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為何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仍舊寫不好作文?語言學家王力:問題出在這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打下孩子終身學習的基礎,可以讓孩子具有越來越遼闊的視野、越來越多元的思考。但是現實之中適用問題是,有些孩子書讀的不少,反而還是不會寫作。

為何孩子看了這麼多的書還是不會寫作呢?其根本原因是:缺了中間一座橋樑,一座連通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橋樑。閱讀能力難以精確轉變為寫作能力。

為何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仍舊寫不好作文?語言學家王力:問題出在這

1.看書時重視文章的表達

語文是門工具學科。一般而言,語文教材有這樣兩種特性——人文特性與工具特性。

人文性關乎精神和情感,例如上完語文課,就要讓孩子們感覺到:愛祖國愛家鄉愛他人的“愛”,激勵出此類情感。

那什麼是工具性?便是要於語文課之上,靈活運用語文是拿來用的這一標準。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蝙蝠與雷達》,這是篇說明文,很多老師便將它上成科普課,重視內容講解、大量補足自然科學等內容知識。

不過,如何有次序、有方法地講解解釋事物的方法,例如舉例說明、詳略妥善與用詞精確,這是語文課應該教的——重視傳達,靈活運用,直指語文課的本質。

為何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仍舊寫不好作文?語言學家王力:問題出在這

2.看書沒有做到以寫作為導向

我們談起看書教學時,常常以讀大量的課外讀物為導向,家長亦醉心在找尋各種書單。

書單滿天飛,不過讀了這麼多書,沒遵循方法去讀,依然是在做無用功,閱讀能力還是不夠,寫作能力也就無法提升。書我們是讀不完的,用這種方法即使讀再多也是收效甚微。

以寫為導向的閱讀,便是閱讀力與寫作力間的橋樑。

很多孩子一聽寫作文,心裡便發怵,一點都不想寫。“不想寫”僅是孩子的表面情緒,而真正的深層情緒是,“我不會寫”。孩子或許不認為自己不會寫,因此他只說不想寫。

孩子為何不願寫?是由於方法錯了,由於孩子們的腦海裡面沒可借鑑的句型,雖然心裡有想法不過傳達不出,或是心裡的想法與實際表達出來的已有所不同了。

不過,假如你教給孩子一個方法,讓他能使用直觀的方式將想說的內容表達出來,他便會非常有成就感。

也就是說,自讀書到寫作,你得給孩子設立好階梯,讓他一步步爬上來,進而創作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讓孩子憑空亂寫。這便是我們語文教學之中缺失的那座橋樑。


為何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仍舊寫不好作文?語言學家王力:問題出在這

在課堂上,老師帶著學生將課文讀完了,這個時候閱讀教學僅完工了一半,我們還得再教孩子寫作的策略。

那就是展開以寫作為目的的閱讀教學,重視文本寫什麼及怎麼寫。這樣,孩子於看完一篇文章之後便可掌控寫作技巧。

以寫作為主要導向更展現老師授課功底,要時刻思考教材文章裡面哪一點對於學生的寫作最為有幫助。

若以看書為經,寫作當緯,自然而然地塑造讀寫課堂,建好自閱讀力到寫作力的橋樑,孩子怎麼可能不會寫呢?

3.提升邏輯與思維能力,便能寫出精彩文章

寫作能力,是辨別孩子學習語文素養的絕佳指標。寫作能力包括三個部分:審題立意、結構組織與遣詞造句。

一些外國教授反映,很多中國學生在創作時,常常用詞精緻,但結構混亂,觀點也不清楚不確切。

中國孩子做的最好的方面便是遣詞造句,由於孩子自小便在這方面花了不少功夫,而最弱的地方便是組織結構。

一篇文章的結構體現的是作者邏輯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亦與老師的教學方法有關。

假如老師在講一篇課文時,常常宣揚情感方面,但卻不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那學生在創作時會經常陷於“情感虛無”狀態。

我們的中學未開設邏輯課,培育學生邏輯思維的責任便落於中學語文教師身上。具體要怎麼做?

為何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仍舊寫不好作文?語言學家王力:問題出在這

語言學家王力指出:我們不建議語文教師於語文課裡面講邏輯。即便講成邏輯課,也沒多少用處。培育邏輯思維絕不是誦讀一些邏輯條條便可以的,要通過實踐。

我想,應該是教師於評改作文的時候,使用語法術語評改不合邏輯的句子,使用舊時“起、承、轉、收”的方法來評改篇章結構。這樣做便非常有針對性,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除“結構混亂”是中國孩子創作之中的通病之外,“主旨”亦是一個問題。

如何才能寫出獨有的立意,進而寫出精彩的文章呢?

答案是:孩子必須具有獨立思維。

不過現狀是,我們很多人均是於別人眼裡成就自己。別人說好,我們便跟著叫好,但是我們很少從內心問自己,你真的反對嗎?你真的贊同嗎?你真的喜歡嗎? 所以,在審題立意、結構組織與遣詞造句以外,也應該培育批判思維的能力。

國外自小學起就注重批判思考力。而我們的一部分孩子,到了二三十歲也不明白自己要什麼、會什麼。

國外孩子的作業選擇題比較少,自小學起便寫報告。可我們最為喜愛考的便是選擇題,但選擇題是考不到思維的。寫作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語文素養,最能體現人的思考能力。


為何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仍舊寫不好作文?語言學家王力:問題出在這

自看書到寫作的過程,必需歷經“記憶—解讀—響應”,先是讀過,接著讀懂,再到讀通,便能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這就是為什麼要培訓寫作力,必先提高閱讀能力的主因。要有不錯的寫作能力,一定得先把書讀好,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大量看書。

世界沒有不用思考的寫作,只有還沒寫的思考。思維、領悟若沒記錄下來,便會略縱即逝,甚是可是!看書累積之後,便要大量寫文字。寫作這方面,只有多寫,才能寫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