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今日《時代人物誌》——設計師張雷

不可否認,當代中國的家居設計理念和國際頂尖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意大利“米蘭設計周”可以說是這個領域的設計師每年的“朝聖”聖地,至今已舉辦51屆,該展會給予中國企業的參展名額非常有限,中國企業主要以參觀學習(其實,去怎麼學習大家猜到了吧?)的形式前往居多。這些企業及參觀人員回國之後不久,一些與米蘭設計週上的外國原創設計極為相似的家居產品就出現在了中國的市場上。也因為這個原因,米蘭設計周是不太歡迎中國參觀者和設計師的,甚至有些展位乾脆拒絕中國參觀者入場。

我們想說的是,這個現象被隨後出現的這位中國人徹底改變了。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張雷和其他國際著名設計師

中國設計師“張雷”和其他兩位設計師帶著原創設計的一把椅子參展,終於在2013年的米蘭設計周獲得了最高獎,得到了全世界家居設計界的認可。隨後,張雷在中國、意大利、荷蘭、美國等先後8次舉辦“傳統的未來”設計展,均反響熱烈。張雷重視原創精神的設計理念將影響深遠,我們希望更多類似“IYAA"(國際青少年藝術家協會)這樣的組織能更多的鼓勵普通的孩子從小就參與到藝術原創者的隊伍裡來,並實現個人的價值。

歸根結底,設計師張雷有著對文化和設計不同的思考的理想。我們就先來看看張雷的這把椅子......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張雷的經典椅子設計“固”

無論竹或紙,其形皆柔,這款用竹紙製作的椅子,卻取名叫固。

設計團隊做過試驗,這把椅子可承重兩三百斤,在品物流形位於杭州市餘杭區五常街道的工作室裡,工作人員日常使用的椅子,最多的就是這把“固”。

怎麼看,這把椅子都是極簡工業風。內裡,卻是中國傳統工藝的底子。

中國古代造紙,千年來都採用一種撈紙工藝。毛竹打成竹漿,用竹簾撈出一張張極薄的紙,烘乾,就是竹紙。餘杭盛產毛竹,三四十年前,行政區劃還是“縣”一級的餘杭,各個鄉鎮上遍佈這種竹紙工坊。四年前,品物流形的三位設計師張雷、Christoph John(德國)、Jovana Bogdanovic(塞爾維亞),在餘杭12個村落做田野調查時,發現竹紙工坊幾乎絕跡了。他們想要做這款椅子,只得跑去杭州另外一個縣級市——富陽,那裡還保留著這種老工坊。

竹紙要薄、細,椅子卻需要支撐。做竹紙的嫩毛竹纖維張力不夠,他們改用粗毛竹作為原料,還得加入10%-20%的草作為天然黏膠,一定比例的構樹皮增加拉力。竹紙柔、密度低,不能承壓,椅子得承壓,他們不用竹簾撈,直接用手撈,撈出一把紙漿,拍在以工業設計方法制作的玻璃鋼模具上,拍好一層,進烤箱烘乾,出來再拍一層,再烘乾,如此反覆,至少四層,一把椅子的雛形完成。“就像我媽的烙餅一樣,厚了就脆,一層層上去才有張力,有韌性。”天津出生長大的張雷,這樣解釋。

竹紙椅的上半部分成型後,工坊的木工師傅為每一個座椅製作與之吻合的木製椅腳,安好後,再把紙漿一層層拍到接縫處,不需要任何釘、卯,也不適用現代膠水,竹紙椅和木頭腳渾然於一體。

2012年,這把竹紙椅跟著張雷團隊遠赴米蘭設計周。包括“固”在內的一系列from yuhang設計作品,榮獲此次米蘭設計周Salone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 全場唯一大獎。品物流形成為第一個獲得此獎的中國設計師品牌。

“固”2.0版於2013年推出,由Jovana 根據中國傳統植物染色技術,製作出瞭如馬卡龍般明亮而富有歐洲情調的彩色版竹紙椅。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張雷介紹那次獲獎經歷最近在抖音“造就”播出

