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直擊“疫”線,有你最美」低頭把眼淚隱藏,昂首把責任擔當(上)

【直擊“疫”線,有你最美】低頭把眼淚隱藏,昂首把責任擔當(上)

2020年的春節,邁著鼠步,帶著戾氣,一反常態地到來。新冠病毒賊眉鼠眼地闖入了人們的生活,擾亂了人們對春節的安排,尤其嚴重擾亂了奮戰在一線醫護人員對春節的安排。

「直擊“疫”線,有你最美」低頭把眼淚隱藏,昂首把責任擔當(上)

邯鄲市第四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副主任醫師周金海,和妻子神經內一科副主任醫師的劉青,剛把八十八歲的老母親接來歡度春節,讓老人家盡享天倫之樂。沒想到,農曆年二十八的一場緊急會議,發熱門診、“診療應急梯隊”和“感染性疾病”科隔離區相繼成立,第四醫院作為邯鄲市新冠肺炎的定點救治醫院。醫院通知要派人去隔離區工作時,周大夫主動請纓加入第一梯隊工作,並給妻子發去信息:

“青,我已報名去隔離區,你自己注意防護!”

“放心,我會照顧好家裡,保護好自己,我們一起戰鬥!”

語言,簡簡單單,情感沉甸甸。

“一起戰鬥!”他們何曾分開過?五年同窗共讀的大學生活,三十一年的醫務生涯,他們一起戰鬥了三十六年。他們是“獻身醫學事業,勇於擔當”的八十年代的本科生,一起度過了張家口醫學院的大學生活,一起經歷過非典抗戰,而今又一起經歷著新冠肺炎的抗戰。

他們再次成了逆行者。一個在“感染性疾病”科隔離區,一個在發熱門診。

進駐隔離區,就是與死神較量。農曆二十九的夜晚,周大夫面對“感染性疾病”科的第一例發熱患者,有武漢流調史。當時剛剛公佈來自武漢的“新冠肺炎”隨著國人返鄉潮開始四下蔓延這一消息,該患者的到來,無疑似一顆定時炸彈,其危險性可想而知。面對“新冠肺炎”這一新生事物,在真相不甚明朗的情況下,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不可能不恐慌。一向穩重的他,很快進入狀態。他按照嚴格操作規程:先在清潔區內換鞋,進入通過間(緩衝區)內,用洗手液洗好手,戴上帽子,戴好口罩,戴上手套,穿上隔離衣,再換鞋到半汙染區(工作區)開醫囑、上報資料、打印、完成病歷等。進入緩衝區(另一個),戴N95口罩、帽子、手套,穿白色防護服,戴護目鏡、鞋套,進入汙染區(病區),診查病人(查房)。每個穿戴過程,都要手部消毒,全副武裝,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白衣戰士。

說起來簡單,穿起來費時費力,尤其那件連體的防護服,格外笨重。一整套程序下來需要一定的時間。平素溫文爾雅的周大夫以戰士的姿態,義無反顧地奔向他幾十平米的戰場——病房。這裡沒有隆隆炮聲,沒有硝煙瀰漫,但可能有比硝煙更可怕的、而肉眼看不見的病毒,在隱形廝殺。

「直擊“疫”線,有你最美」低頭把眼淚隱藏,昂首把責任擔當(上)

此時,看不到他溫和的面容,但能聽到他溫和的聲音:

“現在怎麼樣?”“還燒不燒?”“哪兒不舒服?……”

這是每個醫生查房時慣用的語言,可每個人的語氣和表情是不一樣的,帶給患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凡是他的病人都樂於聽到他的聲音,這是一個不徐不疾的男中音,飽含關切和真誠。剛才還一臉無助的患者,躺在床上咀嚼被隔離的孤獨和無助,一聽到這聲音,如一潭死水泛起了漣漪。趕緊坐起來問:

“大夫,我三十七度八,嗓子不舒服。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

“不要緊張,這個季節正是感冒多發的季節,發燒很正常,嗓子不舒服也正常,天氣乾燥,多喝水,沒有多大的事兒。不是每個人發熱就患上了新冠肺炎。即使是,你有我,我有專家團隊。我們互相配合,齊心協力,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需要採集標本化驗鑑定。放心吧,沒事兒的。”

