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19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托馬斯·納斯特的漫畫家在美國漫畫界大放異彩。這位漫畫家最擅長的題材是政治漫畫,其作品人物鮮明、形象誇張,畫作內容風趣幽默、針砭時弊,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納斯特雖然關心政治,但他並不喜歡民主黨與共和黨的任何一方。納斯特認為,無論是哪一個檔黨,都沒有給予廣大群眾足夠的關懷,它們只不過是通過把玩政治來為其黨內成員牟利而已。於是,在納斯特的作品中,民主黨與共和黨分別被比喻成驢與象。

在納斯特看來,驢子呆滯、愚蠢,大象笨重、臃腫,因此這個比喻是對兩黨的有力嘲諷。意外的是,這兩個政治符號流傳的甚是廣泛,就連兩黨自己也接受了納斯特略帶諷刺的比喻。現在,人們常常用驢象之爭比喻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的政治競爭。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驢象之爭

不過,民主黨與共和黨並非自美國建立之初就已經存在。驢象之爭的格局出現在19世紀50年代,那時距離美國建國已有將近80年。這段時間中,佔據美國政壇主流的政治結構仍然是兩黨制,只不過並不是驢象兩黨。在18世紀90年代到19世紀10年代這二十年間,黨爭集中在聯邦黨與民主共和黨之間。20年代到50年代則是民主黨與輝格黨之間的競爭。

現在的民主黨vs共和黨,是上一輪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的直接延續。在民主黨vs輝格黨時期,美國的政黨制度、黨派競爭、黨內利益集體走向完善,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局面。因此,若是希望對當今美國兩黨制有更深入的認識,就一定要重視政黨制度的完善時期:民主黨vs輝格黨時代。在本文中,餘孽君將向讀者們介紹這個時期的兩黨黨爭。

聯邦黨的覆滅與民主共和黨的分裂

1789年,在美國大多數州的同意下,聯邦憲法正式生效,從此,美國的中央聯邦機制建立了起來。然而,這套機制剛剛運行,便在國內引發了許多矛盾。在憲法生效之前,美國實際上是由各個州組建起來的鬆散聯盟,但是,這套憲法卻將鬆散的聯盟變成了存在強制性中央機構的政治實體。很多美國人對此並不感冒,他們青睞“小國寡民”式的州政府,而反感以中央權力壓到地方的聯邦政府。

因此,在美國早期,聯邦與州之間的對立成為衝突的焦點。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美國憲法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政黨隨之出現。其一是以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二代總統約翰亞當斯為代表的聯邦黨,他們主張加強聯邦權力;除此之外,他們亦認為美國應當專注於發展工商業,因此強調美國應當建立銀行、設置國債,並與工商業發達的英國改善關係。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漢密爾頓

另一個政黨則是以第三任總統傑斐遜與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他們代表州的權利,認為聯邦政府的強制力量會剝奪州的自由,甚至會侵害美國人民的自由。同時,他們也代表了美國種植園主和農民的利益,因此他們反對不勞而獲的金融家、銀行家與商人通過貸款或國債獲取不屬於自己的利潤,並主張與法國結盟。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傑斐遜

兩黨的交鋒一直持續到1812年。那一年,英國與美國之間爆發了第二次英美戰爭。在戰爭初期,由於美國軍隊缺乏實戰訓練,從加拿大而來的英軍打了美軍一個措手不及,美國的形勢相當危機。此時的總統是民主共和黨人麥迪遜,聯邦黨人見戰事不妙,便站出來攻擊民主共和黨的主戰情緒,大有借國難解決政敵之勢。但在戰爭後期,民主共和黨人安德魯·傑克遜的精彩戰術讓美軍大大扳回了戰局,民主共和黨人的支持率直線上升,而背後捅刀子的聯邦黨人卻被美國人民視為賣國賊,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在1812年戰爭直至1828年,民主共和黨人可謂獨步青雲。整個美國政治界都找不出能與之抗衡的對手,連聯邦黨領袖約翰亞當斯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都加入了民主共和黨。但是,在1828年大選中,民主共和黨人卻慘遭失敗。擊敗他們的不是別人,正是在1812年戰爭中挽回戰局的英雄、前民主共和黨重要成員安德魯·傑克遜。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安德魯·傑克遜

在4年前的1824年大選中,傑克遜獲得了最多的選舉人票,但是票數並未過半。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若獲得票數最高的候選人的票數沒有過半,那麼總統的人選就要由眾議院決定。由於這項規定的存在,傑克遜的政敵便獲得了擊敗傑克遜的機會,他們在眾議院中進行運作,成功令約翰·昆西·亞當斯成為總統。傑克遜感到十分憤怒,他覺得,現在的民主共和黨再也無法代表人民的真實意圖,而墮落為無恥政客玩弄規則的工具。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約翰·昆西·亞當斯


