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傷寒論》中有五個瀉心湯,作用各不相同。最近看了一些瀉心湯的例子,再對照原文,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說是嚴格遵守六經辯證的原則。

“六經”是統領外感疾病的綱領,簡單地說,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種症狀歸屬於“六經”,這樣非常清晰。其次,六經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闡述了外感疾病的傳變規律,即沿著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的順序發展。當然,我說的是“通常”情況,如果是因為病人體質、舊病,特別是誤治導致的“變證”就難說了,沒有太多的規律,只有常見的情況。

為什麼要先談一下“六經”的問題呢?是因為:五個瀉心湯反映的病症,究竟屬於哪一經?“心”的位置指什麼?是表是裡,還是半表半里?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2、五個瀉心湯的主症,就一個字:痞。究竟什麼是“痞”?

《傷寒論》在說到五個瀉心湯的條文中有如下描述:

若心下滿……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點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時會見到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鞕)。簡單地說,痞證沒有食積、瘀血等硬物積聚。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3、為什麼用“瀉”治心下痞?

根據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實積。既然如此,為什麼仲景都冠以“瀉”字呢?特別是甘草瀉心湯明明指出胃中虛,有幾方中都用了人參、甘草、大棗以補中氣,為什麼仲景還要“瀉”?究竟把什麼東西瀉掉?後代醫家在評論瀉心湯時,都用了“辛開苦降”這個說法,難道這就是仲景名以“瀉”的真實含義嗎?

對於上述三個問題,我給不出答案。只能根據自己的思考和別人的案例,談點個人看法。

1、痞,不屬於六經中的某一經,但可以看作是從太陽經往少陽、陽明傳變過程中的一箇中間狀態。

2、瀉心湯證中的“痞”,是熱氣結於心下,不是實積,所以按之濡,不痛。因為主因是熱氣痞結,所以五個瀉心湯中均使用了黃連、黃芩兩味藥。

3、為什麼稱為“瀉”?因為熱氣是外邪,要瀉去;又熱氣是陽熱亢盛,亢則瀉之。這就是“瀉”的意義。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1、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湯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宋本《傷寒論》149條》)。

此為柴胡證誤下後的治法。該方主治脾胃虛弱,溼熱中阻,脘腹脹滿,以嘔為主的痞證。其方為小柴胡湯加減而成。《金匱要略》用以治療寒熱夾雜之嘔吐痞證,《溫病條辨》用本方加減治陽明暑溫濁痰,溼熱互結心下之痞,或陽明溼溫嘔甚而痞者。

女,50歲,心下痞,腹脹,胃中嘈雜,矢氣噯氣則舒,心慌氣短,四肢腫脹,時有自汗,背痛,寒熱往來,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時黃,大便時幹或不爽,苔薄黃,舌紅,脈弦細微數。此為邪熱阻滯心下,脾虛氣分不足。治以健脾利氣,宣通氣機,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本例寒熱往來,胸中懊憹,有小柴胡證;又心下痞,腹脹,胃中嘈雜,有半夏瀉心湯證。如果以寒熱往來為主證,則用小柴胡湯;如果以心下痞滿為主證,則與半夏瀉心湯。本例兩者兼見,既有心下痞,也有寒熱往來,用哪個方呢?傷寒論中明確指出: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2、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4條)

《金匱》用以治療熱盛之吐衄血證,《溫病條辨》用以治療溼熱痢,中焦痞結,神識昏亂或瘧邪痞結心下等。

這是五瀉心湯中清熱瀉火力量最大的一方。請注意相近幾方的區別:白虎湯純為氣分熱盛,犀角地黃湯是血分熱盛,大承氣湯高熱大便燥結,而大黃黃連瀉心湯則是熱與溼結於心下,也屬於氣分熱盛,主治心胃火盛、迫血妄行諸症,如:口舌生瘡、口苦咽乾、黃疸痞滿、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外科癰腫等。

女,22歲,鼻衄一週,量多色紅,心煩心悸,胸悶氣短,苔薄舌紅,脈弦細數。上述諸症皆屬心火刑肺,灼傷血絡,治宜瀉熱涼血。方投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3、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5條)惡寒、汗出,為陽虛。

女,48歲,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幹不爽,善忘,無故欲哭,胃中冷,陣發性心中熱氣衝巔頂漸出汗,汗後心神稍爽,復而如故,苔黃膩,舌暗紅,有齒痕,脈沉弱。證屬素體心陽不足,兼溼熱困阻中焦,升降失司。治宜扶陽瀉痞。方用附子瀉心湯加減

