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你對孩子的抱怨,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不滿

孩子生來是幫助父母成長的,我真的相信。

你對孩子的抱怨,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不滿

下面是張德芬老師講的一個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小故事,小編很喜歡這個故事,也很認同張德芬老師這個觀點,父母將自己修煉好,孩子就沒問題啦。父母很多的抱怨,其實更多抱怨的是她自己。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和大家分享這個小故事,希望你也能從中受益。

“孩子生來是幫助父母成長的,我真的相信。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麼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麼多的創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沒問題啦!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

有一天早上,我難得跟孩子們一起用早餐(平時是練瑜伽啦,不是賴床-你看,怕你們覺得我不夠好,所以要解釋,呵呵!)。我和女兒吃了很久,十二歲的兒子還在樓上他的房間裡東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識層次較低,負面情緒較多,怎麼看他就是不順眼。催了他好幾次,總算姍姍來遲,我很不高興地開始數落他。

“你看看,你動作這麼慢!早上起來在樓上磨蹭那麼久,我應該送你回臺灣去當兵,把你訓練得動作快一點!”孩子聽了我的數落,感受到我對他的不滿,開始很不高興的反駁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還要打領帶,很複雜耶!”我還是很不高興地抱怨,一直嘮嘮叨叨不休。這時,我有了一些覺察,看到自己在試圖讓貓學狗叫,而且還振振有辭的為自己辯護。

其實,我兒子就是一個動作不利索的人,這是事實。不過,顯然並沒有誤事,至少每天早上我雖然沒有陪他們吃早餐,但是他們都準時趕上校車上學了。問題在那裡?在那個看不慣別人動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親。利用自己是母親的身份掩護,儘量投射自己的負面東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藉由“管教孩子”為名,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洩在孩子身上,美其名為“對他好”,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聽到我兒子大聲叱責他妹妹,讓她趕快出門,語氣充滿了不耐煩和怒氣。惹得我又不高興,感覺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

但是,我立刻又察覺到:這是誰教他的?誰以身作則地教他對人不耐煩和憤怒時如何表達?誰讓他一大早就怒氣衝衝的出門?因此一念之轉後,那一刻,我體會到的是一個慚悔的母親的感受。

也許你會說,孩子總有做不對的時候,教總得教吧?當然,孩子絕對需要界限,否則他們會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覺不被愛。但是,重點在於管教時的態度。如果,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沒有觸動你自己內在的舊傷或是情結的話,你管教他的態度和品質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嗎?”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抱怨是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或者是某件事情觸動自己的舊傷或者情結。如果刨除了這些影響你的因素,其實,你很容易用更輕鬆、平和的方式來和孩子相處。

你對孩子的抱怨,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不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