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專訪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專訪


無論是一位文弱的大學生


還是一名熟悉犯罪心理的警察


方木的信念從未改變


就是讓那些犯罪者無處遁形


而從原著小說


到改編影視劇以及電影


雷米也一直傳遞著自己的信念


那就是愛與原諒

2017.8.11

全文共 3763個字,閱讀大概需要7 分鐘

人物簡介

雷米,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法學教師,精通犯罪心理學和刑偵學,他“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惡,甚至超過自己的掌紋”。以《心理罪》等犯罪心理小說聞名於網絡,根據其作品改編的《心理罪》電影於2017年8月11日上映。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從2006年到2013年,七年時間,五本書,四篇番外,連雷米也沒想到自己能走那麼遠。靈感在寫作中迸發,創作慾望卻來源於生活。《心理罪》的出現並非偶然,所有的種子,都在1999年師大圖書館的那張借書卡中埋下了,並於七年後得以昭示。又一個七年後,雷米結束了《心理罪》,輪迴終結,但那些種子已在他心中發芽生根,只需一塊土壤,那些靈感就會重新生成參天大樹。

一張借書卡引發的“血案”

1999年,雷米還是一名大學生,那時圖書館借書用的是紙質借書卡,每個借書的人都會在借書卡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有天雷米在填寫借書卡的時候,看到此前借書者的名字,他內心突然湧起一種奇異的感覺。

他想到,大家可能互不相識,但是因為這張借書卡產生了一種內在的聯繫,原本毫無交集的幾個人,因為一本書,名字出現在同一張卡片上。雷米的叔叔曾是一名警察,他給雷米留下了許多犯罪學相關的書籍,在他的影響下,雷米對犯罪學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他想到,如果以這個借書卡為中心寫一個特別驚悚的犯罪故事會怎麼樣?但因為之後忙於考研、找工作、結婚生子,雷米一直無暇去構思創作這個故事。

直到2006年的時候,他剛好有段空閒時間,就想試著把這個想法給寫出來。這一寫,就一發不可收拾,七年的時間,從《第七個讀者》到《畫像》,再到《暗河》、《教化場》以及《城市之光》,《心理罪》從一本書成為了一個系列,一個品牌。

正如同看到了借書卡上的人名而催生了《第七個讀者》,生活中的一個個偶然的場景變成了雷米的創作靈感,從腦海中流動到筆尖,生成這些故事,成為了如今的《心理罪》系列。

最後一個方木

作為全系列小說的主人公,方木從一名瘦弱沉默的大學生到為每一樁犯罪耗盡心力、甚至會因此用一些非正義“手段”的警察,再到犧牲自己泯滅“城市之光”的佈道者,他的人生經歷可謂跌宕起伏。

很多時候,他在辦案時候的做法接近或者已經是犯罪,比如在《暗河》中他選擇用挑撥兇手們自相殘殺而不是法律手段將兇手們繩之以法。但方木卻沒有沉迷於這種手段帶來的快感,他仍然選擇了光明。

在雷米看來,方木本身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而且他對正義有一種信仰。所以他堅信這個世界不能是這樣罪惡的。“在寫這個人物的時候,心裡還是有一個強大的支撐的,我知道他所堅持的東西。”雷米說。

事實上,方木行為的變化,正是雷米世界觀價值觀變化的體現,《暗河》中,雷米讓方木用了一些犯罪的手段將那些逍遙法外的罪犯們繩之以法,在那時的他看來,用不那麼正義的手段達到的正義也是正義。

雷米說:“方木這個人物的心態是隨著我而變化的。在這個小說創作的時候,我相信這是正義,我相信他的方式是正義的,所以我就這樣寫了出來。”

但是後來隨著雷米年齡增長和人生閱歷的增加。他對正義的概念發生了變化,作品表現的核心價值觀也就發生了變化。對應在小說裡,就是《城市之光》中方木選擇了犧牲自己來泯滅那束“城市之光”,而非用之前的方法去維護正義。

這是成長。

在感情方面,初戀女友的被害,廖亞凡的突然失蹤又突然出現,米楠的痴情和沉默,這一切都讓方木不知所措,方木試圖用警察的直覺去解決感情問題,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其實,雷米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擅長寫愛情的人,在他看來,寫愛情比較多的是在《城市之光》。創作《城市之光》時,他覺得,需要加入一些女性的角色,讓故事風格顯得更加多彩,有一些女性的柔美在裡面,他試圖去改變之前作品中那種很硬很冷的那種狀態。

同時,雷米需要給作為主人公的方木一個強大的內心動力,這個強大的內心動力可能是因為某種變故導致這個角色產生勇氣或者對兇手有一種更加仇恨的心態。

所以雷米在《城市之光》中設計廖亞凡被害,在《第七個讀者》中安排初戀女友陳希在方木眼前被殺。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李易峰飾演方木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

與其他一些懸疑小說不同的是,《心理罪》中有很多犯罪心理學、法學、刑事偵查學、現場勘查學和法醫學知識,這也成為了該小說的重要特色。

雷米坦言,雖然自己是學法律出身,但他對犯罪心理學和刑偵學一直很感興趣,在創作時也就運用很多犯罪心理畫像和行為證據學知識在裡面。

在雷米看來,犯罪心理描寫並不是寫作的目的,而是手段,它是推動劇情的一種輔助手段。“我用心理描寫手法去描寫人物,然後通過人物推動這個故事情節的發展,目的還是想揭示一些社會問題。"雷米說。

