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吃雜糧後血糖為何會升高?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一大工程,一般糖友控制血糖考口服降糖藥,但是糖友可不能一味的依靠藥物控制,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來著手,從飲食調理、運動等方面來控制。大家都聽過吃雜糧有助於控血糖,但是有些糖友吃雜糧後血糖為什麼會升高呢?

吃雜糧後血糖為何會升高?

吃雜糧後血糖為何會升高?

  吃雜糧後血糖為何會升高

  第一數量不當;第二選擇不當;第三烹調不當;第四搭配不當。

  先說數量不當的問題。各種糧食的澱粉含量和熱量差異並不太大,100克糧食的澱粉含量都在70%~80%之間,而雜豆也在60%左右。所以,如果吃雜糧的量和吃精白大米的量一樣,那麼攝入澱粉的量也差不太多。而作為糖尿病患者,一日的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是必須控制的,決不能因為是吃雜糧就隨意突破限制。需要減肥的人也一樣,不能因為是雜糧就隨心所欲地多吃。正確的做法是,至少是用同樣數量的雜糧來替代過去所吃的白米白麵,最好能夠比此前所吃的糧食總量略有減少。比如說,原來每天吃250克大米(兩碗半白米飯),現在改成200克甚至150克雜糧。因為雜糧的飽腹感更高一些,營養價值也更高,它完全可以在減量的同時避免飢餓,避免發生低血糖,這對於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各種有色雜糧還能提供更多的抗氧化物質,提供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於預防各種糖尿病併發症也是十分關鍵的。

  接下來看看雜糧的品種與餐後血糖反應的關係。比如說,同樣叫做雜糧,大黃米、黏小米、糯玉米等黏性糧食品種,餐後血糖反應都是非常高的,並不遜色於白米白麵,甚至更高。很多老人家一說吃雜糧,就只想到吃玉米。他們覺得糯玉米非常可口,於是放心大吃,這樣做是不利於控制血糖的。還有一些人認為,黏豆包和大黃米粽子也是雜糧,放心大吃,結果當然也是同樣的悲劇。

  另一個非常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買到或吃到了“偽雜糧”的主食產品。現在市場上這樣的情況相當普遍:全麥麵包和全麥饅頭有名無實,其中只放了少量的麩皮,其實本質上還是鬆鬆軟軟的白饅頭;號稱玉米窩頭,其實放了不少白麵粉在裡面;號稱玉米餅,其中不僅以白麵為主,還加入了泡打粉,讓質地更加鬆軟,結果是消化速度特別快,血糖反應相當高。類似的還有蕎麥粑、紫米發糕、玉米發糕之類。超市賣的八寶粥預混米也一樣,其中大部分是精白米,只是象徵性地放少量雜糧豆子。精白米是目前市面上成本最低的糧食,其他雜糧成本高,少放點成本就低些。而消費者在做雜糧粥時也習慣於以大米為主,少量放點兒雜糧點綴,以使口感更柔軟一些。但以白米為主料的所謂雜糧粥,根本沒法把餐後血糖反應控制住。還有就是那些號稱適合糖尿病患者的“營養麥片”“粗糧餅乾”之類的產品。香甜的營養麥片哪裡有燕麥片的控血糖效果,倒是由大量糊精兌出來的,比吃白米飯還要糟糕。粗糧餅乾則是打著增加纖維的旗號,其中卻添加了大量的脂肪,非常不利於長期血糖控制。

