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2018年2月28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汪寅仙大师,因病医治无效,于9时28分逝世,享年75岁。

汪寅仙回顾学习紫砂的道路时说,过去老师手把手教她,把前人的技艺传给她。作为这门技艺传承人,她有责任让紫砂艺术在她的手上传下去。当年她是这么说的,这一生也是这么做的。

《中华手工》与汪寅仙大师早在七年前结下渊源,如今我们穿过时间,再来一睹大师的风采。

一把《曲壶》永传世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曲壶

这把蜗牛模样的曲壶,

手工艺人当代文人结合创造的

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创了新的紫砂壶造型先河

30年前的某一天,张守智因车晚点,

突然想到蜗牛,

以此为契机,

画出一把形似蜗牛的设计草样。

碰巧汪寅仙正准备制作曲线形的壶,

两人一拍即合。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汪寅仙与曲壶

曲壶的圆润不同以往,

渐开线从壶口开始,连接提梁、腹部,

把各分部融为一个整体,

获得面、体、形与空间的和谐。

“它突破了紫砂壶艺术的规律,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中的体现和尝试。”

于是这把简练质朴、大美无言的曲壶,

成为旷世杰作。

有日本紫砂爱好者甚至把曲壶图样印在自己的名片上做Logo。

不爱陶艺的紫砂圣手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汪寅仙祖上做日用粗陶,

从小在陶罐、瓦缸中长大,

但一开始她对陶瓷没什么兴趣,

直到上小学后,

学校办了一场紫砂艺术品小型展览会。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紫砂,

温润的手感和奇特而精巧的造型

令她痴迷。

于是小学一毕业,

就跑去紫砂厂做了一名学徒。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汪寅仙求教朱可心师傅

吴云根、朱可心、王寅春、裴石民等老一代紫砂大师,

教给她的不只是紫砂制作技艺,

还有对艺术执著追求的那股劲儿。

当时,

厂里让朱可心仿制《项圣思桃杯》,

汪寅仙跟着学习、观摩。

师傅一条长围巾叠做双层搭在肩颈上,

再披一件旧棉大衣制作紫砂桃杯。

深夜,冷了、累了,

就着几粒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下一盅酒,

坚持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

就这样,度过一个冬天。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仿《项圣思桃杯》

这次经历,

汪寅仙好似踏上了一架通向紫砂传统技艺高峰的神梯,

从中获益匪浅。

也让未来的她,

以技传德。

以技传德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汪寅仙展示制作手法

当当年的小学徒成为大师时,

她的壶身价百倍。

有人冒充她的名制壶牟利也不是新鲜事。

汪寅仙有次去台湾,

朋友拿出一把印着她章子的壶,

汪寅仙看一眼就知道那不是她做的。

但没动声色,找借口借回去,

用自己做的壶换了那把假壶再送回去。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仙桃提梁壶

有趣的是,

汪寅仙自己所用的壶,

并非出自自己之手,

她饮茶的那把紫砂壶,

是她的亲家母所做。

后来,汪寅仙开始回购自己以前做的壶。

无论是在厂里还是工作室做的,

她想完整自己的紫砂艺术发展史,

于是在自家二楼做了一个小型的陈列室。

更多时间,

她为从事紫砂技艺的新人做指导。

她说:

将紫砂文化流传下去与让作品传世同样重要。

汪寅仙作品鉴赏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神鸟出林壶》

壶嘴似鸟头,壶体以几条流畅的弧线构成,

以鸟儿振翮高飞的姿态构成提梁,

侧面而视,似一只昂首翱翔的鸟正搏击云天,

壶形其神,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弯把梅桩壶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大黑松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大亨掇子壶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蝉衣斑竹提梁壶-1999年南京博物院收藏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松竹梅壶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九头南瓜提梁套壶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红南瓜壶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栀子花桩

汪寅仙:就让我把紫砂文化带到天堂吧

▲心手相连

文│风羽

改编自《中华手工》2011年9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