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溫中祛寒的理中湯,有幾個新用途和你說

《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湯。”

熟稔中醫的朋友對理中湯應該不陌生,我們直接進入主題,來看下理中湯還能有哪些用途。

溫中祛寒的理中湯,有幾個新用途和你說

胃痛便秘

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是根據“塞因塞用”,反治法原理。診斷關鍵在於分析病因、病情,辨別屬寒屬熱、屬虛屬實。屬虛寒者,才可用本方;屬實熱者,即當考慮用承氣湯。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辨證論治豈容疏忽!

口多涎

口多涎是脾虛不能散佈水津,而水津循脾脈上溢於口中,故涎多。治療時,用本方加重白朮量,振奮脾陽。脾陽得振,則水津四布,而無上溢之患,則多涎自愈。

咽痛

咽痛若伴有胃納不佳、遇寒加重、大便溏稀等症者,用本方加桔梗,一治脾胃虛寒,二升提肺氣以治咽痛取脾脈連舌本之意。

溫中祛寒的理中湯,有幾個新用途和你說

手心發癢、脫皮

手心發癢、脫皮,是風溼之邪為患。脾惡溼又主四肢,今脾為溼困,陽氣不能充於四末,溼與風合則發癢脫皮。治療時,用本方白朮易蒼朮以增強燥溼之功,再加防風以驅風邪。溼去風驅,其症自愈。

冷痢

腹痛裡急,下痢赤白,當分寒熱。若發熱、口渴、溲赤、舌紅、苔黃者,厥陰熱利也,白頭翁湯主之。今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脈象細弱,乃太陰寒利也,用理中湯加枳實溫中導滯治之,法見李東垣《脾胃論》。

吐血

中焦虛寒,脾不統血之象,以理中湯加溫中益氣、調經之品獲愈。乾薑易炮姜者,在於緩燥烈而增止血之用。

吐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症狀。祖國醫學認為是脾氣虛,脾不統血所致。症見吐血,血量較多,為暗紅色,伴有胃痛等症,脈芤甚則可出現革脈,出現革脈者為重危症之脈象。治療時,用本方乾薑易炮姜,變辛溫為苦溫,以利止血。

溫中祛寒的理中湯,有幾個新用途和你說

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多因過食生冷或受寒所引起。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久病則虛,故形成虛寒。症見腹痛喜溫喜按,納差便溏。若見舌苔黃者,是脾不散精,不能上榮鬱而成熱所致,可用本方加黃連,以清熱燥溼;若伴有大便乾燥者是精不榮於下之故,可用本方加大黃以通之。

慢性闌尾炎

慢性闌尾炎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的闌尾部位之炎症。祖國醫學認為,久病則虛。大腸為陽明而本方為太陰之主方,陽明與太陰相表裡,前人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若症見右下腹部隱痛,時好時愈,按之局部有硬塊者,用本方加牡丹皮、桃仁,以補虛兼活血化瘀,其病可愈。

黃疸(血吸蟲性肝硬化)

《醫學綱目》雲,“內傷黃疸,因勞役傷形,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本案蟲卵積聚,肝絡瘀滯,木鬱乘土,脾胃虛寒,溼從內生,阻於肝膽而發黃。其病機關鍵是中焦虛寒,血瘀絡阻。故以理中湯加丹參、茵陳治之。

溫中祛寒的理中湯,有幾個新用途和你說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是指腹瀉纏綿不愈。若他藥又無效時,用本方加赤石脂、茯苓,以理中焦、固滑脫、利小便。中焦得理,滑脫得固,清濁得分,則諸症自愈。

白帶過多

白帶,是溼邪為患。脾主溼,脾為溼困,不能散精,則溼邪下注而為白帶。故治療時,用本方加重白朮量以增強燥溼之力,再加茯苓以淡滲溼邪,其帶自調。

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中氣下陷之故,中氣即脾氣。故用本方以補中氣,再加肉桂以溫腎陽。脾氣得補而能舉,腎陽得溫而能升,則脫垂之症自愈。

溫中祛寒的理中湯,有幾個新用途和你說

單腹脹

單腹脹可有全腹脹、脘腹脹、臍周脹和小腹脹之不同。《醫宗必讀·水腫脹滿》說:“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鼓脹者,中空無物,腹皮繃急,多病於氣也;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蟲即血也。”此處所指是氣為病,中空無物,而脹在小腹者,可用本方去白朮之壅滯,加肉桂、附子以溫化下焦,使氣機疏通,則腹脹可消。

蕁麻疹

此病發於肌膚之間,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脾肺同病。肺熱脾寒用理中湯溫中焦虛寒,加黃芩以清上焦肺熱。

理中湯雖好但有兩點謹記

一:必須由專業人員辯證清楚;

二:溼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