  再看看雜糧的烹調方法,大致存在三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糖。放一半雜糧的八寶粥雖然本身血糖反應不算太高,但很多人不放糖就吃不下去。不管紅糖也好,白糖也好,蜂蜜也好,畢竟都是糖。要讓粥的甜味適口,通常需要加8%的糖——吃這樣的雜糧粥,怎麼可能把血糖控制好?或者,有些人不敢直接放糖,就放進去桂圓、大棗、葡萄乾之類甜味食材來增甜。雖然是有益健康的材料,但畢竟這些水果乾的含糖量都超過70%啊!第二個問題,是烹調時過度追求柔軟度。很多糖尿病患者嗓子眼特別“細”,因為多年來吃慣了精白細軟,喝雜糧粥也要強烈追求“軟糯”口感。他們把雜糧放進電紫砂鍋裡,一燉就是一夜,或者連糙米紫米也要浸泡一夜之後再煮,或者乾脆把糙米大麥之類全部打成糊糊喝下去。這樣,牙齒的勞動少了,消化速度快了,餐後血糖上升速度也會明顯提升。一項臺灣研究發現,長時間浸泡的黑米,烹調後趁熱吃,血糖指數和白米飯的差距並不大。第三種情況,就是烹調中加入過多油脂。油脂本身不會升高血糖,甚至油脂和碳水化合物混合之後還能延緩消化。但是,油脂造成血糖峰的推遲,卻令血糖峰更為持久,並可能造成第二餐的血糖控制能力下降。同時,添加油脂會大幅度增加食物熱量,降低單位能量食物的飽腹感,不利於體脂肪控制,長期而言不利於胰島素敏感性,損害血糖控制能力,促進高血脂狀態。在某種意義上,在很多家庭中控制油脂甚至比控制碳水化合物更值得關注。所謂搭配不當,就是隻吃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蔬菜和高蛋白質食品攝入不足。對混合膳食血糖反應的研究證明,含有大量蔬菜和高蛋白質食物的混合食物能有效降低餐後血糖反應。比如說,原本早上喝豆漿加蔬菜包子加涼拌菜,雖然包子是精白麵粉製作的,但有豆漿和蔬菜,總體血糖反應就會降低。有些居民聽說雜糧粥好,就把豆漿省略掉,用雜糧粥來配合蔬菜包子,結果是增加了總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蛋白質含量,其結果就是餐後血糖數值上升。也有些居民原來兩餐之間喝點牛奶,後來改喝半碗雜糧糊糊,結果也一樣,降低蛋白質的量,增加澱粉的量,導致血糖上升更快。

  所以,控制血糖的方法絕不是大量吃雜糧,不是把魚肉蛋奶豆漿豆腐堅果蔬菜換成雜糧,而是隻把精白米精白麵粉的份額部分換成雜糧,其他食物都必須充足攝入,達到整體的營養平衡才可以。最後還要提醒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餐後血糖高的人,要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就要注意增加體力活動,加強肌肉力量,減少內臟脂肪。即便是在飲食上有所注意,如果仍然保持懶動習慣,任由體重日益增加,也很難獲得滿意的血糖控制效果。在控制主食數量、選擇雜糧豆薯、控制油脂和加強運動幾個方面同時努力,堅持不懈,就會看到血糖控制改善的欣喜成果。

  控制血糖的6個竅門解讀

  1、記錄運動量。大部分人會高估了他們所從事的體育鍛煉量。如果你能如實地將每天的運動量記錄下來,就會對自己有一個誠實的評價,便於制訂腳踏實地的鍛鍊計劃。

  2、使用計步器。這種便捷的設備在體育用品商店中就可以買到,而且花費並不貴。它能對你每天所行走的步數進行詳盡的記錄。用它來估計你在一天內平均要走路多少步,然後制訂目標,緩慢地增加這個數量。例如,在第1周裡,在原基礎上每天多行走100步,第2周的每天裡再多增加100步,以此類推,循序漸進。

  3、餐盤用小號。選用小號餐具能減少食量,降低對食物的攝取慾望和熱量攝入,保持合理體重。

  4、帶午餐上班。避免在餐館或快餐店吃午餐,因為它很容易讓人對食慾失去控制。快餐店的食品分量很大、熱量過多,還含有大量的脂肪。研究發現,外出吃飯次數較多與體重增加之間存在關聯。自己製備午餐的過程中,你會對食材的原料和分量進行精細控制。如果你覺得每天自己準備午餐有些麻煩,可以先從每週準備兩次開始。

  5、餐後測血糖。餐後2~3小時內對血糖進行監測有助於糖友在一天內更平穩地控制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發生;在此基礎上制訂更合理的飲食和鍛鍊計劃。

  6、常吃新果蔬。這種飲食策略能讓你獲得多種新鮮果蔬的抗糖功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品嚐過一種新果蔬(特別是水果)之後,要對血糖水平進行檢測。有些水果的升糖效果非常明顯,下次再吃的時候就要嚴格限制食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