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藥品零加成後,全國僅六省市醫院綜合補償率能達到80%

導讀:與改革前相比,北京的醫院副主任、主任醫師、知名專家的門急診人次分別減少9.7%、25.5%和15.7%,患者選擇專家看病更加理性,看專家難的問題有所緩解,有限的專家名醫資源能更好地服務於有真正需要的人。

來源:“健康點healthpoint”(ID:caixin-life)

與改革前相比,北京市三級醫院診療量下降了11.9%,二級醫院基本持平,一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量提高了16.1%。近日在2018中國醫改與現代醫院管理交流會上,北京衛計委主任雷海潮分享了這樣一組數據,這是北京實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1年多的成效體現。

雷海潮認為,“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成效顯現”。

但分級診療的重要載體醫聯體建設目前成效還不是很理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表示,“醫聯體趨勢良好,成效一般”。

北京醫改週年,藥品費用增幅僅為5%

去年4月8日,北京市取消了醫院掛號費和診療費,設立了差異化的醫事服務費。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對基層醫療機構與大型醫院差異化的報銷政策,去基層醫療機構看病價格更便宜,報銷的比例也相對較高,引導患者在基層收診、就診。這也就有了上面這一組數據。

與此同時,醫院就診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雷海潮講到,與改革前相比,醫院副主任、主任醫師、知名專家的門急診人次分別減少9.7%、25.5%和15.7%,患者選擇專家看病更加理性,看專家難的問題有所緩解,有限的專家名醫資源能更好地服務於有真正需要的人。

北京在取消掛號費、診療費的同時,全面取消了行政區域內3700多家醫療機構的藥品加成(不含中藥飲片),統一實行陽光采購。

藥品“陽光采購”是北京市藥品採購的一種新機制,是在原藥品集中採購工作基礎上,堅持以市為單位的集中採購方向和質量、需求、價格相統一的採購原則,進一步明確公立醫療機構在藥品採購中的主體地位,以形成市場主導價格的機制。

雷海潮介紹,改革以來,通過實施藥品陽光采購金額累計624億元,節省藥品費用55.1億元,僅藥品陽光采購一項措施就使得藥價整體下降8.8%。全市二三級醫院藥佔比已從改革前的43%下降至34%。改革以來北京市醫藥費用僅增長5%左右,為2000年以來費用增幅最低年份,已累計節省醫藥費用60多億元。

此次醫改取消了掛號費、診療費、取消藥品加成,設立醫事服務費,實質是對醫療服務、藥事服務以及部分管理服務的成本進行補償,改變醫院的收入補償機制。此次醫改還規範調整了435項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其中有升有降。醫療機構收入在總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結構得以優化,含金量提高。

雷海潮介紹,在醫改的頭三週,醫事服務費還不能補償掛號費、診療費、藥品加成收入取消的損失,但到了第四周,新設立的醫事服務費就能夠置換原來的掛號費、診療費、藥品加成收入。

雷海潮介紹,全國實行藥品零加成後,醫院綜合補償率能達到80%的只有北京、上海、浙江等六個省市,而北京達到了100%以上。北京建立起了醫療機構新的補償機制。

而對於改革的後續措施,雷海潮表示北京將繼續完善補償機制、完善分級診療,進行公立醫院薪酬改革試點,而在醫保支付上,將建立300個以上疾病的DRGs,實施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採購。

藥品零加成後,全國僅六省市醫院綜合補償率能達到80%

不調收入結構,醫院只會越來越“難受”

北京設立的醫事服務費已經能夠補償原來的掛號費、診療費、藥品加成收入,但正如雷海潮所說,綜合補償率達到80%的只有6個省,其他地區醫院的收入結構還待調整。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如果)醫院不調收入結構,只會越來越難受。”

王虎峰認為,全國推行藥品零加成後,沒有立馬實施耗材零加成,是留有足夠的時間給醫院調整收入結構。

北京實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規範調整了435項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其中有升有降。例如普通床位費從28元調整為50元,二級護理從7元調整為26元,闌尾切除術從234元調整為560元,針灸從4元調整為26元。通過規範醫療服務項目和收費,補償了服務成本。

