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新時代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特徵芻議

摘 要:建設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是新時代首都醫科大學發展的戰略目標。立足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概念內涵,從醫科大學功能、辦學定位、研究型大學的本質、世界大學排名標準及新時代中國高校建設要求與面臨的任務等方面入手,歸納與總結了新時代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十大特徵,強調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同心協力與長期探索才能實現。

關鍵詞:新時代;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特徵

進入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發展面臨兩大基本任務,一是積極融入“雙一流”建設重大戰略,加快自身發展與建設;二是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國家先後出臺系列文件,啟動“雙一流”建設工程。2018年6月,北京市《關於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明確北京高校“雙一流”建設要求及分類發展思路。首都醫科大學作為北京市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共建院校,為深入貫徹國家和北京市“雙一流”建設和高校分類發展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立足學校發展實際,學校提出了建設新時代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戰略目標。什麼是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它有哪些特徵、如何實現?以下就這些問題談一些基本看法。

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概念界定

學界普遍認為,研究型大學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需要,在不斷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自身發展形成的一類大學形態。它是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其服務職能、功能特徵和發展水平也會不斷髮生變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從研究型大學中剝離出來的一個層次,並從“高水平”和“研究型”兩個維度對大學提出了更高要求[1]。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內涵要體現衛生健康行業獨特性、高等教育及高等醫學教育基本規律以及大學發展層次與水平。所以,筆者認為,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是以創新性的衛生健康知識和技術傳播、生產與應用為中心,以產出傑出的衛生健康類科學研究成果和培養卓越的衛生健康人才為目標,在衛生健康事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卓越作用並享譽海內外的大學,是介於一般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中間狀態。

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特徵分析

關於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特徵,學界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可以從研究型大學的本質與功能、世界大學排名標準、世界一流高校辦學特徵、美國研究型大學特徵、國家關於高水平大學或研究型大學以及“雙一流”建設的要求等方面入手,立足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建設發展的特徵與目標,歸納與總結新時代中國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一些理想特徵。

1.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現代大學制度是大學的保障,也是大學實現依法自主辦學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有相應的制度文化作為支撐,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必然選擇。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內涵。二是堅持依法治校,突出學校章程在學校制度體系中的統領地位。三是堅持民主管理。涉及師生重大利益的制度制定,要充分聽取廣大師生意見,體現和保障廣大師生的合理訴求和合理權益。四是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規則。建立“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監督”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治理結構與機制。五是進一步加強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建設。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是現代大學制度的一個核心要素。建立完善的利益相關者溝通機制、指導機制、監督機制、權利救濟機制等共同治理機制,對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2]。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必須充分發揮利益相關者在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的作用。

2.功能定位科學匹配

大學功能是大學使命和辦學目標的集中體現。定位是指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所佔據的地位和應承擔的職責。大學功能定位準確與否,不僅影響我國整體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佔全國普通高校總數90%以上的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主體組成部分,其辦學功能定位是否準確、合理、科學,對於高校自身生存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地方高校功能定位既不要盲目攀比,也不要妄自菲薄,科學認識自身的使命和目標是準確定位功能的基本前提。首都醫科大學(以下簡稱首醫大)作為地方院校,是北京市屬重點醫科大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所臨床醫學特色辦學鮮明、競爭優勢比較明顯的醫、理、工、管等相結合的多科性醫科大學,是北京市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共建院校。首醫大立足與首都“四個功能定位”“四個服務職能”“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善標準”相協調、相一致的基本要求,在遵循醫學教育及其人才培養與成長規律、學校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確定新時代學校功能定位是“立足首都、服務首都、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首醫大的功能定位堅持地方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原則。一是強調以滿足首都醫藥衛生事業及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需求為導向,辦學及服務必須立足北京。二是考慮地處首善之區,強調必須面向全國、服務全國,提供高質量服務,培養高水平人才,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三是強調學校發展要實事求是,立足實情,結合首都區域發展與國家全面發展需求,科學規劃。四是強調學校發展的全面系統性及與周邊社會環境發展的協調性,以實現學校功能定位的科學匹配。