他始終是通過懸疑小說的外殼來裝載自己想告訴大家的道理。如果創作的小說能夠讓其他人對這些社會現象有所警醒,或者說換一個去看待問題的角度,那麼小說就是有價值的。

“與人為善,彼此原諒”,這八個字是《心理罪》一直堅持的主題。

與人為善,在《教化場》裡面有很明顯的體現,它描述的就是一群被他人無形傷害的人,別人一個看似很不起眼的舉動,對這些人留下終身難以抹滅的印象和影響。

在雷米看來,有時候人們會在現實生活中有意無意對他人造成一些傷害,可能這個人覺得無所謂,但是我們要考慮到其他人的心理,那個受到傷害的人會不會覺得無所謂?

他希望,每位讀者都能通過這部小說了解到這樣一種心態:我們對身邊的每一個人採取相對友善平和的一種態度,如果真的有悲劇或者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能夠去原諒。

雷米說:“我覺得愛一個人與原諒一個人相比,其實原諒一個人要難得多,尤其是那個人傷害過你。可能這種心態連我自己都達不到,但我仍然希望大家能儘量向它靠攏。”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心理罪的IP化

作為一部受到讀者廣泛喜愛的暢銷書,《心理罪》吸引了許多影視公司的關注。早在2015年,《心理罪》就被鳳凰聯動影業改編成為網劇,並於2016年播出了第二季,總播放量超過十億。

在雷米看來,網劇的拍攝還是比較成功的,演員的選擇和角色的塑造都是比較切合,可以打90分。儘管從原作者的角度來講,他對於網劇的結構和改編方面不是特別滿意,覺得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瑕不掩瑜。

在網劇的改編和拍攝過程中,雷米沒有進行任何的參與。雷米知道他是電影領域的門外漢,他覺得專業的事就要讓專業的人去做,外行不要插手插腳。但這一情況在電影改編時發生了變化,雷米全程參與了《城市之光》的改編。

導演在《城市之光》劇本審閱改編的過程中全程和雷米保持著溝通並且互相提供思路,他們想要一起把這個故事演繹完整,不會因為改編而影響故事內核和完整性,而這正是雷米願意看到的。

由《心理罪畫像》改編的心理罪系列第一部電影《心理罪》將於2017年8月11日在國內上映,李易峰飾演主角方木,廖凡飾演刑警隊長邰偉。這部片子,雷米本人也是非常期待,因為這是小說改編成為電影的第一次嘗試,而且李易峰在劇中有了突破以往的表現,這讓雷米有了很大的期待。

談及自己心目中方木的理想人選,雷米認為,如果從原著的角度來講,任何人都可能是最理想的,因為在他心中,方木作為一個人格形象是具體存在的,但作為一個人物形象是很模糊的。

“我知道這個人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但要把他落實在某一個具體的人的形象上,我覺得很難。”他認為這幾個版本的方木,包括網劇以及電影應該都是塑造的比較成功的。他們代表著方米的不同階段、不同年齡、不同成長經歷。

柏林電影節影帝廖凡在電影中飾演刑警隊長邰偉,一名勇敢果斷、善良的警察。對於廖凡飾演的這個角色,雷米非常滿意。

雷米說道:“廖凡老師真的是把表演當作一個事業,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演員。他把自己當成這個角色,為了飾演好這個角色非常認真地進行準備,對其他演員的表演也有很積極地配合,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好的演員。我覺得從廖凡老師來講,他去演一個刑警隊長,或者演一個經驗豐富、心地善良,同時行事武斷的警察,是完全可以演的很好的。”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電影《心理罪》劇照

目前,《心理罪》已經進行了一些改編,除了電影和網劇外,同名漫畫也已經推出,而動漫和遊戲也在商討中,等到有合適的時間以及機會就會推出。

作為一個大IP,《心理罪》系列還有很多值得開發的地方。據雷米介紹,現在主要是進行影視改編,五部小說的電影改編權均已售出,根據這五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將先後在國內上映。

走了11年的一條路

從2006年開始寫書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1年時間,雷米也步入了人生的中年。這11年來,他的心態和價值判斷都發生了一些變化,似乎沒有之前那麼銳利,但卻多了一些自己獨有的相處之道。

但變化最大的,還是他的生活。在雷米看來,現在他的生活領域被拓寬了很多,既有文學創作,也有影視創作方面的,生活狀態也發生了變化。

雷米笑稱:“最直接的變化是認識我的人越來越多,在學校上課,下課的時候有學生拿著書來要簽名,要合影。”

作為一名作家,雷米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師,他從來沒有放棄教師這個職業。雷米認為教課的樂趣無與倫比,而寫作則是自己另外一種生命體驗。

以後的路還有很長,雷米會堅持一直寫下去,在他看來,這條堅持了11年的路早已成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個方木消失了,還會有無數個‘方木’不斷在我筆下湧現,向前走就是了。”

尚俊旭 | 採寫

點擊 關鍵詞查看往期內容

《心理罪》就是人性罪|作者雷米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