不管真假,一席話如一縷春風吹走了患者心頭幾多陰霾、幾多無助。這聲音如春風拂面,如雨露滋潤心田。此時,他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和靠山。這就是周大夫的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風險還不算大,最大的是採集發熱者的標本。近距離接觸發熱者,讓發熱者張大嘴巴,使勁“啊”,用拭子採集咽拭子。此時,發熱者常常會出現乾嘔、咳嗽、噴出等可怕的現象。一旦飛沫噴出,將意味著什麼?作為一線的大夫他是再清楚不過了。可總得有人冒這個風險,否則怎麼才能取到標本,沒有標本怎麼才能鑑定該患者是否患有新冠肺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就是逆行者;這,就是他的責任;這,就是他的擔當!

大家只知道周大夫是一個逆行者,可誰知道他還是一個“帶病”的逆行者?他是一位慢支、肺氣腫和高血壓患者,歷時八年。不僅如此,2017年,周大夫因患有肺部小結節,切除了右肺中葉,從此體力下降,氣短氣喘,對消毒水的氣味反映尤為強烈,甚者胸悶,每天都需要吸舒利迭霧劑,吃降壓藥等,多年來藥物不斷。可他從不對外人說。這次逆行,他完全沒有必要去,因為他自身體質不好,還是這個科室年齡最大的60後,而且是四院聘用人員,可以隨時不用上班。

周大夫原本是中煤63處醫院的副院長,是一直堅守在一線的中西醫大夫。凡到63處醫院的人,一踏入醫院大門,只要是看中西醫的,百分之九十的人就會問工作人員:“今天周大夫在嗎?”他的辦公室門庭若市。周大夫和患者打成一片,深知患者的不易,向來是讓患者花最少的錢治該治的病,不需要藥物治療的,就交給患者物理療法,基本是手到病除。63處醫院條件有限,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他就會無條件地給患者指條就醫之路。加之他為人謙和,常有人來他這裡坐坐,尤其是老人。有看病的,也有不看病的,來這和周大夫說說話,就覺得身上輕鬆了許多。那是對醫者的信任和依賴。響噹噹的本科生,來到63處醫院,一呆就是幾十年。好多人惋惜地說,周大夫如果呆在大醫院,早就是聲名遠揚的專家了,他卻謙虛地說:“在哪裡都是幹工作,小醫院也是醫院,患者是沒有地域之分的。”人,就是個矛盾體,大家一方面替周大夫惋惜,一方面還那麼依賴。

「直擊“疫”線,有你最美」低頭把眼淚隱藏,昂首把責任擔當(上)

德藝雙馨,有口皆碑的周大夫,在63處醫院分流後,為了能夠和妻子在一起共同奮鬥,應聘到63處醫院附近的邯鄲市第四醫院。目前,他家裡上有八十八歲的老孃,下有四歲的孫子,兩歲的孫女,兒子、兒媳們都在上班,妻子劉青還沒有退休,幫他們帶孫子孫女的親家,其母親也有病了。此時,照顧上有老下有小的任務非他莫屬。原本計劃春節後就不再上班啦,沒想到就遭遇疫情,親朋好友勸說:“你不去一線也沒人管你,現在家裡正需要你,回來正好。”“那哪能呢?若在平時是正好,可現在不能。一輩子兢兢業業,關鍵時候怎麼可以撂挑子,我要再發一下最後的餘熱。”

樸素的語言,堅毅的漢子。他用行動詮釋了一個醫務人員的責任擔當,大愛無疆!

此時,我再也寫不出一句能夠表達我對“逆行者”的敬意和歌頌,在“逆行者”忘我的面前,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

……(未完待續)

冬陽,原名王書芝,中學教師,河北省散文協會會員,邯鄲市作家協會會員,峰峰礦區作家協會理事。散文分別刊發於《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選刊》》等雜誌及各級網絡平臺。

圖文 冬陽 邯鄲文聯 發佈 小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