如果沒有張雷中途的一次出走,品物流形只會是眾多中國設計工作室中的庸輩,只滿足市場的山寨趣味。

2009年,張雷遠赴意大利多莫斯設計學院學習汽車設計,圓兒時的夢。學院4月開學,正值米蘭設計周,他帶著團隊第一次參加,參展作品是他們認為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性作品。如一個蘆葦在外面而蠟在裡面的蠟燭,體現一種內外轉換的矛盾思維。這組取名“中國設計再思考”的作品,在設計週上引起意大利人的注意,獲得了衛星展大獎Design Report Award的提名獎。在上千件的參展作品中,能夠被提名的不超過10件。

在汽車設計專業上了3個月的課後,張雷才意識到意大利人給予了他們多大的寬容,也正好回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所謂‘中國設計再思考’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設計師張雷

系統學習汽車設計後,他發現了一個過往從來沒有想過的基本問題。

“每一個設計原來都是有根據的,有傳統作為基礎的,是從設計師從小就有的經歷中發散出來的。”張雷提到,一個法拉利的設計師可能就來自於法拉利的故鄉,小鎮上的年輕人都以進入法拉利工作為自己的夢想。一個用傳統手工藝製作法拉利發動機的設計師,就只為這一款車而設計發動機。即便學成畢業,他拿什麼跟從小就浸淫在這種氛圍裡的設計師相比?

“我的根基在哪裡?”這樣的反身一問,讓張雷從過往的成就中幡然醒悟,“就像禪宗中所說的,你必須到彼岸才能看到此岸”。

張雷意識到,“中國那麼大,能用一種設計代表整個中國,甚至只是漢族地區嗎?不能。”他之前所作的所謂“中國設計”,不過是一個想象,傳統思想裡的陰陽和合之道,只存在於書本里,並不存在於當下的中國。中國人的哲學,其實早已在歐洲實現,“你知道,中國的城市在市區很少看到鴿子,在意大利,人們把垃圾隨手扔在地上,鴿子們會自動飛來吃掉、清理”。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從左至右分別為三位設計師Christoph、Jovana、張雷

“固”。張雷決定用宣紙來糊一把椅子。

既然“中國設計”是個偽命題,那你只能回到每一個具體的地方,越小的地方越會有自己的特色。

一年後,張雷回到了餘杭,隨他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德國同學Christoph和塞爾維亞女設計師Jovana。

兩年時間,他們跑遍了餘杭12個大大小小的村落,尋訪到這裡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油紙傘糊傘工藝、燈籠竹編工藝、竹紙撈紙工藝、良渚的陶工藝、清水絲綿工藝。怎麼樣讓這些傳統在現代還能傳承下去?他們和老師傅們一起合作三個月,雖然漂亮卻並不成功,作為商品太貴,作為藝術品又仍是紙傘。

制傘中,他們發現做出一把油紙傘總共有72道工序,何不把這些工序拆開來,融入到現代設計中?張雷突發奇想,想用宣紙來糊一把椅子。經過現代工業設計測算、設計出模具後,設計師和糊傘師傅們一起,把出自安徽涇縣宣紙作坊的宣紙,糊上十幾層,竟然有和實木同樣的牢固度。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設計師張雷

這把取名叫“飄”的紙椅,成為張雷團隊“from 餘杭”的起點。

從這把椅子,他明白了讓該留在歷史裡的停留在歷史,真正地尊重傳統,正是顛覆傳統,把那些傳統工藝重新解構、融化,融解到現代工藝中。“融”,正是2013年張雷帶領的十多位杭州設計師出征米蘭設計周的主題。

從設計理念來說,這把椅子,終於實現了張雷在意大利求學時的頓悟。“以往我們做設計,都在按照老師教的,用嚴謹的邏輯思維去做設計,這是設計的最初級階段,可以用誰更聰明來比較。而當人用自己個體的情感去做設計的時候,就不存在好與壞之分。”張雷說,這個時候,設計才回到了真實,進入到一種暴露內心真實感受的階段。

一層層地宣紙糊出來一個堅固的座椅時,設計師和糊傘師傅都想將多餘的紙邊收編進去,想來想去沒有辦法了,決定讓這些紙邊留在外面,各自飛揚。每張椅子,正是因為不同的紙片疊加方式,不同的卷邊弧度,而有了各自的特點。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設計師張雷

“飄”。迴歸真實而不是想象。

順其自然、尋找真實,張雷從意大利一路學到了餘杭,學習的對象,正是他的太太Jovana,張雷覺得,太太的想法比他更接近於老子、莊子的想法。Jovana是一個空間設計師,一直以來都習慣憑自己的感覺去做設計。這個感覺就是自然、真實。她很不習慣中國的城市,幾乎每座都長得一個樣,每個年輕人的表情似乎都是一片空白,在買房子、生孩子的普遍規則之下,人很難活出自己內在的精神。