本例的熱像並不顯著,僅大便略幹,陣發性心中熱,而脈沉弱,且胃中冷,不欲食,虛寒像顯,何以要用大黃、黃連、黃芩之大寒?這就是瀉心湯的熱的特點,是“熱氣”,又見苔黃膩、口苦、無故欲哭等熱擾心神現象,可以辨證為熱。再者,用開水泡藥,取其氣,舍其味,也是仲景用藥的一個技巧。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4、生薑瀉心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4條)

孤雲獨閒按: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加生薑,主治胃虛飲食不化之痞證。

女,38歲,腹痛,下黃白色膿性便,一天三次,伴裡急後重,腸鳴,口苦,無寒熱。近年來凡進食生冷即易腹瀉,勞累則右眼瞼、右口角抽搐。苔薄微白,舌淡紅而潤,脈細無力。此為飲食不慎,溼熱侵犯胃腸,阻滯氣機故腹痛、腸鳴,排黃白色膿性便;熱邪內迫,溼性重滯,故口苦、裡急後重;脾虛運化失司,故進食主冷易腹瀉;脾虛氣血生化無源,絡脈失養,故勞累則眼瞼、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紅而潤,脈細無力,乃脾虛有溼,氣血兩虛之症。證屬飲食不當而感溼熱,素體脾虛氣血不足,絡脈失養。治宜清熱祛溼,益脾養血,通營活絡,扶正祛邪。方用生薑瀉心湯加減。

本例腹痛下利黃白色膿性便,是常見的症狀,用芍藥散、大黃黃連瀉心湯等均可加減運用,似未突出生薑瀉心湯的特點。我以為,生薑瀉心湯一是心下痞,二是脾虛溼盛水洩為主。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5、甘草瀉心湯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宋本《傷寒論》158條)

該方主治脾胃重虛之痞。在《金匱要略》中用以治療狐病。

女,31歲,流產後即帶環,數月後面部出現紅色斑塊,先由顴部開始,繼而兩腿膝下亦相繼出現,觸碰時疼痛異常,時愈時發,頭暈陣作已一年,雙目發脹,氣輪布有紅絲,口腔內常發口瘡,外陰部曾有兩塊潰瘍,胃脘痞滿,納谷一般,睡眠欠佳;腰部痠痛,帶下色黃,月經正常,大便調,尿量多,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小數。證屬脾虛溼聚,蘊久有化熱之勢,病為狐病。治宜緩中補虛,化溼清熱,涼血解毒,仿《金匱》內外兼治法。

本例有幾個症狀有辨證價值:胃脘痞滿,口腔內常發口瘡,外陰部有潰瘍,帶下色黃,均表明中焦溼熱阻滯。溼熱燻蒸脈絡,則出現紅斑,下注則帶黃。病起於流產後,腰部痠痛,可能子宮受損。可分兩步來治:先清除中焦溼熱,再滋陰涼血。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體會:

1、痞證,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悶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種自覺症狀。證之臨床,不僅傷寒誤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內科雜病、溼熱病中亦較常見。

2、仲景五瀉心湯,首創了辛開苦降、寒溫並用的治療大法,是根據脾胃的生理特性和臨床常見的病理表現而來,對治療脾胃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3、五瀉心湯的病因病機側重點既有不同,又有虛實和虛實夾雜之異,但脾胃氣機失調,升降悖逆則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調升降,則是治療痞證的關鍵所在。

實則瀉之—瀉心有5方,如何用對才是關鍵,附個人體會

4、大黃黃連瀉心湯治誤下邪陷,內熱壅盛之痞;附子瀉心湯則適於邪熱有餘而衛陽不足之痞;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生薑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挾溼之痞。

5、根據溼熱輕重及舌苔之薄厚,而分別予治。芩、連為苦寒降洩,姜、夏是辛開溫散,祛溼化濁,並非用其散寒。若溼熱並存,過用寒涼,則溼凝不化,溼遏熱伏,溼不祛熱不清,所以臨證依舌苔膩濁或潤滑,即可配姜、夏,但要掌握病情時機和溼熱邪氣之比重而調節辛苦寒溫藥的配伍用量,熱重則多以大黃、芩、連苦洩;溼重則多以姜、夏開洩。如胡某證屬脾虛溼滯化熱,用半夏瀉心湯去大棗之膩,加理氣寬胸等藥,而脾運、溼祛、熱清,痞證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