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言語發現——表現”式閱讀教學策略探微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吸收是為了運用,言語發現是為了言語表現。“言語發現——表現”式閱讀教學,注重言語發現與言語表現的融合。言語發現包含發現言語意義與發現言語形式,兩者一體兩面。言語表現,指運用所積累的言語材料、言語知識進行表達。“言語發現——表現”式閱讀教學,旨在促進學生言語圖式的同化與順應,提高學生言語發現和言語表現的能力。

一、言語發現:探尋秘妙的快樂之旅

教材中的課文,都經過精挑細選、反覆打磨,言語秘妙客觀存在。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造言語發現的條件和環境,引領學生嗅著母語的芳香去尋覓,去獵奇。

1.誦讀領悟。一個個字,猶如一個個路標,朗讀的聲音,就像一條條小徑,沿著它們,才能找到作者情感之河,破譯表達密碼。一位教師執教《我和祖父的園子》,出示句子:“(1)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2)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3)祖父鏟地,我也鏟地。(4)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學生在自由誦讀和師生合作讀的過程中發現“反覆”,感受明快的節奏、“我”的自由頑皮,以及祖父對“我”的寬容疼愛。

2.引領比較。比較,能夠讓事物特點變得清晰可見。比較用在揭示言語規律上,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求同比較,提供相似的言語材料,在比較中發現共性;另一類是求異比較,提供不同的言語材料,在比較中發現差異。例如教學《冬夜讀書示子聿》,可以和《題西林壁》《登鸛雀樓》等詩比較。它們都是說理詩,但說理方法不同:《冬夜讀書示子聿》直接說理,《題西林壁》和《登鸛雀樓》借景說理。

3.重組文本。為了更容易發現言語表達的特別之處,有時可以換一種形式呈現文本。《灰椋鳥》中有這樣一句:“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改用縱向排列的方式呈現,學生很容易發現字數越來越多。進而啟發學生由字數的逐漸增多展開聯想,聯想到鳥的數量越來越多,叫聲越來越響,作者越來越快樂,對灰椋鳥的喜愛越來越深。

4.尋找另類。運用脫熟的方法,創造陌生化的語言,是一種寫作智慧。作者意在喚起讀者思考,突出表達要點。《煙臺的海》一文打破常規,先寫冬天的海,然後寫春、夏、秋三季的海,因為冬天煙臺的海最壯觀,最獨特,最吸引人。抓住另類表達探究為什麼這樣寫,是與作者對話的捷徑。

5.設計提示。有些散落在文章中的言語匠心,可以用提問啟發、圈畫關鍵詞句、改變字號或字體顏色等方式加以突出,使學生眼前一亮。《音樂之都維也納》第6自然段寫音樂之友協會大廈,7個“金”字分散各處。用其它字體顏色突出“金”字,能夠引起學生注意,進而啟迪思維,體會金色大廳到處金碧輝煌,熠熠生輝。

二、言語表現:語用視角的價值訴求

言語表現,通常和文本的言語內容、言語形式有一定的關聯。為了便於闡述,特按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的出處給言語表現策略分類。

1.言語形式來自課內,言語內容立足課內

(1)利用插圖資源。插圖是文本的有機組成,插圖和文本之間的關聯、信息差是可供開發的教學資源。如《少年王冕》一課教學,一位教師指導學生找出插圖中有而課文中沒有具體描寫的景物:水牛、蜻蜓、柳樹、鳴蟬等,然後模仿第5自然段由遠到近、色彩分明的寫法,寫一段有層次、有色彩的文字。

(2)提取文本信息。文本,是言語教學的載體,也可以成為言語實踐的素材。《鷸蚌相爭》中有兩個結構相似的句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幹死在這河灘上!”“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通過比較,學生髮現鷸和蚌用了相同的句式“今天不……明天不……就會……”,該句式暗含威脅的意味。不妨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身份提取文本相關內容,模仿句式勸告鷸和蚌,在遷移表達過程中領悟寓意。

