聊廚房的生活美學

如果能多一點感受,一塊布巾都會讓她去想很多事情。想著如何去接觸這些有形世界中的自然美。

從“食”延伸至“物”,《舌尖三》應該和她聊聊廚房的生活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