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她們,憑專業說話,用實力圈粉

在這場震動全球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無論是救治病人、調查研究,還是提供保障、聯防聯控;無論是在高精尖領域,還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中,都有許許多多的女性以過人的專業能力、良好的職業素養、細緻的工作作風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在努力著、行動著,扛起了“半邊天”。

她,改變了新冠病毒檢測方式

為巾幗澎湃 | 她們,憑專業說話,用實力圈粉

2月3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教授張笑春發了一條在當時有石破天驚效果的朋友圈:“別再迷信核酸檢測了,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診斷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據。強烈建議政府徵用酒店、賓館或學生宿舍,收納疑似以及大部分醫學觀察者,強制隔離治療!”

而當時,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肺炎的唯一依據,但由於核酸檢測較高的“假陰性率”,大量疑似病人無法得到及時收治。

對此,張笑春想象過挑戰權威可能帶來的後果,“但是父母親,還有成百上千像他們一樣的患者激發了我的勇氣”。正如張笑春所說,她的父母都出現了新型冠狀肺炎症狀,卻在核酸檢測中呈現陰性。在陪父母看病的時候,她才知道床位有多緊張。所有定點醫院人滿為患,即便核酸陽性的確診患者,也很難及時入院,核酸陰性的患者更是求醫無門。而排隊就診時,病友手中的CT片和臉上的絕望刺痛了她——她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病毒肺改變,患者能否確診卻未可知。

人命關天,張笑春決定振臂一呼。沒有時間做太多考慮,她直接選擇了微信朋友圈這個辦法。沒想到的是,這條信息迅速引發關注,許多醫生朋友紛紛發聲表示支持。

2月13日,湖北省首次以臨床診斷病例作為報告數據,顯示此前一天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包含以CT為標準的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

為巾幗澎湃 | 她們,憑專業說話,用實力圈粉

在武漢抗擊新型肺炎的前線,有這樣一群默默無聞的女戰士,她們雖然不是衝在一線的白衣戰士,卻是堅守陣地的建設者。這其中就包括12天交付武漢雷神山醫院項目的設計總指揮長楊劍華。

1月24日除夕夜,中南建築設計院接到緊急任務,要將武漢軍運會運動員餐廳改造為武漢第二所專門收治新型肺炎患者的醫院——雷神山醫院。當晚,一支項目骨幹團隊迅速成立,中南建築設計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劍華掛帥,率領的40餘名精兵強將涵蓋建築、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造價等各個專業。

一聲動員令下,大家從各自家中出發,克服交通阻斷等諸多困難,前往工地勘察現場。勘察一結束,楊劍華立刻帶隊連夜研究方案。

從1月24日晚上到1月27日早上,楊劍華率隊不眠不休,連續奮戰48小時,於1月27日上午9時交付全套設計圖紙。不管白天黑夜,她始終守在現場實地辦公,幾乎每晚都要忙到凌晨兩點。“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義不容辭,更何況我們身在武漢?理當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不辱使命。”楊劍華說。

2月8日,武漢雷神山醫院1600張病床交付使用。武漢雷神山醫院總建設用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設計團隊根據用地情況將東、西兩區分別規劃為隔離醫療區和醫護生活區,並配備有相關運維用房,可容納醫護及後勤人員約2300人。

對此,楊劍華自豪地說:“針對新冠病毒的強傳播性,這個項目在設計上是對‘小湯山模式’的一次全方位的革新升級。”

為巾幗澎湃 | 她們,憑專業說話,用實力圈粉

有這樣一群人,在抗擊疫情時期中,她們既是醫務人員,也是搬運工;她們既是物資管理規範的參與起草者,也是跑腿員;她們一邊要守好自己和同事的身體健康,一邊要為醫務人員的安全保駕護航。武昌方艙醫院醫用物資保障部部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沈嵐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武昌方艙醫院集中收治550多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有來自省內外的500多名醫護人員參與救治。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團隊組成的方艙醫院醫用物資保障部,承擔著繁重的醫用物資保障任務。“管家”們的日常工作,是對接方艙醫院與市區兩級指揮部,負責收集和發放醫用物資,包括醫用耗材、醫療設備、消字號產品以及上述捐贈物資。9個人,24小時值班。根據醫務人員進艙班次,每4小時發放一次物資。按照保重點、保必需、保基本的原則,隨時保障一線醫護的供給。沈嵐每天就這樣帶著同事們緊張有序地進行著工作……

忙碌之餘,沈嵐還帶領大家及時總結工作經驗,努力把方艙管理得更好,陸續制定了《武昌方艙醫院物資管理辦法》《武昌方艙醫院入庫信息登記表》《武昌方艙醫院物資申請表》等一系列管理規範,受到武漢市防控指揮部高度認可,並在其他方艙醫院醫用物資保障工作中推廣。

她,是描繪患者行動軌跡圖的“偵探”

為巾幗澎湃 | 她們,憑專業說話,用實力圈粉

在抗擊疫情的戰鬥背後,隱藏著一群了不起的流調(流行病學調查的簡稱)“偵探”。他們關注每個確診和疑似患者的行動軌跡,“去過什麼地方”“和哪些人接觸過”“會給多少人”造成感染。因為只有把這些問題都排查清楚了,才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但是要做好這份工作並不容易,人們的記憶會模糊,需要調查人員抽絲剝繭、模擬推導,才能最終將隻言片語拼湊成一張張完整的患者軌跡圖。

來自上海的陳泓泓就是這樣一名流調女“偵探”。在流行病學史調查過程中,“偵探”們擁有許多引導患者回憶的小方法。通過手機上的支付證明、票據等,找到具體的時間和地點;通過照片,找出行動軌跡或者引發回憶。如果還是沒辦法確定,就以患者家屬為突破口,患者和家人共同回憶當時場景,一步步引導,同時也是一步步印證。一份準確完整的流調報告,必須詳細記錄下患者在各個時間節點裡所有的活動,並要形成一條完整的證據鏈。這意味著,患者的行動軌跡必須經得起推敲,行為符合邏輯,每個環節都要儘可能細緻。任何一個細節的缺失,都有可能使報告推倒重來。

對於流調員來說,24小時待命值守是家常便飯。而流調時間常常集中在下午,甚至是凌晨。收到醫院發來的疑似病例信息,便要立即出發。閔行區疾控中心的流調小組有42個人,他們肩負著區內所有醫療機構的流調工作。從疫情發生以來,流調任務非常繁重,陳泓泓和同事們為了節省來回路上的時間,都自覺堅守在疾控中心待命。

她,保護社區老百姓的安全

為巾幗澎湃 | 她們,憑專業說話,用實力圈粉

近期,一張題為“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以浙江杭州市小江社區(原小江村)為例”的圖,在朋友圈刷屏,還被人民日報點贊。這張圖的原型出自杭州小江社區的工作人員張維亞。原圖上還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嚴防死守保衛家園,星光璀璨流水滿塘”這樣的話。

一個基層工作者有這樣的使命感,令不少網友肅然起敬,也令居住在社區裡的老百姓感到安全、貼心。

張維亞今年43歲,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她說自己只是畫出了社區正在做的事情,“按照杭州市的工作部署,很多村社都這麼在做,大同小異。”

張維亞所在的小江社區有725戶居民,常住人口3747人,還有出租戶305戶、流動人口1000餘人,今年沒有回家過年的外地人有239人。保障社區裡3000多人安全度過疫情期,是張維亞這群基層社會工作人員的工作目標,她們用自己的專業和負責在做著努力。

面對危難

她們

巾幗不讓鬚眉

憑專業說話

用實力圈粉

詮釋了新時代新女性的大愛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