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我們到一個地方旅遊

總會了解當地特色、風情

搞清楚哪些景點非去不可

說到瀘州,很多朋友都不曉得

到底有些什麼好耍的

其實

酒城瀘州物華天寶

尤其是我們大瀘縣

就有“八大國寶”

知道了以後

就可以大聲的告訴朋友

我是瀘縣人

我驕傲!

龍腦橋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以北3公里的九曲河上,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

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為瀘州至隆昌的古驛道所經之地,修建於明代早期的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乾隆四十三年,“欽命永寧道瀘州以北九十華里九曲河龍腦橋加以保護”。橋長54米,12個橋墩13個孔,中間八個橋墩分別雕刻了麒麟、青師、四條龍、白象四種瑞獸,“麒麟兩岸守護,大象河邊暢飲,青獅橋上怒吼,龍王攜龍遨遊”,景象甚為壯觀。龍腦橋厚重的歷史與雕刻的藝術性、結構的科學性完美結合,全國罕見!

宋代石刻

瀘縣宋墓是2002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是2006年5月國務院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一處宋墓群。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瀘縣宋墓雕刻的內容主要為武士、四神、伎樂、侍僕、綜合等種類。

宋代流行的採蓮舞,在這裡也有表現。侍僕包括有女侍、男侍和侍從。有手執團扇者,有手執酒壺者,也有持銅鏡或捧果盤者,較多的形式是婦人啟門的圖案。還有飛天、人物故事、動植物花卉、族譜等內容,都非常獨特。

瀘縣龍橋群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瀘縣龍橋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地域內廣泛分佈,數量多且雕刻精美,橋樑建築與龍雕造像構成了和諧藝術美。

這一地域文化現象有史可證由宋至今綿延近1000年不斷,在全國也是難得一見的。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瀘縣龍橋同時充分體現了地域文化現象的獨特性,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耀眼的一頁。

龍橋之興建與修葺,反映了龍橋所在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交通、社會生活,以及當地城鎮、村落的歷史狀況。

瀘縣龍橋的龍雕技藝在傳承中有發展,熟練、明快且舒暢,粗狂不失細膩,寫實間有誇張,是中國石刻藝術、美術和龍文化歷史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歷史遺存。

屈氏莊園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瀘縣屈氏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

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成現在的格局。

解放後,莊園作為糧站使用,1972年將莊園的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展館。1981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屈氏莊園為瀘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屈氏莊園是我國民間建築高牆文化在川南地區的典型代表。四川省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是瀘縣一帶數十座莊園的典型代表。

瀘縣屈氏莊園是川南一處具有中國南北民居風格、同時又兼備中歐風韻的民居群,對研究中國民間建築、民間藝術、民間民俗、地方歷史和當時歷史時期的變遷諸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玉蟾山摩崖石刻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玉瞻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北約35公里的瀘縣,因山上石質細膩如脂玉,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以"遍山皆玉,無石不瞻"的美譽見稱於川南一帶。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玉蟾自唐代起就以山幽、石奇、水秀聞名川南。山上現存明代摩崖造像400餘尊,雕刻精美,風格各異。其中“飄海羅漢”、“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悟道圖”等造像為四川明代石刻精品。

石刻題記中,尤以南唐徐鉉、北宋黃庭堅、明代楊慎等墨跡更為珍貴。

九曲河上的龍腦橋,建於明代初年,是大型石雕橋,橋墩飾以巨石圓雕龍、獅、象、麒麟,佈局奇特,造型精美,堪稱川南一絕。

近年,在山頂石壁上雕刻了一幅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抗日戰爭時期的不朽之作《流民圖》為原樣的大型浮雕群像,共長40米,高3米,是目前國內最大型的現代人物浮雕。景區內還有古玉蟾關、金寶古墓群、彌陀寺等名勝。

奇峰鎮羅盤嘴宋墓群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羅盤嘴墓群,位於瀘縣奇峰鎮境內,坐東北向西南。墓群已暴露四座墓葬,佔地約450平方米。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墓群建於宋代,該墓群墓為四川盆地南宋石室墓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反映了南宋時期瀘縣地區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石刻仿木結構裝飾,是當時《營造法式》和宋代建築的映證;各類雕刻內容豐富,技藝精湛,是研究中國石刻藝術的寶貴素材。

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羅盤嘴墓群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明茶馬古道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光明古道,位於瀘縣福集鎮工礦社區。

東南—西北走向,建造年代最早為唐代。光明古道現存長1091米、寬1.7米—2.9米,光明古道東南端為石龍場的一段古街,兩側古建築保存較好。

光明古道為川南地區茶馬古道重要支線的一段,是瀘州地區的茶馬古道接通茶馬古道主幹道的重要支線,可以通過隆昌縣和富順縣匯合處在茶馬古道上的內江市和自貢市。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瀘縣的茶馬古道,同整個茶馬古道一樣,它是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交通要道的組成部分。

通過瀘縣到內江成都,進入茶馬古道—川藏道古道主道,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西藏地區。有記載的瀘縣古道起於唐代。

瀘縣的茶馬古道總長達150千米,現存達15千米。古道遺蹟眾多,光明古道是代表之一。

雨壇彩龍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瀘縣龍舞藝術起源於唐宋時期,鼎盛於明末清初。

當時,由於瀘縣“十年九旱”,人們使用稻草扎制“草把龍”求雨,並盛極一時。後來,人們開始用竹編出龍骨,用布料作龍衣,並特別注重龍頭的製作,形成了今天彩龍的雛形。

到了明末清初,瀘縣籍得勝鎮民間藝人王世品在外走南闖北多年回到瀘縣,以自己的見多識廣,對布衣龍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特別注重龍的神態塑造和“畫龍點睛”,龍舞表演形成了抑揚頓挫的情節套路。

我驕傲,瀘縣有這“八大國寶”

雨壇彩龍全長三十餘米,龍身可以靈活拆御、加長或縮短。龍頭額高、嘴短,雙目突出能動,下頜開合自如,其狀威武雄壯,形象栩栩如生。

雨壇彩龍的耍法著眼於龍的性格表現和人文情感的傳達,神采飛揚,氣勢磅礴,既是龍的精神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