在1828年大選之中,傑克遜實踐了自己的復仇計劃。他將民主共和黨內支持自己的人全部分裂出去,建立了一個新式黨派。為了表明新黨派的目的是促進民主,傑克遜將這個新黨派命名為“民主黨”。傑克遜的助手名叫馬丁·範布倫,此人在政黨組織上相當有一手,在範布倫的設計下,民主黨的宣傳機制、黨內選舉機制以及黨代會的能力都大大增加,因此在這次選舉中,民主黨大勝老派的民主共和黨。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馬丁·範布倫

民主共和黨的分裂以及民主黨的勝利,使民主共和黨一蹶不振,他們也與聯邦黨一樣,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時,一個黨派核心人物站了出來,團結了四散的政黨,他就是時任參議員——亨利·克萊。克萊是傑克遜的主要政敵,1828年大選中,在眾議院中一番運作使得傑克遜失敗的罪魁禍首正是他。克萊將厭惡傑克遜的成員組織起來,組建了一個新的黨派,並以英國的“輝格黨”為自己命名。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亨利·克萊

傑克遜的執政風格過於貼近大眾,因此被許多政界精英視為“粗野”的人。在執政的8年裡,傑克遜的激進民主思想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這些人被慢慢推向了輝格黨,其中甚至包括傑克遜的副總統約翰·卡爾霍恩。依靠著這些傑克遜的反對者,輝格黨迅速成長為能與民主黨相抗衡的政黨。美國的兩黨制從此進入了新的時期:民主黨vs輝格黨時期。

民主黨vs輝格黨

傑克遜出生於美國西部的墾殖家庭,和父母以及幾個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由於孩子眾多,傑克遜家過的並不寬裕,不過得益於老傑克遜夫婦的努力以及西部的廣袤土地,傑克遜家保證了孩子們能吃飽穿暖,還能有一段快樂的童年。

好景不長,美國獨立戰爭在1775年正式打響。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極其艱苦,除了要面對英軍的劫掠以外,他們還要面對另一樣災難——由戰爭所引發的經濟困難。戰爭的爆發,使殖民地的生產與貿易遭到了中斷,引發了經濟衰退。富有人家可以通過充足的財力迴避,但本來就生活在溫飽線上的家庭就沒那麼幸運了。在戰爭之中,傑克遜的父母先後去世,小杰克遜成為孤兒。這次戰爭讓傑克遜極端仇視英國人。

從政之後,傑克遜發現美國政界有許多商人、金融家和政客崇尚英國的貴族打扮,於是,傑克遜對於英國人的仇恨又轉嫁到這些人身上。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安德魯·傑克遜

在任職總統期間,傑克遜以及其率領的民主黨人非常瞧不起北方的商人、金融家、銀行家們,他們將這些人視為不勞而獲的吸血鬼與寄生蟲。民主黨人認為,這些寄生蟲們不去土地或是工場中從事實際的生產工作,他們只要坐在溫暖舒適的辦公室中,便有大量的金幣湧入他們的口袋。這些食利階級依靠利息、差價賺錢,對於那些從事實體生產的人來說,這未免太不公平。

民主黨人青睞農場主、種植園主與工匠,對他們來說,這些從事實際生產的人才是美國精神的精髓。農場主、種植園主與工匠依靠自己的雙手獲利,他們生產的東西並不是虛無縹緲的利潤、匯率,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比起北方的食利階級,這些人更應當被保護。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美國種植園

而輝格黨人意識形態的核心,則是黨魁亨利·克萊在10年代就已經提出的“美國體制”。克萊認為,美洲大陸有著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依靠這些資源,美國完全可以創造一種內部緊密聯繫、獨立於外部的經濟體系。這個經濟體系的要點有三:1、需要有一家聯邦銀行,不斷為經濟體系的運作提供資金支持。2、需要有橫貫整個北美大陸的鐵路與運河,以此促進商品的流動以及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繫。3、美國要對外實行高額關稅,以免來自歐洲的廉價商品湧入美洲,將美國人自己的企業趕出市場。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將美國連成一個整體的鐵路計劃

輝格黨人的基本盤正是民主黨討厭的那群人:金融家、銀行家與商人,還包括控制大量工人的資本家。輝格黨通過建立銀行、提高關稅,以及為工業擴張提供製度保障來換取這些人的支持。

民主黨與輝格黨的政策之間存在大量難以調和的矛盾,這些矛盾便是兩黨競爭中的主線。在兩黨黨爭中,最大的衝突集中在合眾國第二銀行的存廢之上。第二銀行是19世紀10年代麥迪遜執政時期建立的銀行,其目的是為1812年戰爭募集資金。戰爭結束後,這個擁有聯邦作為後臺的銀行引發了各州的不滿。各州的銀行家認為,這個聯邦銀行對於私人銀行有著極大優勢,它很可能破壞美國的金融自由;州權主義者則認為,這個銀行將會使各州經濟受到聯邦政府的控制。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第二銀行在麥迪遜任上建立

1832年,聯邦授予第二銀行的特許狀即將到期,如果第二銀行無法使特許狀延期,那麼第二銀行將會面臨著停辦的命運。國會中的輝格黨人支持延期,因為第二銀行是建立“美國體制”的必要之物,在輝格黨的努力下,國會通過了特許狀延期法案。然而,傑克遜總統卻在這時使用了自己的總統否決權,將法案駁回。在否決諮文中,傑克遜提到:有錢有勢的人經常會利用自己的財富來破壞民主,而第二銀行的建立會加大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的差距,也使有產者能利用銀行來控制政府,使得政府無法發揮作用來保護他們。在傑克遜以及民主黨人的堅持下,合眾國第二銀行從此消失。

