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真正育兒也從這開始。

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真正育兒也從這開始。

翻譯:張凱飛 侯衛蔚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養育孩子最難的一年就是孩子從兩歲到三歲的那年,成功熬過這一年,父母就開了個好頭,他們今後的生活就會順利得多。按規律,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三年,父母就應該著手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孩子兩歲時,被稱為“可怕的兩歲”,因為孩子出生後往往就在家裡享有一切特權,當父母開始嘗試樹立威信時,孩子會用他所有的情感力量對父母進行反擊。


把“可怕的兩歲”轉變為“可愛的兩歲”,其中的奧秘就是理解孩子在這個重要階段的發展本質及過程:

• 處於這一過渡期的孩子所作出的典型行為不能證明他反應過激。

• 作為父母,你的任務就是在孩子感知你的世界、與你的世界建立聯繫時,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引導。

• 在這個轉折時期,兩歲的孩子不會樂於合作。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會遇到一些潛在且棘手的問題,充滿愛意且堅定的管教方法是處理這些問題的手段。

• 為了有效地教養孩子,你必須嚴於律己。

• 讓孩子感到恐懼或沮喪的教養方法都不是好的管教。

• 父母應為日後的管教孩子設定好的先例。

• 在這個極為重要的成長階段,如果父母能優雅且自信地用巧妙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之後的事情就很好處理了。


整體情況


育兒是分季節的。第一季是“服務季”,從孩子出生到兩歲左右,這期間父母是孩子的僕人,母親在第一季時是首席僕人,而父親是育兒助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夫妻關係退居次要地位,夫妻的角色從屬於父母的角色。

第二季是“權威季”,母親在未來的一年中開始擔任權威人士的角色,實現角色的轉變,並在恰當的時間給孩子樹立適用於未來的規矩,同時將規矩內化,逐漸養成自律性,這對孩子學會負責地進行自我管理很有必要。


為了能從第一季成功進入第二季,母親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點,母親必須明顯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一次少做一件事,逐漸將自己代為履行的職責分配給孩子。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又可以慢慢轉為“兼職母親”。作者認為從孩子三歲開始,育兒就應該成為兼職工作。


第二點,母親必須在心理和情感上與孩子劃出界限,限制孩子過度接近自己。母親在忙碌時,孩子不能在不必要的時候來打擾。母親應要求孩子在大部分時間能自娛自樂。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引導他去自行解決,當他自己無法處理時,父母再去幫助他解決。


第三點,在父親的熱心幫助下,母親恢復了夫妻關係在家庭中首要且核心的地位,夫妻雙方開始把精力更多花在彼此而非孩子身上,他們更多與對方而非孩子交談,他們成了兼職的父母、全職的夫妻。沒有什麼比父母的穩定關係更能為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奠定堅實的基礎了,研究表明,同一個屋簷下,婚姻關係穩固的父母,他們養育的孩子在各個方面會發展得更好。


第二季長達十年,從孩子三歲一直到十三歲,而後,第二次轉變發生,父母和孩子進入第三季,即“指導季”。孩子不再需要父母告訴他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更確切地說,他需要的是父母的指導,幫助他獲得本領,掌握如何尋找工作、如何平衡預算、如何規劃未來等技能,以便日後走向獨立自主的生活。


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從生理發育因素和心理社會發展因素兩方面來看兩歲孩子具有的特徵:

▶兩歲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想要弄清楚所有事物,因此他們非常活躍,什麼事情都要插手。孩子的很多行為是想增進對世界運行規律的理解,因此,在限制孩子的行為時,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


▶由於自然規律所限,兩歲孩子的身體發育與智力發展之間存在著差距,孩子的身體功能的發展尚未趕上心智技能的發展。兩歲的孩子也許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卻不能採取必要的措施去付諸實踐。


▶他們還沒有形成挫折耐受力,事情不如他們的意時,他們的頭腦可能瞬間就崩潰了,他們會哭、會胡踢亂踹。


▶他們尚未社會化,因此,在情感爆發的時候,他們完全不會在意自己身處何地、會吸引誰的注意或妨礙誰。


▶大約在一歲半的時候,孩子會醍醐灌頂般突然意識到“我”這個概念,這是個性和自我意識的萌芽。孩子開始去弄明白“我”是誰,開始對心理領地產生所有權意識。


▶兩歲的小寶寶依舊認為自己是父母的主宰,同時他們也對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更清晰的認識,因此,他們堅決不聽從父母的指揮。


▶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知識技能在飛速發展。因此,兩歲的孩子愛問很多問題,愛自言自語,和別人說話時,通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父母不要擔心聽不懂孩子,也不要擔心自己說的話沒有意義,只要點點頭,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


▶隨著思維的拓展,想象力也在拓展。兩歲的孩子會虛構出各種各樣的朋友,也會虛構出讓自己懼怕的事物,並且他們會相信頭腦中的這些虛構的事物都是真的。有效消除孩子的恐懼,首先,承認恐懼的存在,第二步,認同自己的孩子,第三步,讓他放心,告訴孩子你有能力保護他,要讓孩子相信,就算世界變得很危險,你也有能力去控制它,孩子需要的就是這種放心的感覺。


