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珊珊三丫頭這次來到浙江臨海旅遊,其中一站是有臨海“第一老街”之稱的“紫陽古街”,在前面文章我們已經介紹了紫陽古街名字的來源,品嚐了古街上的“網紅”特色小吃海苔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浙江臨海紫陽古街的行程,看一看紫陽古街上 “最具煙火氣”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紫陽古街,是浙江臨海第一老街,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這裡記載著“台州千年府城”發展歷史的興衰,這裡曾經是台州府城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街,可以說是千年府城的一個完美縮影。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走進紫陽古街,在這裡長1080米的古街中,街邊的各式小吃、林立的商鋪,散發出濃濃的煙火氣息,珊珊三丫頭發現一個“最具煙火氣”的地方:制秤店。

之所以說這是最具煙火氣的地方,是因為在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只要是煙火味的地方,總會有秤的出現,例如菜市場、商店、糧店……等等,而製作秤的地方便成心中“最有煙火氣”的地方了。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從前,用手工做一把杆稱至少要花上一兩天,隨著機械化生產及電子秤使用的普及,杆稱已經漸漸退出市場,見到“桿秤”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走在紫陽古街,眼前忽然擺滿各種各樣的“桿秤”時,不能不說是一種驚喜。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在紫陽街153號,珊珊三丫頭看到一間正在手工製作桿秤的小店,進店,在店門見一位老爺爺正在埋頭打磨著桿秤,只見老爺爺一雙手就在一盞檯燈下忙碌著,讓人感覺到人工做秤的工藝精細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久一種,桿秤在人們交易時起到決定“誠信”的作用,桿秤的準確的做無分毫的差異很重要。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再往店內走,看到店內擺放著大大小小各種樣式的桿秤,有大稱,也有小稱……每一個都十分精緻。見我看得很仔細,店內的一位老奶奶走上來,珊珊三丫頭才知道這間店創辦於清朝1861年,算來已有158年的歷史,老奶奶說店內擺放的都是手工秤,這些稱都是他們“手工”製作的,而製作桿秤的技藝是一代代人堅持並流傳下來的。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在老奶奶的口中,珊珊三丫頭瞭解到一把“桿秤”的完成大致要經過七道工序一是選制秤桿,先選好木料下料,成材,選木料時要選又硬又直的木料;二是打磨秤桿,用砂紙將選好的秤桿加工圓潤;三是訂星點,

用卡尺在杆上刻下相應的刻度記號;四是測算星點斤兩,檢測秤桿上的斤兩刻度準確;五是銘刻準星,用銀、銅等原料,往刻度上注入或砸入,形成準星;六是上配件,將鉤子、提子等配件上齊;七是打磨,將桿秤與刻度用砂紙打磨圓潤。七道工序完成,一杆秤才算完成。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此時,珊珊三丫頭的目光又不自覺地回到正在做秤的老爺爺身上,儘管店內有一撥撥人進進出出,老爺爺一直都是專心致致的低著頭工作著,可見,做桿秤是一門需要十足耐心的手藝,從選材、打磨……每一道工藝都不能有半點馬虎,否則出來的秤就會有偏差。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其實目前還沒有資料說出國內的桿秤開始於什麼時候,但這千百年來,手工桿秤幾乎可以算是我們的“國粹”。桿秤製作精巧,使用非常的便利,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在商業交易中處處可見,代代相傳。儘管,今天人們都習慣於用電子秤,桿秤已經慢慢被淘汰,但是,能在這樣一條千年古街上,看到還有一家存在一百多年的小小的店鋪,這麼多年仍然在堅持手工制秤,這是多麼的難得啊。而現場所見到制桿秤和賣桿秤的,卻是兩位老人,奶奶說年青人不願學這個了,只有他們兩老人在堅持著。

浙江臨海千年古街的老店:158年堅持手工制桿秤,手藝或許會消失

這讓珊珊三丫頭不禁感慨:也許再過幾代,手工杆稱還會存在嗎?那時,孩子們還知道什麼是桿秤嗎?真心希望這家堅持手工製作桿秤的店家能夠一直一直堅持著,幫我們保留這份珍貴的記憶。

那麼,你有到來浙江臨海的紫陽古街嗎?在紫陽古街,你有看到這家手工製作”杆稱“的小店嗎?現在,你還有見過手工的杆稱嗎?隨著機械發展,你覺得這種手工製作是否有必要?如果有機會來紫陽古街,你會來這家手工製作桿秤的小店看看嗎?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