(3)回應文本內容。有些文本採用召喚式結構,讀者可以把自己當作文中某一角色,進行入情入境的互動表達。比如《給家鄉孩子的信》一課,交流寫信注意事項後,安排學生以巴金爺爺家鄉孩子的身份給他寫一封回信。

2.言語形式來自課內,言語內容源於課外

(1)創設言語情境。引入生活情境設計言語實踐,更能引起學生的直觀體驗和感受。薛法根老師執教《談禮貌》時巧設情境:“一個小青年甩著幾張百元大鈔,問一個賣布娃娃的殘疾老人:‘喂,獨拐李,這玩意兒怎麼賣?’老人沒好氣地說:‘不賣!’一個小姑娘問:‘老爺爺,您的布娃娃真漂亮,請問多少錢一個?’老人遞給小姑娘一個布娃娃,笑眯眯地說:‘小姑娘,不要錢!’”薛老師引領學生在交際情境中遷移運用對比、舉例、引用等言語策略,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談禮貌改變了“小青年”。

(2)提供言語材料。指由教師引入與課文風格相似的材料作為言語內容,遷移運用課內習得的表達策略。如《黃鶴樓送別》一課,可拓展高適的《別董大》。藉助詞語註釋讀懂詩意,然後模仿課文借景抒情的寫法,增添景物描寫,表達詩人情感。可以寫黃雲、太陽、北風、大雁、白雪等詩中的景物,還可以寫大樹、孤山、馬蹄印等想象中的景物。

(3)活動創生素材。如果缺乏言語表現的素材,開展活動是個不錯的選擇。鮮活的材料,真切的感受,有利於降低表達難度,提高表達興趣。比如學完《石榴》,佈置學生課後品嚐一種水果,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一段話,要求條理清楚,展開想象,表達感受。

(4)更換文本內容。指在不改變言語意圖的情況下,用學生筆下的其它材料更換文本局部。例如《說勤奮》一課,發現課文說理特點後,可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不寫司馬光、童第周的事例,還可以舉哪些人的事例?模仿課文用幾句話簡要地把事例寫下來。

3.言語形式來自課外,言語內容植根課內

(1)想象補白。有些文本的關鍵信息不在寫出來的地方,而在未寫之處。讀者應聯繫上下文去發現,去推想,去補白,體驗在閱讀中參與意義建構的樂趣。《誠實與信任》中提到的“字條”是留言條,我出示一份留言條,先交流格式,再讓學生以文中“我”的口吻寫這份留言條,真切感受“我”的誠實。

(2)文本變形。同一內容,可以有不同表達,不同表達背後是不同的言語意圖。比如《哪吒鬧海》一課,不妨引領學生想象:如果你是東海龍王,找到哪吒的父親,你會怎樣告狀?如果你是哪吒,來到父親跟前會怎麼解釋?學生在模擬告狀和解釋時驅動言語智能,調遣文本信息,體會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受言語意圖支配。

(3)接力表達。採用開放性結構的文本,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遐想空間。想下去、想開去的讀者,才能真正觸及文本的精神內核。《九色鹿》一文中的調達知錯就改,面壁思過,最後位列500羅漢第157尊。課堂上可以設計這樣的探究性學習:“調達面壁思過,他會怎樣懺悔?國王非常慚愧,會想些什麼?選擇一個人物寫一段心理描寫,以‘唉’字開頭。”

三、便教利學:“言語發現——表現”式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

1.遵循文體特徵

閱讀教學應根據文體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確立精準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內化閱讀該類文本的具體方法,形成遷移同類文體的表達能力,不斷敏化學生的言語文體感。例如教學《伊索寓言》,就要引領學生髮現寓言藉助故事闡述道理這一基本特徵。一位教師執教該課,圍繞“說謊”話題補充出示伊索寓言《狗、公雞和狐狸》,隱去公雞說的謊話和結尾寓意,讓學生參與建構故事與寓意。學生從公雞、狐狸、編者等不同角度多元編寫寓意,從而發現寓意可以從不同角色視角揭示,可以從正面表達,亦可從反面表達。