▶兩歲的孩子極度以自我為中心,而且他們覺得父母肯定能讀懂自己的心思。


為了發掘孩子最好的一面,父母需要做的是為孩子提供刺激性的環境以及各種各樣有趣的體驗,這會促進孩子行為能力的發展:


▶把家改造成兒童安全房。還要在家裡創造激勵性的環境,把能引起孩子興趣的東西放在他的接觸範圍內,他會去觸碰它們,嚐嚐它們的味道,孩子表達好奇心的機會越多,他的思維就會越開闊。

▶儘量少使用遊戲圍欄及其他限制孩子自由的傢俱和裝置。

▶鼓勵和提倡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

▶鼓勵和提倡孩子進行室內活動,因為這會為孩子創造粗大動作發展的機會。

▶鼓勵和促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例如給學步兒童提供足夠多的蠟筆、圖畫紙、積木以及可以拼接的玩具。

▶讀書給孩子聽。開始給孩子讀書的時間不應晚於孩子出生後6個月。

▶與孩子交談。給他展示、說明事物運作的原理,向他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對他提出的問題給出簡明直接的答案。

▶切忌給孩子買太多玩具。玩具太多會扼殺孩子的選擇能力和創造力,玩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玩具應該是孩子能拆開並能自己組裝回去的那種。

▶關掉電視。電視是不包含任何能力訓練的體驗。

▶和孩子做遊戲。兩歲後的孩子開始對角色扮演遊戲感興趣,這有助於他們理解成人的世界,為長大成人做準備。


有新意的管教


對兩歲孩子來說,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教養目標:/<font>


• 設置一些限制,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控制,但不要妨礙孩子能力的發展。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和挫折耐受力。

讓孩子相信他的世界由你主宰,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你都有養育他、保護他的能力。• 為了讓孩子相信這一點,首先你得向孩子證明他受你管制,無論他怎麼尖叫反對,一切都是你說了算。


下面是行之有效的學步兒童管教計劃:/<font>


管理學步兒童周邊的環境

①改造房屋,提高安全性。

②關掉電視。對學步兒童而言,最好的環境就是沒有電視的環境,這樣他的才智與想象力才不會被破壞。培養聰慧的孩子要遵循“優秀的6E準則”:讓孩子處於(expose)可供(enable)他探索(exploration)和實驗(experimentation)的環境(environment)以及體驗(experiences)中。

③管理孩子的玩具。玩具的形態越多變越能啟發創造力,其中包括居家小物件。


有效地溝通

①語言具體。比如把“逛商場的時候,媽媽希望你乖乖的。”換成“逛商場的時候,媽媽希望你待在嬰兒車上。”

②語言簡潔。就是儘量使用很少的字表達,還有就是父母不要自我解釋,兩歲的孩子能明白簡單的指令,但聽不懂解釋。比如,肯定地說“從桌子上下來”要比“你得從桌子上下來,因為你可能會掉下來傷到自己,那樣我們就要送你去醫院看醫生,媽媽會心疼的。”效果好得多。

③命令而非請求。


一分預防

在管教孩子方面,不要懲罰他,因為採用懲罰的方法來處理孩子行為不當的問題,通常會導致親子之間的權力鬥爭,作者認為要使用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性管教方法。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基於對自己的孩子以及所有孩子的認識,預見問題;第二,在問題再次出現之前,先制定處理問題的策略;第三,把你的具有前瞻性的決定告訴孩子,界定一下問題,然後說一下解決策略。


堅守規則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得堅守規則,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嚴格管理自己。孩子想知道規則是否真的存在,他的辦法就是親自測試一下。如果孩子打破了既定的規則,父母不果斷處理,反而威脅他,面色凝重地訓斥他或者情緒激動又不採取措施,就會促使孩子再次試探這項規則。


堅守規則是態度問題,而非技巧問題,你可以對孩子的所作所為表現出反對的態度,可以做些事表明他受你的掌控,你不一定非得采取一模一樣的措施,只要你所做的能表達出“我不允許你做出這類行為”的態度就行。他不確定你會做什麼,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知道你會有所行動,這樣他就會對自己多加控制、學會自律,這是最重要的。

如廁訓練


√ 孩子開始接受如廁訓練的時間普遍集中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


√ 兒童便盆容易滿足學步兒童對獨立性和自主性的需求,兼具安全性與便攜性,而且方便父母確認孩子的排便情況及排便量。


√ 父母需要向孩子演示自己是怎樣上廁所的,對父親來說,在孩子已經完全學會怎樣上廁所,並且對他們上廁所的方式不再好奇之前,要採用坐姿小便。如果男孩想站著小便,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強迫坐下如廁,可以避免其陷入同權威的鬥爭中。


