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八里城,位於黑龍江省綏化市肇東市四站,東八里村東八里屯西北300米處,東北距四站鎮3.5公里,南距松花江幹流5公里,城址踞於松花江左岸一弓形臺地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25°56′,北緯45°45′。該地為金元兩代肇州城,是我國東北邊疆軍事重鎮,八里城呈正方形,周長8裡,故名。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1956 年黑龍江省肇東縣文物管理所在調查肇東縣境內松花江沿岸幾個鄉的古代遺址時,又重新調查了八里城遺址。

1958年大躍進期間,農民大搞深翻地時在城內東南部挖出了文物,隨之考古工作介入一次性出土文物近千件,但範圍再沒有擴大,以後也再未進行發掘,在此期間出土近千件文物。

1957年4月4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八里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10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公佈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八里城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八里城有四座甕城,甕城的北門與東門開在正中,西門與南門則偏左。城牆現殘高約4.5米,牆基厚約12米,均為版築,外有護城河,城牆外緣附有馬面(亦稱土堞)。

八里城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是松花江北最大的金代古城址。在黑龍江省內已發現的古城堡中,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中國範圍內金代城池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八里城實測周長3761米,近3.8公里。東牆全長922米,西牆全長943,北牆全長911米。沿牆有丘狀土堞(馬面)56座,四角各有一角樓,各馬面之間距離不等,間距最長為67米,最短為44米。

八里城的城牆為夯土版築,夯層10-15釐米,牆高4-5米,最高處達5米,牆基寬12米。牆外10米處有一道護城河繞城一週。南壕最寬最深,深約7米,上口寬23.5米,底寬約在5-6米左右,西壕最淺,深約4米左右。

城壕外有土堤一道環護全城,高出地面1-1.5米,寬12米左右。壕底與城(壕牆之間)長遍了楊柳榆等樹木,城牆兩側,城壕上下覆蓋著一層天然植被。每當早春過後夏秋之季,八里城城牆上下,城壕內外菸草糜漫,綠樹成蔭,成為蝶花相嬉,燕雀爭鳴的所在。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八里城遺址所在地,隨著近年來東八里村周圍青銅時期墓葬被發現和發掘,證明了這一地區最晚在春秋戰國之交就已成為中國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進行生產生活的聚居地,並且生產力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至遼代,女真人在此居住,是遼政權管轄之下的出河店。

遼代末期契丹貴族的統治日益腐朽,對這一地區女真人進行種族壓迫與經濟剝削的日益加深,引起了女真人的強烈不滿。在此形勢下,以完顏阿骨打部為首的女真部落,在其民族領袖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自1114年起,開始了對遼戰爭。完顏阿骨打起兵,初戰寧江州,獲勝之後又於鴨子河畔的出河店大敗遼軍, 獲得了決定性勝利,從而奠定了大金建國立業的基礎。

八里城遺址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 年),為紀念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與此,遂建為州”稱肇州,隸上京路,此為八里城建城之始。

金熙宗時,為進一步加強肇州的統治力量,天眷元年(1138年)十月,置防禦使於肇州,隸會寧府。皇統二年(1142 年),拜宗室神士為肇州防禦使。

海陵王時,肇州地位幾經變化,海陵王曾一度並肇州為濟州支郡,但不久又恢復如初。天德二年(1150 年),將遼時長春州韶陽軍降為縣後隸於肇州(肇州另轄有始興縣、終海陵朝、神士、懣為肇州防禦至正隆六年十月)。

金世宗大定初年,這裡為鎮壓契丹族窩斡反叛的集中地而備受重視,唐括烏也為肇州防禦使。大定七年(1167 年)底浦察通出為肇州防禦使。

金章宗時,肇州的地位更加顯赫。先在承安三年(1198 年),章宗“復以為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肇州為節鎮軍名武興,後承安五年(1200 年),又“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後軍”,後廢棄。

金宣宗時,由於泰州殘破不堪而難於居住,東北路招討司猛安謀克諸處人等都湧向肇州,這迫使泰州等地“凡徵調往復甚難”。在此情況下,肇州防禦使烏古論德升提出“升肇州為節度,以招討使兼之”並同時“置招討副使二員,分治泰州及宜春”等建議為宣宗準定。

貞佑二年(1214 年)紇石烈德被遷為肇州防禦使,同年,肇州升為武興軍節鎮,置招討司。紇石烈德任節度使。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至此,肇州在金代政治上達到了頂點。此後,隨著金代統治的衰弱和蒙古成吉思汗力量的壯大,包括肇州在內的遼東地區的兵勢越來越弱。因而一些官員都不願在肇州為官。如興定元年(1217年)上京·行省蒲察五斤入朝後。留江山守肇州而江山卻“頗懷去就”。表明金肇州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雖此,金代的肇州城在遼東仍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失為東北的一個軍事重鎮。

