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教師要學會“倒水”

教師要學會“倒水”

趙高嶺

“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我們對這句話都不陌生,意思是說,教師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才能教好學生,強調的是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下,我們重新品味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免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天的教師都是科班出身,具備專科、本科學歷的大學生,甚至不乏研究生,知識水平相對於小學教學內容而言,應該達到一桶水遠遠大於一碗水的條件了。可實際教學中,縱觀近幾年從教的年輕教師,仍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並不能勝任教學工作,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雖然有“桶水”,但沒有學會“倒水”。

《學記》中說得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能博喻然後能為人師。其大意是說:只有知識,還不具備做教師的資格;能廣博地採用靈活有效、啟人心智的教學方法,才有能力勝任教師的工作。

今天的教師,要多多學習教育規律和教學方法,只有不斷地與老教師交流和學習,在實踐中多磨鍊,學會“倒水”,達到“賣油翁”倒油的技能,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得心應手。

教師要學會“倒水”,首先要讓學生願意來向教師“取水”。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內心有自我學習的動力,體驗到與老師交流問題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教師,才會愛上教師的課。

如在教學中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語,創設學習情境;使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的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教材內容引入趣味故事,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多種教法配合使用,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跳起摘桃子”,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能力在提高;對學生的學習多表揚多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等。這樣讓學生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激發學生“取水”的興趣。

教師要學會“倒水”,既要看“碗”,還要講究“倒法”。如果你提起一桶水,不看碗的大小,直接向碗裡倒,其結果不是倒不滿,就是把碗打翻。這就需要我們對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個性氣質等不同的學生採取靈活多樣的教法。對成績優秀、學習自覺性強的學生,教師要激勵他們多學習課外知識,不要止步於教師的“倒水”,要培養他們“汲水”的本領;對大多數成績中等、學習水平一般的學生,教師也不能平均分配,要掌握好每個學生的吸收能力,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要“倒滿”,可以倒給他滿滿一杯,也可以倒給他半杯,只要學生能喝完,並感覺非常舒心,就可以了。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把簡單的“我要學”變為自覺的“我會學”,要重點培養學生“取水”的能力:當學生需要水的時候,知道到哪裡去“取水”,怎樣去“取水”,即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應是學生的指路者,是學生的取水柺杖,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都能從“一桶水”中,從社會中、生活中、實踐中不停地汲取,來裝滿自己的“一杯水”。

教師要學會“倒水”,還要講究效率。同樣倒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所付出的勞動,所花費的時間是否是一樣的,是“高投入低產出”還是“低投入高產出”?這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替代了靜止、呆板的教具,猶如將手提水桶升級為自動飲水機,教師的職責就是供水管理員,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恰到好處地給予適時適量的供水。多媒體設施就是一臺現代化的“供水機”,教師要努力掌握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倒水”的本領和技藝。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在擁有“一桶水”的同時,要多多學習“倒水”的方法,讓學生在汲取“一桶水”的過程中,學會開掘更多更深的源泉,將教師提供的潺潺小溪開拓為滔滔湧流,滋養未來的人生。

(作者單位:山東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中心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