√ 訓練開始時,兒童便盆或坐便器應放置在容易被看到的地方,放在孩子白天經常活動的區域,保持在可視範圍內。


√ 孩子坐在便盆上時,父母不要用講故事、唱歌或一起做遊戲的方式取悅孩子,也不要給孩子食物作為獎勵。


√ 孩子成功如廁後,父母可以表揚孩子,但態度要平靜和淡定,不要反應過度。


√ 父母干涉越少,越有利於孩子有效地掌握如廁的全過程。父母焦急地圍著孩子團團轉,不斷提醒孩子要記住使用便盆,著了魔似的試圖讓孩子坐在便盆上,這些都會引發孩子的反抗情緒。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同時提供足夠的指導,讓孩子認為整個過程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


告別睡前鬧劇——怎樣讓孩子一夜好眠


在上床睡覺這個問題上,睡覺本身並不是首要問題,重點其實在於父母和孩子要學會適應別離

。年齡較小的孩子對獨自一個人上床睡覺會產生抵抗情緒,而父母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將會影響孩子將來怎樣面對和處理其他有關別離的情況。


如果一個十八個月的男孩不願意上床睡覺,而他的母親覺得這表明自己沒有充分回應孩子的需求,然後選擇和孩子一起躺下或是輕拍哄孩子入睡,那麼以後不論遇到什麼情況,只要她要和孩子分開,孩子肯定會反對。最終的結果就是母親的負罪感與日俱增,總覺得自己為孩子做得還不夠多,而孩子也陷入了無法面對別離的困境,不能自拔。


反之,如果這位母親能接受兒子的反抗,能意識到這是跨越離別這道障礙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能繼續堅定但又不失溫柔地告訴孩子該上床睡覺的時候就必須上床睡覺,那麼,障礙最終會慢慢消失,而受益卻是長久的。


給孩子規定好上床睡覺的時間,時間一到就讓他們回到自己的房間裡,躺在自己的床上,這麼做有兩大優勢:第一,能為父母騰出他們自己需要的自由時間;第二,上床睡覺鍛鍊了孩子應對離別的能力,提高了獨立性。


離別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焦慮,也會引發孩子的恐懼情緒。如果父母是多愁善感的人,孩子也同樣會感到不安。在離別中從依賴他人變得自信自立,正是所謂成長的定義,在白天表現為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站穩腳跟,而到了晚上則表現為孩子自己入睡。


父母睡在一起並且和孩子分房睡,能夠加深孩子對於婚姻的理解,懂得夫妻不僅是家庭中可以獨立存在的一個整體,同時夫妻關係還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一旦孩子瞭解到夫妻關係是家庭中至高無上的存在,他們就會放棄很多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變得獨立,能堅定地走向自我解放之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幾乎所有年幼的孩子在睡覺前都會哭泣,他們的哭聲使父母自然而然地想要靠近他們,把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保護。但是,這種源自本能的保護並不總是最為孩子著想的選擇。要想要孩子變得獨立起來,關鍵在於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怎樣面對離別,要起到示範作用,而就寢時間就是開始鍛鍊的最佳時機之一。


書中作者詳細列出了讓孩子入睡的“羅斯蒙德告別無眠之夜法”


孩子的領地意識與攻擊性


孩子具有攻擊性並不意味著父母做得不好,或者父母做錯了什麼,大多數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產生暴力傾向。一個孩子的攻擊性的強弱與性格有關,可能由遺傳因素造成,不過這一點還未經證實。


想要耐心地教會孩子不去傷害其他人,其實是天方夜譚。

應對攻擊性強的孩子的方法:

1.第一時間內不帶任何個人情緒地將實施攻擊行為的孩子帶離現場。

2.用5個字以內的話告訴孩子,無論什麼行為,只要傷害了別人,都是不被允許的,可以說類似於“不許打人”“不可以”這樣的話。

3.將孩子單獨帶離至少5分鐘,讓他離開騷動的人群或者遠離事件本身。在此期間,讓孩子坐在椅子上或天花板上,不要抱著他。如果孩子哭了,停止哭泣前不要讓他回到之前的人群中去。

4.重新讓孩子回到人群或事件現場之前,俯下身來,要和孩子同高,再囑咐一遍“不許打人”。


學步兒童是有領地意識的。他們認為自己面前的空間以及這個空間裡的所有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自己的領地被人闖入,孩子會感到自我受到了威脅,感到痛苦。孩子越是不哭,越容易爆發出攻擊性。


對有領地意識的學步兒童來說,分享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掌握的事情,是要依靠有耐心且懂得這個道理的父母和老師來教導的。


父母可以在孩子還處於嬰兒期和學步期的時候就和他們玩遊戲,將分享的種子植入他們心田。父母拿起一個東西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傳來傳去,教給孩子“輪流”的概念。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可以和孩子輪流拼圖、翻書或者輪流搭積木,從而強化孩子關於輪流做事的概念。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交換東西,進行情景教學,比如,父母可以說“我把我的果汁分給你,你願意把你的餅乾分給我一塊嗎?”


孩子到了三歲的時候,通常會變得更有社會意識,不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這一成長變化主要反映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玩耍中的可聯合性和互動性都有所提升。兩歲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可能會偶爾出現入侵對方地盤的情況,但是三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在玩耍過程中建立起人生的第一份友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