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開發商的七種死法

美國加州大學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在五百年前全世界成立、現在仍然以同樣名字存活的組織只剩下85個,而且有70個是大學。企業的生命大都非常短暫。

還有人統計,包括道瓊斯指數在內的大型企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生命超過了50年,大部分企業在創辦的十年內都會死亡,能活過二三十年的企業很少。

同樣,以“匠人精神”著稱的日本企業,2017年百年老店老企業停業、關閉數量達382家,創下了歷史之最。

前兩天和朋友聊天,有一個討論很有趣:這一輪P2P大面積的倒塌,竟然和樓市有關

原因是這兩年的限價,導致新房二手房嚴重倒掛,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價差已經達到了10%—20%,這種巨大的套利空間讓很多人把錢都要抽出來放到樓市裡去,如果搖到號,就能穩賺幾十萬上百萬,很多人選擇把錢抽出來放到樓市裡去,於是就產生了微妙的連鎖反應,P2P就被樓市無情絞殺了。

但是如果樓市從各種渠道抽不到血,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中國紀錄在冊的房企大概有十萬多家,但還在運營的有多少家?還在開發房地產的還有多少家?恐怕名存實亡的企業已有大半,而在形勢不容樂觀的現在,曾有專家預言將會有80%的房企死掉。這些已經陣亡或即將陣亡的企業,要以什麼姿態倒下?

● ● ● 1● ● ●

死於拿地

買地蓋房賣是開發商的基本邏輯,然而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變化,土地逐漸變成了稀缺資源, 擁有土地就讓房企們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也相當於未來還有生存的空間。房企們也因為拿地分化成了兩極:擁有大量土地儲備的房企,和拿不到地的房企。

拿不到地的房企當然已經是先死了。

然而拿不對地的房企也很危險。一個項目的成敗,有個4321原則。拿地研判佔了40%,設計規劃佔30%,銷售策劃佔了20%,市場機會佔了10%,也就是說,地拿錯了,或者在錯誤的時間拿了地,那就算設計、銷售、策劃推廣做得再好,市場機會每次都能捕捉到,整盤做完,也就勉強及格,賺錢是不用想了,不賠就算不錯了。

而對於一些企業來說,一個項目不賠錢,還拖延了現金流,就很危險!甚至因為在市場好的時候很多房企在拼命拿地,出現了一大波地王潮,相應的,還會再出一波退地潮。

簡單來說,地拿錯了,就玩砸了!詳細可看這篇:銷售時流的淚,也是拿地時腦子裡進的水!

● ● ● 2● ● ●

死於速度

在資金密集、融資成本普遍很高的房地產行業,如果開發速度太慢,就是一種罪過。開發速度慢的企業,雖然有些房企會因為週期變慢吃到了土地增值的紅利,擴張慢、開發慢卻是絕大部分房企都在規避的問題。

大部分房企都在提升週轉速度。項目每拖一天,就相當於燒掉了一輛奧迪A6,這樣的地越來越多。

我們來算一筆賬:一個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利潤率×週轉率×槓桿率。如果利潤率和槓桿率是固定的情況下,週轉率成了提升回報率的關鍵因素。比如一個項目除掉槓桿費用後的利潤率是20%,如果用2年收回(週轉率是0.5倍),年化回報率就是10%,如果用3年收回(週轉率是0.33倍),那麼回報率就降到6.67%了。甚至週轉速度變快的時候,你使用的槓桿也會縮短,節省的都是成本。

所以,所有的房企都在死命追求速度。

在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老闆看來,房企的“高週轉是戰無不勝的法寶”,甚至碧桂園摘牌後1.65個月動工、5.2個月開盤的速度在他看來也實在太慢了。這一點,最經典的就是近期碧桂園的一系列事情。

然而無論是開發太快還是擴張太快,速度過快勢必會帶來很多惡果:你無法兼顧質量和細節,你都不敢回頭看看你都開發了些什麼東西。

開發商的七種死法

雖然有業內人士稱“高週轉”模式是當前房地產業的必然選擇,但是所謂的高週轉是前快後慢,拿地之後快速開工和銷售、快資金回籠,相當於設計前置,打造好的產品線,後期工程慢慢施工。高週轉並不是讓施工的工期縮短,是快速銷售拿到錢可以推動施工的質量,並不是影響品質,施工期該多長還是多長,就是前快後慢。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時刻警醒,聽聽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的話,雖然他的觀點過於偏激:

如果住宅房地產商完全是一個量和速度的發展,只拼銷售額的量不拼質是不對的。所以在房地產行業裡面出現了很多“瘋子”,在房地產商朋友中我也見到有相當多的“瘋子”,因為只有量的比賽,只有速度的比賽,你不是瘋子就不容易致勝,所以在過往幾十年有了很多瘋子出現。

有朋友問我,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瘋子,現在到哪裡去了?沒有了,沒有一個能存活下來的,絕大部分破產了,有一部分進了監牢。所以瘋子的前途大半就是這兩個,一個是進監牢,一個是破產。

● ● ● 3● ● ●

死於標準化

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內一線房企都開始“標準化”產品了,無論是萬科還是碧桂園恆大,到處可以看到“千城一面”的景象。

為什麼房企都熱衷於標準化?