兩黨之間的另一組矛盾在於關稅問題。民主黨的支持者——農場主與種植園主主要依靠出售土地中生產的大量糧食與原材料獲得金錢。此時的美國在國際貿易中是原材料出口國,民主黨的支持者們正是利用美國與其他國際之間的低關稅壁壘,才能有效的出口商品,併購買歐洲的奢侈品。而輝格黨為了建立一套獨立的美國經濟體制,則要求提高關稅,阻止外部商品的進入。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在關稅矛盾上,兩黨可謂是此起彼伏、難分伯仲。美國關稅的漲落,幾乎只取決於哪個黨在聯邦政府佔據優勢,當輝格黨佔據優勢時,他們就會通過提高關稅的法案,當民主黨佔優時,他們又會降低關稅。拜次所賜,美國關稅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之中。

兩黨之間的第三個矛盾,則是奴隸制問題

。民主黨的支持者之一便是種植園主,他們依靠剝削種植園中的大量黑奴來生產。在19世紀中期,美國的奴隸制面臨著一場危機,其具體表現有:黑奴價格大大下降,國內的黑奴貿易無法盈利、北部金融業的發展十分迅猛,很多南部奴隸主不得不向北部金融家貸款以獲得資金;奴隸制的粗曠經營使土地肥力下降,奴隸主們需要新的土地。這場危機,使得種植園主要求通過對外戰爭來擴大奴隸制土地。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而輝格黨人所依託的資本家、金融家與商人們對奴隸制嗤之以鼻。他們認為,人類應當有自由選擇其勞動內容的權力。“自由”也是資本家、金融家與商人致富的關鍵,正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需求,都可以支配自己的財產,他們才會去消費與工作,從而為資本家、金融家與商人提供掙錢的機會。而奴隸制限制了人們的自由,使得經濟難以有效發展。因此,在奴隸制問題上,民主黨與輝格黨也呈現了明顯的對立。

結語:輝格黨的終結

1848年,隨著美墨戰爭的終結,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再次成為所有美國人關注的焦點。在美墨戰爭中,美國從墨西哥手中搶奪了大片西部領土,南方的奴隸主們決定令這些土地允許奴隸制存在,而廢奴主義者則認為這些土地上應當禁絕奴隸制。

關於奴隸制的爭端直接摧毀了民主黨與輝格黨的對峙局面。由於長期以來兩黨的鬥爭主要集中在銀行和關稅方面,對於奴隸制少有涉及,因此在很長時間內,奴隸制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都在同一個黨內共事。但奴隸制問題激化之後,雙方就不願意繼續進行合作了。在1848年的大選中,無論是民主黨還是輝格黨,都因為奴隸制問題而陷入分裂之中。本次大選的獲勝者是輝格黨人泰勒,他之所以獲勝,恰恰是因為他不關心奴隸制問題,因此受到來自於奴隸主和廢奴主義者的攻擊較少。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約翰·泰勒

輝格黨雖然贏得了大選,但是其政治生涯也因此結束。輝格黨高層推舉不關心奴隸制的泰勒作為總統候選人是為了避免政黨分裂,但很多廢奴主義輝格黨成員卻將此看作對奴隸制的姑息縱容,於是他們退出了輝格黨,另覓新的政黨。民主黨內的廢奴主義者也對同僚們的奴隸制思維不滿,並因此退出民主黨。

廢奴主義者們最先加入的便是在48年大選中成立的自由土地黨,此政黨由廢奴主義者薩蒙·蔡斯組建。自由土地黨發展迅猛,但仍難以與民主黨、輝格黨抗衡。1852年大選,由於輝格黨的分裂,民主黨贏得了大選,輝格黨從此退出歷史舞臺,民主黨成為“獨霸天下”的政黨。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薩蒙·蔡斯

1854年,原輝格黨成員、北部民主黨成員與自由土地黨成員聯合在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黨,其名為“共和黨”。共和黨具有鮮明的反奴隸制色彩,對奴隸制的反對直接被寫入黨綱之中。1856年大選,共和黨雖然敗給了民主黨候選人布坎南,但是,此次選舉結果完全可以堪稱勢均力敵。僅僅成立兩年,共和黨便擁有與民主黨相抗衡的實力。1860年大選,共和黨人林肯成為總統。新的政黨對抗模式——民主黨vs共和黨拉開了帷幕,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驢象之爭”前的美國黨爭——民主黨vs輝格黨

從民主黨vs輝格黨的歷史之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黨爭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局面,但是,各個局面又有著很強的延續性。現在共和黨直接繼承了以前的輝格黨,林肯本人又曾自認是輝格黨成員。因此,如果相對當代美國黨爭有更深刻的瞭解,我們便需要回到歷史中,去考察美國政黨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現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