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言语时要心平气和,太高兴、或太生气了,都不要说话,提升修养

言语时要心平气和,太高兴、或太生气了,都不要说话,提升修养

“心平气和则能言”,所以也提醒我们,心不平的时候不要讲话,讲了可能都会食言。一个人生气了,就不要再讲话了,赶紧找个地方先把脾气调下来,不然铁定后悔。要讲话,就要像《弟子规》讲的,“怡吾色,柔吾声”,都是心平气和,柔和地去讲。

发脾气,心就不平,有时候你太高兴,心也不平哦。太激动,这个时候也不能乱说话。所以叫“喜时之言多失信”,太高兴了,很随便地就答应人家了。尤其是一个团体的领导,一高兴了就随便答应别人,到时候整个团队就为了你这个太轻易的承诺忙得不可开交,是不是这样?你是领导啊,你开了支票,整个团队的人都得努力啊。

“怒时之言多失体”,愤怒的时候可能当众就骂人了,当众就训斥人了。你这样愤怒的话说出去了,哪怕你理直,你对,但人家面子挂不住了,这就失体了,失人情了,不妥当了。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哪怕是规劝人家,都要记住“规过于私室”,不要给人难堪。

“绝交不出恶语”,好聚好散。其实,好散之后,可能就有下一次好聚了。人与人有缘分相聚都很难得的,要惜缘,不要造成冲突、对立。所以哪怕缘尽了,绝对不讲生气的话、带情绪的话,这才是修养。我们人生有很多的障碍,很多心里面的疙瘩,很多都是因为言语没有掌握这些原则,自己终身后悔。

还有一个情况也要很注意,叫“轻信轻发”。一听到别人讲什么了,尤其是批评自己的,就不高兴了,马上去找人理论。但是要小心,对方一讲你就相信了,就是不理智了。为什么?“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他的言语能让你一听就要去跟别人理论、跟别人吵架,他铁定修养有问题。可是人这个耳朵都比较轻,一听就很生气了,“他怎么可以这样讲我!”所以没事就有事了。“轻信轻发”,这个“发”就是情绪起来了,去找人理论,“听言之大戒”。

还有,劝别人也要懂得分寸。“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就是你要劝他,结果看他态度不是很能接受,你愈看愈生气,然后愈劝声音愈大。“为你好,你还不接受,真是没救了!”“一阐提(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愈劝愈激动,那就麻烦了。

“谏不入,悦复谏”,这是提醒我们心平气和才能言。

摘自《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

蔡礼旭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国五千年古圣先贤的智慧、方法、经验、成就的东西全在这里头!

阅读千古文章,承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转变人心,心转境就转!

本书是“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系列丛书的第一部,以“孝”这一人生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为主题。读者通过阅读这些千古文章,接受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体悟古圣先贤的学问和智慧,从改变自心开始,实现幸福圆满的人生!

言语时要心平气和,太高兴、或太生气了,都不要说话,提升修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