恆大許主席曾說:“我們相信,產品線種類越少,標準化程度越高,集中採購、招標才有實際意義,才能降低成本,實現規模效益。”

於是房企們都制定了標準化開發模式:制定幾個產品系列,給每一個產品系列定個標準,繼而推行標準化的連鎖、複製開發。因為每個產品線下所有項目的產品統一,那麼設計、管理和營銷模式也可以是統一的。這對於房企的擴張和發展,當然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當所有的產品都標準化的時候,我們卻發現,房地產更加不愛創新了。

但當你把南方的戶型生搬硬套到北方,會發現會有多大的差異:北方人不愛東西向客廳、更重視南北通透、更重視朝南開間數……

所有的產品研發都疲於日夜加班機械地複製粘貼在出“白圖”,忽略了購房者的需求,我們可以說,標準化抹殺了創新。

現在的市場,不再和黃金時代的剛需剛改相同,而是要回歸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設計,產品創新,很重要。

● ● ● 4● ● ●

死於多元化

可能任何一個企業家都有“多元化衝動”,畢竟,什麼來錢快就都想來一把。在房地產越來越規範,越來越不好玩的今天,不少地產商會以多元化作為出路。

比如你是一家房地企業,突然去賣礦泉水了,又比如一家房地產企業,突然炒起了大消費、大科技的概念,甚至還有開發商突然去餵豬了……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似乎很掙錢,殊不知所有的雞蛋在同一輛車上。看起來是分散風險,然而如果你想做企業多元化,你必須找到業務能夠互相互補,分享風險。比如有些房企在做的多元化,是金融管理、技術輸出、產品多元。

不然你多元化能達到什麼目的呢?多元化企業一定要做到穩定現金流,如果做不到這一步,資金鍊隨時可能斷裂。

有的時候,把所有精力、人力、物力、財力,全聚焦到一點上去,也許更能成功。

開發商的七種死法

● ● ● 5● ● ●

死於短視

曾經在陪朋友去看房時收到他的感慨:中國的大多數開發商缺乏務實精神。絕大多數房企賣房子還是在浮於表面:形式大於內容,“賣相”壓倒一切。

似乎在太多開發商都好像在混娛樂圈,把心思用在走穴玩營銷炒噱頭上面去了:給你造一個美輪美奐賣完就拆的樣板區,來幾句“改變區域格局、提升城市形象、老子就是城市第一”的廣告語,嗓門兒一個比一個大,心氣兒一個比一個高。

然而,房子賣完,立即維權,所有承諾,一個不見。

如果都稍稍看長遠一點,主席都提醒我們“房子是用來住的”,把房子建得像宣傳一樣就可以了。但大部分房企的目標都在利潤上,為了利潤損失品質,就相當於過把癮就死。

當業主還沒入住就開始信任缺失,品牌崩塌,很多房企的生命週期基本上就是一個項目的拿地、立項、設計、施工、銷售週期。售樓處撤銷之日,就是企業死亡之時。開發商們只盯著兩三年間的事情,對更遠的未來極為漠視。這

種短見而且沒有價值觀的房企,死了也好

● ● ● 6● ● ●

死於官僚

一家房地產公司,擁有拓展、投資、研發、設計、工程、營銷、財務、運營、HR等部門,每個部門都有一堆規章制度和責任權力。

一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拓展部的拿地,研發部門對產品的定位、設計與工程的把控、財務的支持、運營的協調、最終營銷部門找到客戶把房子賣出去。

然而恕我直言,多數中小房企責權不清晰,溝通不順暢。很多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內部溝通協調,但很多部門又都在踢皮球,每天把工作耗費在無效溝通上這種狀態感覺比R了狗都難過!有多少企業都死在了內耗上!

關鍵是,天天吐槽的加班很多都是和內部的機制有關係,這個話題我們下次可以談談。

● ● ● 7● ● ●

死於融資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看完以上六條,現在告訴你上面都是假的,如果開發商有錢,上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如果沒錢也融不到錢,鐵定死。

看看各地城市的發展,國家和社會都不會否認開發商的這麼多年的貢獻和意義,但居安思危,迴歸公司理想和地產開發商商的真正價值,健康穩步發展,才是所有百姓和地產從業者的幸事及價值所在。

畢竟,厚德才能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