Jovana在餘杭古蕩老民居外來人口聚居地,發現了一個個這樣有內在精神的人。一個用破舊雨傘、竹竿撐起來的小小雨棚下,種著主人養在油漆桶裡的各種植物,晾在外面的衣服被雨水打溼,這樣一個場景,被他們搬到了上海Maison Martin Margiela with H&M和品物流形跨界裝置藝術展區上,用他們的竹紙系列傢俱及衍生產品,重現了這樣生機勃勃的生活場景,贏得了一片讚譽。

暴露出事物的原始樣態,包括缺點,暴露出設計師的情感,也許偏於個人,讓設計迴歸真實而不是想象,這正是張雷和他的團隊致力於在做的設計。

一個設計產品,可能發端於張雷的突發奇想,憑藉Jovana 的感覺變成另一個更合理的東西,而團隊中第三個設計師Christoph,用他德國人的理性和三年手工製作的經驗,將這個產品變得更具功能性。最後出來的東西,也許正是三個人真正想要卻沒有想過的東西,“不一定是中心點,但一定會有一個平衡點”。

這個平衡無形中彌合了中國藝術界過去多年來在“中還是西”、“傳統還是現代”上的斷裂思考。張雷說,他們三個在做設計時,用的都是在地的材料,卻從沒有想過呈現的方式該是歐洲的還是中國的。也正像他幾年前接受採訪時做的一個比喻:“傳統是糖,現代設計是水,看不到糖在哪裡,喝到嘴裡是甜的。”

緣起。

張雷把現在的工作精力都放在了“材料圖書館”。而這一切其實源於“一把油紙傘”......

以下內容摘自《造就TALK》發表的一篇張雷的演講內容。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設計師張雷

從一把油紙傘到一個傳統材料圖書館,這個過程大概花了七年時間。

這是我今天的演講題目,也是我想介紹給大家的 From 餘杭融圖書館。

第一個中國傳統材料圖書館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書館呢?

它位於杭州餘杭,是第一個中國傳統材料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收錄了來自幾百個作坊的上千種材料。

它的使命是把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涉及的材料都放在圖書館裡面,再把它們交給全世界的設計師去使用。比如說其中一個架子上全部都是油紙傘的竹紙材料。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通過一個例子來看看這個圖書館是如何運作的。

這是一家竹紙作坊,在杭州的富陽。我們在竹紙作坊裡面收集了 13 種材料,它們是這家竹紙作坊從竹子製造成竹紙整個過程中產生的 13 種材料。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然後大家可以看到這些材料變成設計產品的過程,比如說竹紙漿,當代的設計師把它轉化為一把椅子和一個燈具。

再比如,竹紙通過編織的方式變成了一個竹簾。整個設計圖書館團隊在2018年前會完成中國31個省的傳統手工藝的考察和研究,並把它整理成樣品交給全球的設計師。這個研究由創想公益基金會支持。

為什麼要建材料圖書館?

什麼緣由使得我們要建立這樣一個圖書館?這是今天我想講的主題。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這張照片展示的是具有55年曆史的意大利米蘭傢俱展的活動,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設計周展覽活動。

但很可惜,迄今為止,在這全球最大的傢俱展上還不允許出現中國的製造業品牌。活動方給出的解釋是:中國的產品都是以抄襲為主。

此外,不僅中國的產品進不去,中國的設計師要想過去看展,也會被很多展位拒之門外。

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全世界的創新都不是建立在一張白紙上、一個空白的空間中,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的。但如果我們在西方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仍舊會被認為是一種抄襲。

尋找設計的根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當時我在意大利遇到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兩位合夥人,他們是來自德國和塞爾維亞的設計師。我們三個人一起回到了杭州餘杭來尋根。我們想找到我們設計的根到底在哪裡。

這張照片是我們三個人在傳統手工藝紙傘作坊的合影, 這是在餘杭的一個油紙傘作坊。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大概六七年前我們回到餘杭,開始了和油紙傘作坊合作。

當時的想法是希望把油紙傘重新帶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所以要重新設計油紙傘。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這是我們設計的新版油紙傘,這把油紙傘仍然沒有被大眾所使用,但是我們的腳步沒有停下來。