2.緊扣文本個性

世上沒有兩片外形一模一樣的樹葉,世上也沒有兩篇寫法毫無二致的文章。透視文本機理,直擊文本個性,才能領略文本的獨特風景。《錢學森》是一篇寫人文章,倒敘是本文一大特色。學生圈出表示時間的文字後,很容易發現倒敘。除了設置懸念這一共性功能,倒敘在本文中還有個性作用。“1955年10月1日清晨”“魂牽夢繞”“多麼希望”“火箭的艙壁”等文字,無不彰顯錢學森愛國情深、回國心切,然而這一層意味極易被學生忽略,需要引領。為加深學生對倒敘的體悟,可以另外提供一份寫人文章,指導學生用倒敘改寫,突出人物特點。

3.服務學情需求

教學的起點是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與水平狀態,教學的終點是依據文本確定的教學目標,兩者的落差就是教學設計的空間與學生髮展的區間。可以將複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切實可行的教學板塊,提供學習支架,起承轉合,逐層推進,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和自信心。如《灰椋鳥》一課,經過課前學情調查,我發現學生普遍喜歡寫聯想和想象的文字,但喜歡的原因僅僅是句子生動形象,對聯想和想象的表達效果認識膚淺,遷移能力普遍欠缺。針對學情,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板塊:發現聯想和想象的存在,發現聯想和想象的作用,發現聯想和想象的策略,表現聯想和想象的功能。

4.評估遷移價值

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常會發現一份文本中的言語秘妙不止一個。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有簡妙的環境描寫,有曲折的情節安排,有個性的人物語言,有傳神的動作描寫……教得少一點,才能學得透一點。面對眾多言語秘妙,應當甄別出最有遷移價值、最有遷移可能的那一兩個言語形式。《三打白骨精》中動作描寫遍佈全文,生動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賞析品悟後,適宜趁熱打鐵提供課外語境,讓學生練習推敲動詞表現人物形象。

四、規避誤區:“言語發現——表現”式閱讀教學的理性思辨

1.言語發現並不代表能夠言語表現

有兩層意思,一是語用知識和語用能力是兩碼事,“知”不等於“會”。言語發現環節所積累的靜態陳述性語文知識,要想轉化為動態程序性語文知識,就要親歷言語表現過程,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實踐性所決定的。二是非智力因素影響言語表現。古人講“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然而關注“辭發”勝過關注“情動”的現象普遍存在。言語動機、行為習慣、情意態度等非智力因素,不同維度、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言語表現的質量,理應納入“言語發現——表現”式閱讀教學的視野之中。

2.言語表現並不一定緊跟言語發現

從內容上看,言語發現通常不止一個,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轉化為言語表現。面對眾多言語發現,教者心中應當有學生,應當有基本的判斷標準:學生已經會的、不教也會的、教了也不會的,一般沒有安排言語表現的價值。從時間上看,有的言語發現適宜在課上安排言語表現,有的課後安排更合適,還有的要懸置一段時間,和其他文本進行整合。例如教學《讀書莫放“攔路虎”》,可指導學生仿照學過的《陶校長的演講》這一演講稿的結構方式、語言風格,聯繫課內外資料和切身體會,用演講來鼓動同學們讀書勤查字典。

3.言語表現可以有效助推言語發現

很多時候,先有言語發現,後有言語表現。但這並非一成不變,有時言語表現也可先於言語發現,促進讀者對作者言語意圖的理解。《徐悲鴻勵志學畫》中有這樣一句:“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一位教師課堂上出示了兩個句子:“(1)他像一隻( )的雄鷹,日夜翱翔,永不懈怠。(2)他像一頭任勞任怨的老牛,( ),( )。”學生補白後,再引領他們把這兩句和書上的表達作比較,說說哪一句最好,從而懂得“駿馬”已經成為徐悲鴻的代表和象徵,寫人物應當抓住人物特點。

“言語發現——表現”式閱讀教學,主張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師生以文本為舟,撐一支長篙,在深幽的言語意蘊中漫溯,在靈動的言語實踐中徜徉……

作者:周飛 江蘇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 來源: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180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