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媽媽,回家

媽媽,回家

嬰兒老叫的是媽媽、媽媽,不是爸爸、爸爸。媽媽原來是吃奶的意思,爸爸原來是不要吃奶的意思。(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7月19日《南方週末》)

我老在路上,老跑來跑去。因此我老了。為了中國,為了學生,為了哲學。我還是幸運的。我往返於北京與汕頭之間、開封與杭州之間、青島與濟南之間,經常在那裡的大學教哲學、德國當代哲學。哲學幫助我思考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人類的存在。

這些天我是從河南大學回來的。開封原來沒有高鐵站。去年還是先要到鄭州,到了後需要人接我去開封,送我到河大。今年我第一次從北京西站直接到河南省的舊省會。這一次在河南大學教了三天書。教完坐高鐵回京的時候,我一邊寫開封月季花的一首詩,喝一點杜康白酒,一邊聽乘客的聲音。車廂裡充滿了打電話的聲音,所有的大聲音之中有一個更大的聲音。是孩子的聲音,是一個娃娃的聲音,大概是一個女孩的。還沒有到北京以前,她不停地喊了快兩個小時,喊同樣的四個字“媽媽,回家”。她沒有媽媽嗎?她沒有家嗎?她孤獨嗎?

那麼,我哲學的問題就開始了,因為哲學與孤獨,哲學與家,也可能哲學與母親是分不開的。一個河南來的同學有一次告訴我,她四歲時她媽媽離開她了,因此她基本上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她爸爸不敢再結婚,因為必須養她和她的弟弟。這個同學原來有很多困難,這可以理解,因為母愛對我們人來說代表著終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愛。媽媽與孩子本來不應該分開的。放心,目前咱們河南女孩一切正常。原因大概是她碰到她需要的好老師。她在北大開始學詩經,這樣她找到了她的路。詩歌會拯救我們嗎?會,因為好詩的背景是哲學。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用過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詩行來發揮自己的思想。

另外一個河南來的同學有一次告訴我,她很快回家,可以看她的媽媽。她喜笑顏開。我非常感動。她還加一句話讓我震動:如果失去了媽媽的愛,她就失去了一切。看上去一個媽媽會一輩子比一個朋友、一個對象更重要。愛與聲音有關係。韓愈認為大自然的一切都在互相鳴叫。鳥是這樣,人是這樣。鳥鳴,人唱。動物與人的聲音不一樣,男人與女人的聲音也不一樣。為什麼?如果聲音都一個樣,我們不清楚是誰叫我們,更分不清誰是我們需要的對象。一般來說,女人需要男人,男人需要女人。為了能夠彼此呼喚,大自然把我們的聲音分成兩種:一種是雄的,一種是雌的。我們在等一個聲音叫我們,如果聽不到什麼聲音,我們找不到一個對象。因此聲音是我們的故鄉。聲音是語言,語言是我們唯一的故鄉,德國當代哲學老是這樣說,也有道理。

孩子需要聽聲音,聽媽媽的聲音。媽媽不高興,跟孩子不說話,孩子開始難過,孩子會哭泣,要叫媽媽。娃娃出生了以後他(她)第一個聽到的聲音是媽媽的呼吸、媽媽的話“我愛你”。他(她)的口、他(她)的手第一次碰到的是媽媽的乳房。我的一個兒子可能到四五歲,還在家裡老唱同樣的歌兒:媽媽奶。最後我嫉妒死了,不允許他再唱。他就停止了。今天我才知道,我當時犯了一個錯誤。我不應該嫉妒。因為母愛比父愛重要得多。我們男人不是大自然最重要的創造,我們是次要的。因此嬰兒老叫的是媽媽、媽媽,不是爸爸、爸爸。媽媽原來是吃奶的意思,爸爸原來是不要吃奶的意思。

高鐵上的小女孩老叫媽媽讓我覺得奇怪,因為她在她媽媽懷中,為什麼還要叫她呢?媽媽不是在嗎?孩子不知道嗎?也可能她母親沒有跟她說過話。也可能因此娃娃變成哭娃娃,還加上兩個字:回家。也可能她的意思是:要回到我們語言的家庭。除了語言以外人什麼都不是。因此我們出生了,就開始叫,叫我們的媽媽。

到了北京,孩子不哭了。一瓶杜康呢?無意識地喝光了!白酒有時也是一種故鄉。曹操說得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誰的憂鬱呢?一個哲學家的憂鬱!哲學與憂鬱有關係嗎?太有關係了!從一個娃娃的哭泣開始,因為哲學老想回家,回人的來源、回媽媽那裡,但是它到不了家!因此搞哲學的首先是流眼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