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喜歡“吃螃蟹”的沾化棗農陳元洪:率先建起冬暖式冬棗大棚

今年4月份,在沾化區下窪鎮曹廟村的冬棗園裡,建起了2個冬暖式大棚。一時間,村民們議論紛紛。

“‘春棚’都不好管理,‘冬暖棚’更不用說!”

“一個棚投入八九萬,管不好可要血本無歸!”

……

“不怨群眾議論,我們村喝過大棚不成功的‘鹹水’。”曹廟村支部書記陳元洪笑著說:“用你們城裡話,我喜歡‘吃螃蟹’。”

陳元洪是個典型的山東大漢,53歲的他,身材魁梧,聲音粗獷,當了20年的村支書。1999年,陳元洪與人合夥承包24畝地,用棗糧間作的方式種上冬棗樹,成為全村第一個棗農。2000年,棗樹坐果,15畝產量不到1000斤,竟賣了17000元,他成了村裡第一個“萬元戶”。嚐到甜頭的陳元洪,立刻認識到發展冬棗產業是村裡的一條致富路。”

曹廟村西靠237省道濱東路,北臨榮烏高速下窪進出口,地理位置優越。在陳元洪的帶動下,曹廟村成為全鎮大面積種植冬棗的特色村之一,由於交通便利,冬棗銷路一直很好,成為當地冬棗銷售的集散地,每逢採摘季便有很多棗商雲集該村。

2005年,陳元洪冒出建冬棗大棚的想法,他尋思著:“提前上市搶個先,還能防雨防風。”隨後,陳元洪發動村民建起35畝的大棚冬棗,曹廟村成為全區最早發展大棚冬棗的村之一。當時建的是簡易棚,由於技術不成熟、缺乏經驗,不少冬棗樹凍死了,損失很大。“農村話叫‘喝了口鹹水’,群眾對大棚冬棗沒了信心。”陳元洪感慨地說。

近年來,沾化區大力推行冬棗設施栽培,大棚冬棗管理技術逐漸成熟完善,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沾化冬棗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標準體系建立完善,大棚冬棗面積擴大到2萬畝。同時,實施“111”培訓工程,健全、完善三級技術培訓網絡,定期組織現場觀摩會、經驗交流會,大棚冬棗標準化管理新技術得到大力推廣應用。同鎮的粉李村建起冬棗大棚600多畝,畝均收入達到15000元,陳元洪心思活泛起來,又動了發展大棚冬棗的念頭。

“春棚最多能提前20天成熟,而冬暖棚能提前3個月,現在管理技術很成熟,上大棚就上最好的。”陳元洪說幹就幹,2018年,佔地2000畝的“現代農業冬棗產業園區”在曹廟村拔地而起,建設高標準大棚區、普通大棚區、防蟲網區三個設施農業示範區,其中便有全區惟一、投資18萬元的兩個高標準冬暖式冬棗大棚。

這次陳元洪吸取教訓,提前做足準備。村裡專門成立健之源冬棗專業合作社,在區鎮冬棗專家的指導下,全程實施標準化管理,推廣棗園生草、肥水一體化、物理生物控害等新技術。與山東農業科技協會深度合作,成立沾化區天之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搶注“仙棗農”商標,主打品牌冬棗。在淘寶註冊成立企業店,創新“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的運營模式,實現“種就種好棗,好棗不愁賣”,解決棗農後顧之憂。

眼下,村裡的質疑聲沒有了,主動到園區跟著學管理學技術的棗農越來越多。陳元洪正張羅著組織村裡的冬棗“土專家”到陝西大荔等地取經大棚管理技術。

“‘好飯不怕晚’,力爭把我們村建成設施農業示範村,也為全區發展冬暖式大棚冬棗趟出一條路。”對這次嚐鮮,老陳信心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