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大病不出區:打造廣州北部醫療中心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2018年1月10日,李先生和朋友聚會後開車回家,半路出現胸痛並伴有噁心嘔吐,一開始以為是吃壞了肚子沒有重視,等到胸痛加重時被送往一家社區醫院救治。

社區醫院馬上進行心電圖檢查,並將檢查結果上傳到花都區人民醫院胸痛中心微信群。胸痛中心值班醫生診斷李先生為急性心梗超急性期,需要儘快搶救。接到消息後,肖俊會就提前激活導管室,當救護車到達時,急性心梗救治的綠色通道已經開通,李先生被直接送進導管室,肖俊會為其展開急診造影和PCI手術。

從入院到開通血管僅用時22分鐘,李先生成功獲救。讓他和家屬心有餘悸的是,如果再晚一會兒,他的生命將定格在雞年的尾巴上!

獨特的柔性人才引進

肖俊會是花都區人民醫院2017年從湖北十堰市人民醫院引進的人才,目的是為了建設胸痛中心。2017年12月,該院胸痛中心獲得中國胸痛中心標準版認證,李先生成為最早獲益的患者之一。

2017年4月,幾乎在同一時間,肖俊會在同濟醫學院的校友蔣守濤也被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劉瑞華從湖北隨州市中心醫院引進,新崗位同樣在該院胸痛中心。3個月後,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胸痛中心通過認證,成為廣東省中醫系統第一家國家級胸痛中心。

從入職開始算起,在肖俊會和蔣守濤等人的努力下,花都區的兩個胸痛中心成功挽救了近700個急性心梗患者,部分病症的介入手術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原先需要轉送到廣州市救治的急性心梗病人,在花都區就可以實現最快速救治。

縣區級醫院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龍頭和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紐帶,加強縣區醫院建設,以醫聯體和家庭醫生簽約為抓手落實分級診療,是實現大病不出區(縣)、扭轉倒三角就醫結構、恢復良好就醫秩序的必然選擇。

“2017年花都區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改變了廣州北部地區沒有三甲綜合醫院的歷史,也標誌著花都區醫療衛生水平達到新的高度。”花都區衛生計生局醫政辦科長毛德新說。通過區人民醫院的創三甲活動,不僅該院的醫療水平得到優化,也帶動了其他醫院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

大病不出區:打造廣州北部醫療中心

▲2017年7月4日,中山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動工。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黎明、廣州市衛生計生委主任唐小平、花都區委書記黃偉林、花都區區長葉志良、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郭共添、區政協主席陳家飛、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等領導出席動工儀式

作為全國醫療高地之一,廣州同樣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尷尬。為此,廣州市提出在花都等外圍城區選擇建設片區醫療中心,引導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資源向城市發展新區、外圍城區等轉移。花都區正試圖抓住這一機遇,構建廣州北部醫療中心。

為此花都區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人才引進。

2015年印發《花都區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及管理的實施辦法》。花都區衛生計生局將高層次人才分為五個類別,對引進的人才從20萬到100萬按級別給予補貼,同時還按照每月2500元的標準給予3年的租房週轉金補助。截至目前,該項目共引進8名高層次衛生人才,肖俊會和蔣守濤都在其列。

兩年後,花都區又發佈《花都區衛計系統柔性引才實施辦法》,這項舉措類似深圳“三名工程”,不過投入要小很多,也更有針對性。由區財政每年補貼500萬,花都區人民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胡忠醫院按配套出資500萬,主要瞄準廣州市,以及上海市部分優秀人才。

事實證明,一批人才是可以迅速提升一個地區醫療衛生能力的。“三名工程”對深圳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立竿見影,柔性人才引進對花都區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同樣已經初見成效,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逐年提高。

比如廣東省中醫院骨科專家曹學偉,他幫助花都區革新了關節置換領域的技術;廣州市重症孕產婦救治中心副主任李映桃則通過兇險性前置胎盤手術培訓,提高了花都區搶救孕產婦的成功率,等等。在專家的指導下,花都區還引進了乳腔鏡下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和眼底病診療技術等,填補了之前的區域空白。

通過柔性引才項目,花都區還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三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三醫院、第五醫院等建立合作關係,為人才培養找到了更多的學習平臺。

“除了外引,我們也在加強內培,努力培養本土化的優秀醫療團隊,為提高花都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造血。”曹揚說。

名醫評選是內培的主要路徑之一,這項2016年啟動的工作已經選出區內名醫16名、學科帶頭人28名、後備衛生人才22名。

這些內培人才以3年為一個週期,每3年評選一次,其中名醫連續被選中將成為“終身名醫”。

花都區給予名醫每年10萬元補貼,學科帶頭人每年5萬元,後備人才1次性1萬元。目前區政府在該項目已經投入622萬元。

“名醫評選不設名額限制,也沒有中西醫區別,但是每年都設有非常嚴格的年度考核。”陳波說。去年區衛生計生局組織年度考評,結果顯示66個人有64人優秀,考評結果已經在區衛生計生局官網公示。如果考核不合格相當於一次黃牌警告,將影響到下一次名醫評選。

由於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不斷創新,2017年7月花都區人民醫院獲廣州市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稱號,2018年5月9日,該院腎病學科博士張雲芳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成為花都區醫療領域首個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的研究人員。

