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翡翠揭祕:玻璃種之父於展弘

以中國風元素為題成為流行

今天說起珠寶,可能在中國消費者的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一定是萬寶龍、蒂芙尼、寶格麗等這些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名字。不過隨著業界湧現出一批,以於展弘為代表的獨立珠寶設計師,正在逐漸改善這種略顯尷尬的局面。

就連一些原本只遵從西方文化的國外珠寶品牌,近些年也在保有原設計理念下,逐漸開始嘗試融入中國風元素。

翡翠揭秘:玻璃種之父於展弘

伯爵“ 璀璨華裳 ”

也許部分消費者會更加關注,這款項鍊鑲襯了728顆圓形美鑽、5顆梨形切割紅碧璽,以及一顆枕形切割粉紅碧璽。

但更值得在意的是,整體珠寶設計是以融入中國古代的摺扇元素為基礎。要知道摺扇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算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最早可見於公元五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


翡翠:玉中之王,東方瑰寶

翡翠揭秘:玻璃種之父於展弘

但毋庸置疑,這樣的珠寶設計無非只是採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皮毛。所以,如果想要探究,珠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其核心在於展弘認為,一定是玉。

說起玉文化,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中所代表的,為正義事業所犧牲的精神;自然也有可能是,詩詞“化干戈為玉帛”中所代表的,愛好和平以及友好的內涵。因此,以玉為載體,已經深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併成為了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過,玉是東方精神生動的物化體現,也意味著玉的種類實在繁多。所以,玉的核心在於展弘認為,一定是被稱之為“玉中之王”的翡翠。

翡翠揭秘:玻璃種之父於展弘

珠寶設計師於展弘

從歷史進程的角度分析,翡翠的最早記錄同樣也屬於歐洲。在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中,英國、法國、瑞士、荷蘭以及比利時,都有翡翠器物的出現。不過,更喜歡寶石文化的西方,明顯對翡翠沒那麼在意。目前從遺址中出土的翡翠器物也可以發現,斧頭、刮刀等武器的製造是古代西方翡翠的最常見用途。

但反觀翡翠在中國,傳說中十三世紀初,雲南的一個鹽商偶然的從緬甸馱了一塊綠石頭回國,從此晶瑩透亮的翡翠在國內有了第一次記錄。後來也因為古人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更多的以雕刻在翡翠上的方式祈福,所以翡翠又被稱之為“東方瑰寶”。

翡翠揭秘:玻璃種之父於展弘


翡翠是什麼?老坑新坑又是什麼?

於展弘解釋來看,翡翠是玉的一種,不過也不純粹。往往很多消費者,甚至是從業者都會犯一個基本錯誤,說翡翠只是硬玉的一種俗稱。但從於展弘開創“弘珠寶”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樹立這樣的規範界定。

嚴格上來講,硬玉是含鈉鋁的鹼性輝石類礦物的名稱,而翡翠則只是以硬玉礦物為主,還多少夾雜有其他類的礦物。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其他類礦物的含量可以直接決定一塊翡翠的質量好壞。那麼不免又要問一個問題,質量最好的翡翠是?翡翠玻璃種,於展弘總會脫口而出的一個詞,這也是眾多的社會主流媒體及珠寶業界知名人士對於展弘的第一個身份認定,翡翠玻璃種之父。

翡翠揭秘:玻璃種之父於展弘

試想如果將其他類礦物的含量降到最低,那麼從最直接的外觀便可以發現,這塊翡翠已經變得晶瑩剔透,幾乎是一種全透明的狀態。當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經完成了這道神奇的工序,在地質的作用下,這種佔礦山翡翠原料出產量還不到1%的極品,業界就稱之為翡翠玻璃種。

但於展弘一定要提醒消費者的,是翡翠玻璃種一定為老坑翡翠原石。

對於熟悉翡翠的消費者而言,老坑新坑的說法一定都聽過,只不過兩者之間具體的區別是什麼?於展弘看來,其實業界一直就沒有對這樣的說法進行過標準性定義。

可以肯定,目前市場上所流通的大多翡翠玻璃種,都是新坑種翡翠。依然最直接的區別是外觀,新坑因為沒經歷過大自然的物理作用,也就是像被流水、風沙等衝涮、侵蝕的過程,自然質地上的透明度遠不如老坑,也就是於展弘常說的水份不足,還有摸上去的粗糙感也較強。

造成區別的原因是,老坑都至少歷經多年的風雨洗禮,其內部顆粒之間的結合已經較為緊密。

所以,消費者在入手翡翠玻璃種時,一定要關注其結構是否鬆散。

萬一如果有,那麼便是新坑,縫隙間的液態吸附物較易揮發,使水份不足,甚至在未來會出現面目全非,從而完全失去收藏價值。


下期預告:獨立與否?珠寶設計師的選擇

翡翠揭秘:玻璃種之父於展弘

當今社會下,很多想從事珠寶設計行業的人,都滿懷憧憬。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看似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後,實則卻很辛苦。在管理者專業性普遍不高的珠寶行業,設計師幾番辛苦設計的款式理念經常會被改到面目全非,他們已經淪為了生產線上的普通員工。

這樣的原因在於,同質化現象下,珠寶行業形勢整體的低迷,從第一環設計開始,就已經不被重視,抄襲成為各大企業的發展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