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用建盞喝茶,水質真的會柔軟許多嗎?

用建盞喝茶,水質會柔軟些嗎?

釉中彩安不安全呢?

冰裂瓷真的有毒嗎?

...........

這是許多茶友們關心的問題,那麼來看看知乎上的各位大神是如何解答這些問題的。

用建盞喝茶,水質真的會柔軟許多嗎?

用建盞喝茶,水質真的會柔軟許多嗎?

所謂的“用不同杯子喝茶,感覺水質不同”,或許是一種欺騙性的錯覺。實際的“不同”,可能主要在於嘴唇對杯沿的觸感。要說對茶水有影響,煮水器、泡茶器、公道杯的影響更明顯一點。不過,這個也是無法言喻的,人和人的味覺、觸覺敏感程度天差地別。現在有些所謂的“茶人”追捧建盞這事,本身就是盲目的。(單純玩器物的另當別論。)近現代的茶,更適宜用胎、釉緻密的瓷杯品飲,這是經過歷史檢驗的。真要追求極致品評,必須和葡萄酒一樣,用玻璃器。

用建盞喝茶,水質真的會柔軟許多嗎?

釉上彩和釉下彩區別在於哪呢?

釉下彩是在整體施釉之前在坯體上進行繪畫,因為會再罩一層玻化釉,多少可以看到裝飾圖案是在水潤層的下面,筆觸會有一種在水中微微暈染開來的感覺。因為罩了一層透光釉的原因,釉下彩的顏色比較清亮。

釉上彩的話是在燒好瓷器的釉面上進行繪畫,然後再進行700~900度之間的烤花燒,它的畫面筆畫都是浮在釉面上的,肉眼手觸都能感覺細微的凸起,顏色更加厚實鮮豔。

用建盞喝茶,水質真的會柔軟許多嗎?

怎麼分辨熱轉印和釉上彩(貼花紙)的區別呢?

用手指感覺圖案的邊緣,熱轉印的邊緣手感比較明顯,而貼花紙燒成的釉上彩由於燒成溫度較高(800度)所以會有一種被釉吃進去的感覺,能感覺到凸起,但是邊緣部分不會有那種細微的割手感(這個真的要細細去感覺)。

釉中彩安不安全呢?

理論上釉中彩就是用釉上彩的流程,但是在第二次燒製時,不像釉上彩使用較低的溫度(800度)而是使用1200度以上的高溫,讓彩料沉到玻化層以下,俗稱釉中彩。

用建盞喝茶,水質真的會柔軟許多嗎?

釉中彩和釉下彩一樣安全。之所以說釉中彩比較少,是因為在手繪瓷器中,釉中彩主要用來表現特殊的藝術形式,但是工藝上既沒有釉下彩畫工、燒成上的難度,又沒有釉上彩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的優勢,屬於兩頭不討好,做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如何分辨釉上彩和釉中彩呢?

對光斜看圖案邊緣,折光部分有凸起感,閉著眼睛能感覺摸到圖案的,那是釉上彩。對光斜看邊緣,折光部分比較平滑的,手感都很圓潤的,是釉中彩。

接觸食物的表面的部分顏色特別鮮亮,圖案特別滿,或者乾脆是金色銀色圖案的,還是別用了,重金屬絕對超標了,特別便宜的瓷器也不要買,用這些真是省錢不要命啊。

用建盞喝茶,水質真的會柔軟許多嗎?

冰裂瓷真的有毒嗎?

因為陶瓷胎體和釉在冷卻過程中的收縮率不同導致釉面上有細小的裂紋,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開片。

而開片一直是中國瓷器審美的組成部分之一,正常的開片並不會使釉面完全裂開露出胎體表面,簡單的判斷方法,用力捏一下,如果瓷器發出細微的聲響,說明釉面與胎體完全分離了,這樣的杯子還是不要用了。

在使用瓷器的過程中,茶湯侵染到裂痕中去形成了明顯的線條就叫做“開線”,茶的種類和飲茶習慣都會影響開線的顏色。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不良商人開始使用冰裂釉,再上顏料的手法直接完成“開線”。像上圖杯子底部的綠色並不是燒製完成後塗上去的,而是杯壁上的釉全部流到了底部堆積出來的效果,但是不良商家又想出了在瓷盤底部加彩料來模擬積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