談及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花都區人民醫院院長熊傳銀表示:“首先要找準定位,作為區縣級醫院,主要承擔群眾多發病、常見病的診療任務,這是保基本;其次要形成較強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對心臟病人、中風病人、重症產婦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必須就近解決。”

大病不出區:打造廣州北部醫療中心

▲2016年8月22日,花都區多家醫療機構組成的義診醫療服務隊送醫送藥下鄉

前文提到的花都區人民醫院胸痛中心成立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平均用時從原本的120分鐘縮短至90分鐘內,最短的就是救治李先生的22分鐘;2016年7月,中國卒中學會公佈廣州地區“卒中規範救治”醫院分佈地圖,花都區人民醫院成為廣州北部唯一一家入選醫院。

此外,花都區人民醫院還擁有規模在全市區級醫院領先的血透服務,目前有80臺血透機,每月固定為380餘名血液透析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服務,而且正在擴建血透三區。

當然,還有更令花都人民醫院和花都老百姓期待的,是有新華路總院、寶華院區、田美院區三個院區的花都區人民醫院正在籌建新院區。

在花都中軸線的規劃上,區委區政府拿出寸土寸金的地塊用於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其中撥給花都區人民醫院220畝地,投資15億建設床位達1500張的新院區,同時還預留了70畝用地計劃發展民營醫療。

花都醫改開花結果

“優質的醫療資源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之一,為群眾提供優質公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花都區區委書記黃偉林強調,花都區將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醫療資源的配置成為重要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衛生計生局,其他相關部門的付出不容忽視。區人社局醫保辦主任任斯強就曾擲地有聲:“我們醫保辦是花都區醫療衛生改革的組成部分,從職能上我們全力支持花都區的各項醫療衛生改革。”

據花都區發改局局長江靜介紹,發改局的工作主要是落實和貫徹省市下發的醫改政策,“我們會面向各類醫療機構舉辦醫改政策宣講班,邀請市發改委相關處室專家進行現場政策解讀和疑問解答;同時積極開展雙向檢查,督促醫療機構做好明碼標價、收費公示的工作,確保醫改政策在一線得到準確執行,保護就醫群眾的權益。”

隨著花都區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花都區的醫療衛生事業投入不斷增加,從2012年的2.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7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6.39%,“這充分表明了全區上下各條戰線對醫療衛生事業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也說明花都區的醫療水平在不斷提高,百姓的幸福感也在不斷提升。”花都區財政局總經濟師王健文說。

有諸多部門的鼎力支持,花都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也就順理成章。為了更好地服務花都群眾,打造廣州北部地區的醫療高地,花都已經啟動7家醫院的建設項目。除花都區人民醫院正在籌建的新院區外,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汽車城分院、區第二人民醫院新院區、精神病醫院的建設都已經提上日程。

“擴建了一棟住院大樓後,開放病床數量也從600張增加到1100張,我們特別規劃了600多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大大緩解患者就醫停車難問題。”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劉瑞華說,他有一種鳥槍換炮的感覺。據透露,該院有國家專利3項,有院內自有製劑20個品種,其中參七脈心通膠囊、益復元合劑等數個品種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花都區還引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共建中山大學附屬仁濟醫院。 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天歆介紹,仁濟醫院將按照三甲醫院標準建設,設置床位1000張,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將對該院實行同質化管理,“實實在在地為花都百姓和周邊輻射區群眾提供高水平的優質醫療服務。”

“按照廣州市區域衛生規劃,我們還將引入一家市屬婦女兒童醫院。”曹揚說,她特別感謝了幾個兄弟單位。她說:“在花都,國家、省、市的政策,就是我們的東風,各級領導、各兄弟單位對民生事業、對健康事業的重視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大病不出區:打造廣州北部醫療中心

▲2018年5月29日,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組織骨科專家為花都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群眾開展“保護骨骼,健康永遠”愛心義診活動

廣州市衛生計生委主任唐小平已經記不清第幾次到花都,他告訴廣東衛生在線記者,城如其名,花都是一個經常會“開花結果出亮點”的地方。他特別強調,作為廣州市率先探索鎮村一體化管理的地區,花都醫改已經有了自己的特色,“廣州目前有各類醫聯體200多個,但真正能實現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四個共同體的醫聯體建設,花都是走在前頭的。”

“花都區基層醫改為健康廣東建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本。”段宇飛說。他高度肯定花都區的探索,特別強調一元錢看病模式的10年堅守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體現了花都區歷屆黨委政府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如果每一位衛生健康從業者都有這樣的情懷與擔當,就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下去,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廣東衛生健康事業必定走在全國前列。”

“實現‘四個走在前列’,廣東省衛生健康事業必須要對標最先、最優、最好。”廣東省副省長餘豔紅強調。目前廣東省的醫改工作正在快速推進,衛生健康事業的工作者不能只喊口號,而是要把問題摸清,以問題為導向建全體制機制,通過把廣東省強基層工作打造成國家樣板工程等,改變廣東省醫療衛生髮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一定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著力打造強基層、建高地、登高峰的頂天立地廣東省醫療衛生大格局。”餘豔紅說。強基層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衛生強省的重點工作,我們期待花都區以及其他縣區成為國家樣板的那一天。

採寫|宋炳軍 李楠楠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歡迎分享此文,讓更多人瞭解花都基層醫改經驗

大病不出區:打造廣州北部醫療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