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他生在法國,長在柬埔寨,骨子裡卻很“潮汕範”

“我的父母是柬埔寨第二代華人,我在法國出生,在柬埔寨長大。

你問我是哪裡人?我不能說我是中國人,我和中國人沒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說我是法國人?但其實我除了會說法語,我跟法國人也沒什麼關係。

柬埔寨人?我真的不像柬埔寨人,柬語也說得不太好。”

他生在法國,長在柬埔寨,骨子裡卻很“潮汕範”

這是我採訪陳志榮的開場白。

在金邊,我會偶爾遇見質疑自己到底是柬埔寨人還是中國人的新一代柬埔寨華人。

但像陳志榮這種完全說不清自己公民身份的,還是頭一回。

我原以為這樣一個身份比較“洋氣”的“世界公民”會志在四方,滿世界到處跑,沒想到他骨子裡卻很傳統,甚至甘願為了家庭放棄愛好、自由。

這不免讓我更好奇,陳志榮會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故事?

他生在法國,長在柬埔寨,骨子裡卻很“潮汕範”

長在金邊十幾年

沒交到朋友也沒學會柬語

1975年紅高棉時期,陳志榮的父母逃亡到法國。

這對年輕夫婦繼承了潮汕人的生意經,在法國開起了自己的小飯館,這一呆就是整整20年。

後來,隨著柬埔寨政局的逐步穩定,經濟開始復甦。

1995年,陳志榮便跟隨父母搬了回來,夫妻二人又在金邊開起了餐廳。

“那時我才3歲,被送到金邊的法國學校上學。從幼兒園到高中,我的世界就只有學校和家。

在學校我說法語,回到家說潮州話。所以即使待了十幾年,我還是不太會說柬語。

並且因為金邊不是很太平,父母嚴格控制我的外出,我幾乎交不到什麼朋友。

他生在法國,長在柬埔寨,骨子裡卻很“潮汕範”

我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週末全家一起出去遊個泳,偶爾自己偷偷跑去遊戲廳打個遊戲,可以說我是沒有童年的孩子。”

柬埔寨特殊的環境讓陳志榮的童年少了些樂趣,但百廢待興的金邊卻給了他父母好的機遇。

短短十幾年就在柬埔寨開了四家分店,陳志榮也搖身一變成了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富二代的留學生涯

一邊泡酒吧,一邊在餐廳打工

和同學都選擇去國外上大學不同,陳志榮有著中國的血脈,他想要學中文。

不知道是不是童年被壓抑得太久,一去中國,這個富二代就玩嗨了。

“別看我在法國、柬埔寨都待過,好像挺國際化的。

其實直到2010年我去北京留學,我才真正地接觸到了世界各地的朋友。

我們一起去酒吧喝酒,去夜店跳舞,別提多開心。”

陳志榮就像籠子裡的鳥渴望著外面的世界,大學四年,他從北京到廣州,換了3所學校,就為了多交朋友,多長見識。

後來陳志榮又去澳洲讀工商管理的碩士,可這個“富二代”的生活可沒你想象的那麼奢侈。

父母雖然有錢,可對兒子的教育卻是中國傳統的“窮養”,甚至連生活費都不給他,就是要鍛鍊他吃苦。

陳志榮雖說是90後,但對父母的安排卻沒有異議。

他不僅自己去餐廳打工掙錢,有時還一分錢都不拿去幫朋友頂班。

他說:說來也奇怪,我就是喜歡在餐廳打工。可能潛意識中也是由於自己家是開餐廳的吧。

潮汕人的“家觀念”

獨自回柬繼承家業,用新思想改造餐廳

今年陳志榮從澳洲畢業了,愛旅遊、愛自由的他本想繼續去新西蘭等國家。

可家裡三個孩子,哥哥談了個女朋友必須留在澳洲,妹妹也得在法國繼續完成她的學業。

雖說家裡並沒有要求他回來幫忙,但父母無意間的一句話,還是讓他決定回到柬埔寨。

“反正現在生意也不好做,我們年紀也大了,要不把餐廳關了吧。”

陳志榮知道父母是幾毛幾塊地賺,才把餐廳做大的。在柬埔寨只要別人提起他們家,都說那是開什麼什麼餐廳的,他不想父母一輩子的心血就這樣沒了。

“反正我也沒有必須要做的工作,回來接手餐廳也挺好。”

繼承家業看起來挺光鮮的,但對90後的陳志榮來說,還沒來得急糾結要是做不好怎麼辦,他就上綱上線了。

為了管理好餐廳,第一步就是熟悉廚房。他切肉切菜,煎炒蒸燜樣樣都從頭學起。

而為了和員工更好地溝通,他每天還要花上幾個小時學柬語。

以前在餐廳他只負責吃,現在從大廚到小妹,他都會一一虛心請教。

“要說一開始我是不忍心看到家人那麼累才回來的,那現在我是做出興趣了。

父母一直在以傳統的方式經營餐廳,現在時代變了,要想生存必須轉型。

我想把自己學到的管理知識運用上來,做直營店。雖然目前我才接手幾個星期,很多都還處於想法階段,但就像我父母當時開餐廳一樣,一步一步來,幾毛幾塊地賺,總能把事情做好。”

陳志榮有著潮汕人的“家觀念”,子承父業,這或許就是中國人說的孝順吧。

他說:我的夢想就是有個家,孩子能說潮州話。一個華人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骨子裡的東西,永遠都不會斷。

他生在法國,長在柬埔寨,骨子裡卻很“潮汕範”

【延伸閱讀】


#柬埔寨印象##柬埔寨##國際情報員##東南亞見聞#

(本文刊登於2017年3月15日)

他生在法國,長在柬埔寨,骨子裡卻很“潮汕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