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靖远张门三俊才,孙子张慎微长篇《兰州春秋》曾在兰州晨报连载

2000年2月25日至5月26日,《兰州晨报》总共开辟了90个专辑版面,连续刊载了魏晋的长篇著作《兰州春秋》,第一次将这部以清末到民国期间社会变革为背景而创作的章回体小说展示在世人面前,其对地方浓郁民俗风情的独特描写,以及记述时代变迁的写实手法,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作者魏晋,就是被誉为靖远文化名人的张慎微先生。

张慎微,字子显,1908年出生在靖远县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勤奋读书,矢志不移,后入兰州第一师范求学。民国时期,曾担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中心报社长,以及洮沙县、贺兰县县长,宁夏省政府秘书、视察等职务,被授予八级上校军衔。1949年2月辞去所任职务,带领家眷回到兰州,开办小旅馆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民盟兰州市分部主任、民革甘肃省代表、省委秘书。

张慎微一生勤奋读书,兴趣广泛,文化修养造诣颇深,酷爱书画艺术,爱好摄影,擅长写作。每游历至一个地方,都要对当地的地域风情认真了解,以随笔的形式记下个人的感受。晚年仍笔耕不辍,一心一意投身于文史资料的编撰,搜集整理了许多宝贵的文史资料,直到1995年去世。

关于他的作品,除长篇小说《兰州春秋》共80回达40多万字外,还有自1929年开始,在《甘肃民国日报》等地方刊物发表过的专题采访、撰写的评论文章等,有数字记载的作品,字数总和146万以上。在其众多的文稿中,主要有刊登在《甘肃民国日报》上的《中山村一夜》和1932年为该报撰写的《民间》、《每日评论》、《三言两语集》等专稿,以及1933年在《西北时报》连载的《西行漫纪》,1936年的《西行日记》和1940年的《蜀行日记》,曾编纂《甘肃洮沙县志》并油印保存,此外还有《红豆诗稿》等。张慎微还热爱秦腔戏剧艺术,于1946年至1948年期间,创作编写了《正阳门》、《博浪锥》、《鸳鸯剑》、《金玉缘》等大型秦腔剧本。他曾亲身游历黄河上游,对黄河风光情有独钟,1956年创作的国画长卷《黄河天险图》,以黄河源头到宁夏这一段黄河两岸风光为素材,真实生动地描绘出黄河上游美丽的自然风光,被视为精品之作。张慎微编撰的《北魏墓志刀刻法研究》,曾受到郭沫若的来信称赞。此外,还有其收集整理并编著的《兰州虎选》等,留世书画作品达百余幅。

张慎微的祖父张炳南和父亲张云锦,也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人物。

张炳南(1831—1881),字薰卿,号午霞,清光绪元年恩贡生。一生读书,作画写字,乐此不倦,精选时艺文十卷,诗律心得一卷,著有文集、诗集多部,存留后世。书法作品极为少见,当地民间偶有收藏者,皆视为珍品。

张云锦(1855—1926),字絅堂,号小霞。少年潜心读书,志向不凡。参加县考为首名文童,在兰州府试获首名,院试时又获得第一,时人誉称其为“三大元”。清宣统元年(1909年)推选为靖远县议员,其后又被选为甘肃省议会议员,在甘肃省议员大会上又被推选为省咨议局常驻议员。民国10年(1921年)任靖远女子初级小学校长,教学育才。

张云锦自幼秉承父训,研习书画。幼习《灵飞经》,朝夕不辍,草书攻《书谱》,中老年多临《董香光》、《怀素自叙》,兼写汉隶。篆隶行草,皆涉其流,尤精于草书,模仿板桥体惟妙惟肖,能以假乱真。绘画擅长竹石山水,山水画作品颇丰。书法与国画气势雄厚,龙蛇奔跃,自然流畅,颇有逸趣。著有《琴品》二十章,整理编辑《晚香山房诗稿》、《友石斋杂文》、《考古博集》等,原稿多在甘肃省图书馆保存。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