元滅金後,肇州所在地為諸王斡惕赤斤分地。肇州在元初被廢。其地僅為遼陽行省所轄西祥州(吉林農安東北古城)至失室赤萬戶府(黑龍江省璦琿附近)驛道中的一個站。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建為州。元貞元年(1295 年)立為肇州屯田萬戶府。

明初廢州,八里城遺址所在地在遼東都指揮使司之朵顏衛轄境之內。成祖永樂七年(1409 年)設立奴兒干司後,該地又為其所治,並作為奴兒干都可轄境內四條重要驛站之一的“海西西陸路城站”(肇州-兀良河)的起點而重見於史冊,成為明代東北交通網中的一個重要城站。

清初,為科爾沁左翼郭爾羅斯後旗遊牧地,清末屬肇州廳轄。

民國時,八里城遺址所在地屬肇州管轄。

敵偽時,屬肇源縣轄。

建國後,八里城遺址所在地劃歸肇東至今。

八里城遺址在何時、為何被廢棄至今尚未考出。它的重新發現,則是在晚清光緒年間。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1958年11月 ,八里城出土文物很多,已收集到近千件,分述如下:

⑴石器類30餘件,有石斧、石礎、石磨等。

⑵骨器類21件,有殘匙、鹿角器等。

⑶銅器類90餘件,有殘飾件、銅佛,唐、北宋和金的大定通寶、正隆通寶等銅錢。

⑷陶器類150餘件,長磚、花紋磚、獸面瓦當、罐、杯等。

⑸瓷器類20餘件,有黑油雙系小罐、定瓷大碗、定瓷小龜、豬首形三孔口笛等。

⑹鐵器類700餘件,分述如下:

兵器:有刀、矛等。

刑具:有三環腳鐐等。

馬具:有馬鐙、銜環等。

手工業工具:有鏟、鋸、斧等。

農具:有犁鏵、鋤頭等。

生活用具:菜刀、剪刀 ,鐵鎖等。

根據八里城遺址的建築特徵,結合史料及出土文物分析,八里城遺址為金代肇州城的故址,是金代設在東北的一處重要的軍事城堡。八里城遺址確定為金肇州,為研究吉、黑兩省西部地區古城分佈提供了座標。就八里城遺址外觀而言,該城址的城牆、馬面、甕城、城壕、城炕、土堤等皆具備,是典型的金代建築,這是研究金代軍事防禦的一項完整的實物標本。

由八里城遺址出土的金代文物可見,金代瓷器在造型、燒造工藝和裝飾技藝上,不但較好地繼承了中國宋代優秀的陶瓷藝術傳統,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民族風格。這種藝術風格上的兩重性,反映了金代女真民族物質文化與中原地區以漢族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通過這些瓷器的研究,不僅可以豐富中國陶瓷史上金代瓷器的內涵,同時也可藉此加深對金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認識。

八里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以鐵器最多,鐵器廣泛的應用於女真社會的生產、生活及其它領域,從這一側面反映了金代鐵器生產和冶鐵的繁榮景象。這批鐵器是探討金代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研究中國冶金髮展史的重要史料。

八里城遺址出土的金代鐵農具的型制都與中原地區的極其相似。這表明中國內地和邊疆兄弟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女真族和漢族為開發黑龍江流域共同努力的實物證明。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城內早已墾為耕地,城中有土路一條貫通南北城門。八里城的城牆、城門、土堞與溝壕除東門,南門早年因群眾取土稍有破壞之外大體保存完好,在黑龍江省內已發現的古城堡中,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國範圍內金代城池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城內有胡黃(蟲常)仙洞,意思就是狐狸、黃鼠狼、蛇(也叫長蟲)三種仙,也是當地百姓迷信拜神的地方,遠近地市如大慶、哈爾濱等甚至吉林、遼寧等外省人士都來此燒香還願,皆稱甚為靈驗。當地多有傳聞以紅布蒙瓷碗或玻璃杯,在神位前紮緊杯口禱告,心誠者禱告完畢竟然能發現杯中憑空而來的藥丸、青蛙、液體等異物,服用後亦有重症痊癒者,當事人往往有名有姓不得不信。

1990年代,城門外建起佛教普濟寺一座,位於八里城北門外200米。2003年8月已經省宗教事務局正式下文批准建立四站鎮八里城普濟寺。寺內現有落髮出家僧人20名、教職人員22名,佛教信徒2千餘人,大型法會最多時近萬人。寺院佔地面積9,9878.40平方米、建設面積3,750平方米。廟宇軒昂、氣勢宏偉、潔淨、幽雅,引人入勝。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肇東八里城—金代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