在油紙傘的糊傘工藝中,我們找到了靈感。我們當時想,糊傘工藝如果不是糊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在一個曲面上,就可能創作出其他的東西。

後來我們開始用糊傘工藝做了一把椅子,嘗試看看糊紙工藝是不是可以支撐一個人的重量,最後我們做到了。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之後我們把這把椅子帶去了米蘭展覽,這就是為了告訴米蘭,我們找到了我們創新的根。那把椅子讓我們獲獎了,雖然我們獲得的獎項非常小,但很有意思。

在那個仍然不允許中國品牌進入的米蘭設計週上,他們把設計師展區最高的獎第一次頒給了中國的設計師,頒給了那把椅子。

我們的創新應該回歸本土手工藝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信號。

意大利人,乃至全球並不是一直在詬病中國的抄襲,其實他們是希望中國提出自己的東西。 我們的創新應該回歸到自己的本土,迴歸到自己的手工藝上。

我在米蘭留學的時候,本來讀的是汽車設計專業。當時的夢想是當法拉利的汽車設計師,但當我到了意大利學汽車設計時,才發現這輩子都不可能進入法拉利,即使進去了也不可能成為一名汽車設計師。

原因是什麼?因為法拉利所在的這個小鎮,幾乎所有年輕男孩子的夢想,都是當一名法拉利的工人。這些男孩子,可能學了設計和藝術,成為一名設計師。

我發現法拉利根本就不是一個高科技品牌,甚至不是純粹的汽車品牌,它是一個純粹的手工藝品牌。所有的發動機,同一型號的每個發動機都不一樣,這背後都有無數手工藝大師的心血。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無論走多遠,無論科技多高明,我們也必須有一個根。

當我們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以後回頭再想想,其實我們做的椅子之前是從一個燈具開始的,再從一個燈具開始回溯到一把紙傘,直至最原始的紙傘,這是我們的根。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在餘杭西塢村做油紙傘的地方,我們在這裡找尋這些材料,例如糊傘的皮紙。這十幾種材料又被當代的設計師演化成不同的作品。

我們曾經把一把紙傘變成了三米的幅度,做成了戶外傘,它可以在戶外支撐三年。

我們把油紙傘的工藝解構,打散,變成可以持續的臨時建築。大家在杭州的拱宸橋旁邊就可以看到這個非常漂亮的臨時建築。

解構、重組中國傳統手工藝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如果紙傘可以被解構,產生出無數的東西,那麼中國其他的傳統手工藝也可以。 基於這個想法我們又繼續開始了。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這個竹紙作坊將竹子泡在池子裡面發酵兩三個月,捻成了竹粉,最後製成竹紙漿。設計師用手工模具把它做成了葉子的形狀,最後變成了一扇屏風。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這是我們在巴黎盧浮宮展覽時用 3000 片竹紙漿的葉子造出來的幾百方大的空間。這個空間全部是由竹子製作完成的,但是大家根本看不出來這是竹子的材料。這就是把傳統手工藝變成材料,再把材料用回到當代設計所產生的結果。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當竹紙漿通過染色之後可以創造很多東西,這張照片就北京愛馬仕某店面的櫥窗。

這個圖書館由三個人創立,獲得了餘杭區政府和很多企業的支持。在這個圖書館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是由中國本土、傳統的手工藝創作出來的,包括它的椅子、燈具、桌子、一切用品。

最終大家會發現,手工藝創作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他和一把中國椅子,曾改變了“中國設計”在國際家居領域的命運!

圖書館不只是一個個手工藝的集合,它是由手工藝開始的為當代設計提供創新原動力的資源庫,從這一資源庫創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

這一生活方式是我們未來最有價值的東西,所有這一切都源於當初的一把油紙傘。

米蘭設計周,彙集全球頂級的設計理念,與頂級的設計成果,全球傢俱業的“奧林匹克”盛會———米蘭國際傢俱展,作為世界傢俱與家居設計的頂尖展會的米蘭國際傢俱展與“米蘭設計周”,是全世界傢俱,家居,建築,服裝,配飾,燈具,設計專業人士每年1度“朝聖”的設計聖地· 同期舉辦的“米蘭設計周”創辦於2000年,是世界最大的室內裝飾行業展會,也是世界三大傢俱展覽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