北京世紀壇醫院院長徐建立曾經算過一筆賬,該院在北京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當年的4月到12月之間,收取醫事服務費增加收入8124萬元,取消藥品加成、診療費和掛號費後,減少收入8345萬元,大型設備檢查收入減少819萬元,手術費、護理費、床位費收入增加1325萬元,最後,醫院收入增加了285萬元。

雖然藥品加成取消了,但醫事服務費、部分體現醫務人員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提升,補償了醫院的收入,也調整了醫院的收入結構。

醫藥分開後,短期內醫療服務價格可以彌補藥品加成損失,但長期來看,王虎峰認為應當建立動態化的調價機制。如果醫療服務價格固定不變,醫院很有可能再次面臨虧損。此外,“以耗材補醫”等情況也可能會出現,因而如果不能調整醫院收入結構,當耗材零加成來臨後,醫院會“更難受”。

而醫聯體建設、分級診療作為醫改的重頭戲,對於調節醫院收入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會議現場,北京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分享了該院醫聯體建設的模式和難點。

藥品零加成後,全國僅六省市醫院綜合補償率能達到80%

醫聯體建設成效一般,仍需政府主導

“趨勢良好,成效一般”,陳勇這樣評價該院的醫聯體建設。

作為早期北京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之一,朝陽醫院於2012年11月就啟動了朝陽醫院醫療聯盟建設,當時,醫聯體的概念甚至還沒提出。

聯盟以朝陽醫院為核心單位,與周邊1家三級醫院、2家二級醫院、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組成。

陳勇介紹,聯盟建設內各成員單位行政關係和財政來源不變,成立了醫療聯盟管理委員會,建立定期管理委員會會議制度。委員會由各醫療機構院長、主任組成。委員會下設有辦公室,作為日常辦事機構。委員會及辦公室既制定了宏觀的規劃、制度,又負責微觀的協調,例如雙向轉診、化驗檢查綠色通道、培訓講課等。

該醫聯體的工作機制包括建立重點專科對口扶持機制、綠色通道機制、遠程會診機制、業務指導機制等。

陳勇以遠程會診機制為例,介紹了該院的遠程醫學中心。2017年8月,該院的放射影像遠程診斷中心上線,患者可以就近在社區服務中心“拍片”,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獲得朝陽醫院放射醫師出具的放射影像報告。他表示,醫聯體內在線閱片、診斷、疑難影像會診這種模式,方便了患者,也保證了放射診斷水平的同質化,推進了社區醫療質量的提高。

目前,朝陽醫院每天為社區醫院出具放射診斷報告120—150例。

同時,為了實現雙向轉診的流暢,2017年醫聯體聯盟的慢病信息化管理平臺投入使用,醫聯體內成員單位間的病例、化驗檢查實現了互聯互通,慢病患者的醫療信息能夠共享。

朝陽醫院的“朝陽健康雲”移動端和PC端方便患者和醫生瀏覽病例、檢查檢驗等數據,在雙向轉診的過程中,提供了一條流暢的信息通路。

為了緊密醫聯體建設,績效考核機制也與政府補助掛鉤。考核實行百分制,基層醫療機構的政府補助按照人員經費乘以考核得分比核定撥付,同時對於考核合格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獎勵,不合格的則限期整改。

但陳勇也直言,醫聯體建設的成效確實一般,相對於門急診量來說,雙向轉診的人次體量較小,醫聯體建設四年時,下轉住院患者10000餘人,上轉住院患者也不過千餘人次。

“醫聯體內既有市屬醫院,也有部隊醫院,還有區屬醫院”,隸屬關係多樣,財政也不統一,陳勇表示,這成為了醫聯體建設的阻力。

“推動分級診療還需政府主導,加強頂層設計。”陳勇說到。王虎峰也認為,醫改較為成功的“羅湖模式”是雙塔模式,強院長加強局長,因而其中政府的作用不能小視。

陳勇認為,衛生、社保、財政等部門必須政策協同、上下聯動,推動構建利益分享、有效激勵的分級診療體系,讓大醫院“放得下”、基層醫療機構“接得住”、患者“願意去”。(原標題:北京醫改一週年:藥品費用增幅僅5%,為18年來歷史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