3.高水平醫學學科

學科是辦學水平的標誌,是學術聲譽的體現,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科學研究的載體,是師資隊伍的舞臺。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科建設的思想就是辦學的思想,綜合實力的排名實質上就是學科的排名[3]。一所學校,一不惟大,二不惟全,只要形成學科優勢,就能辦出特色。學校的特色在學科,學校的水平也在學科。不斷加強學科建設並有所創新是學校快速發展、持續發展的生命線[4]。作為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高水平的醫學學科有利於凝聚高水平師資隊伍,開展高水平醫學科學研究。只有始終保持醫學學科的前沿水平,才能有高質量的醫學畢業生、高水平的醫學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醫學社會服務。根據ESI數據庫2019年3月14日(統計時間: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最新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首醫大有7個學科位列ESI全球前1%。其中,臨床醫學學科位列全球前1‰,已經處於國際頂尖水平標準。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藥理學與毒理學位列全球前5‰。免疫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社會科學位列全球排名前1%。雖然學校已經擁有國際頂尖醫學學科,但未來還需要更多世界一流或高水平醫學學科做支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發展最具優勢和前景的醫學學科專業,突出重點、彰顯特色,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多個醫學學科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學科發展態勢。

4.高水平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大學的關鍵,是大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只有一流的教師才能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擁有世界學術權威和大師,是一流研究型大學的一個重要標誌[5]。培養、造就和匯聚一批世界高水平,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能擔當起教學、醫療、科研發展重任的學術大師和科技領軍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提升創新力的當務之急,也是決定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建設成效的關鍵。實現路徑在於,加大引進力度,高薪吸引和引進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有計劃地引進一批國外學成的青年博士和博士後回國工作。加大中青年教師培育力度,有計劃地選派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到國外高水平大學進修和培養,參與國際學術和科研合作,建設適應醫學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型師資隊伍。

5.高水平學術聲譽

學術聲譽是影響世界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之一。在世界四大排名體系指標中,有三大排名體系明確“學術聲譽”所佔比例。THE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中,聲譽體現為“教學聲譽(15.00%)和學術聲譽(18.00%),合計33.00%;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中,聲譽指標分為最近五年的全球學術聲譽(12.50%)和最近五年的地區學術聲譽(12.50%),合計25.00%;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中,全球聲譽(50%)一級指標下的“學術聲望”指標達到40%、僱主滿意度為10%。ARWU上海軟科世界大學排名體系雖沒有直接以“學術聲譽”作為評價指標,但以獲得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摺合數(10%)和教師摺合數(20%)體現學校聲譽,合計30%[6]。由此可見,學術聲譽對於世界高水平大學排名的重要性。作為衡量一所大學的學術質量在學術界及社會上的影響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學術聲譽在當今各項大學評價體系的構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大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基點”[7]。《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主編菲爾·巴蒂指出,在國際人才市場對學生、學者和學校管理人員的爭奪更為激烈的今天,大學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至關重要[8]。學術聲譽本質上等於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社會聲譽、學生的質量和社會認可度、學校為國家科技發展所作貢獻等多方面的總和。對於高水平或是一流大學,乃至頂尖大學而言,其良好的學術聲譽始終被公眾認可。

6.高水平研究成果與轉化

科學研究是研究型大學的核心功能與指標。對於研究型大學而言,其關鍵特徵不僅在於重視科學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活動形式表現出的研究性與創新性,並有傑出的科學研究成果。據統計,1946年—1987年,諾貝爾獎成果中的70%是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中做出的[9]。建設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必須明確使命,增強科研能力,以高水平醫藥衛生類科研及成果來支撐自身的發展與建設。一是堅持瞄準國際前沿,開展醫藥衛生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著力推動醫藥衛生類知識和技術原始創新。二是堅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研究和應用,著力推進重大醫藥衛生類科技創新。三是堅持面向區域醫藥衛生重大需求以及醫藥衛生行業共性核心技術研究,著力推進重大應用技術創新。引領國家和區域優質醫療服務體系的技術發展方向,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生物治療、精準醫學、醫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緊跟醫學發展的國家或國際前沿,增強創新引領發展的能力。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衡量標準除了本土化的國家科研基金科研項目與科研經費外,還包括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國內科研獎項;被Nature、Cell等國際學術期刊和SCI、SSCI、SCIE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收錄的論文數及高被引論文數與比例數等。另外,作為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還必須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積極推進轉化醫學學科的發展及轉化醫學科研模式的實踐,廣泛且快速地轉化醫療成果。轉化醫學科研模式是一項涉及多主體、多學科、多領域的複雜科研協作網絡,需要打破學科間知識體系的固有屏障,發揮主體間資源互補優勢解決特定醫學問題[10]。首醫大擁有獨特而豐富的臨床資源,應構建通暢有效的協同合作機制,充分發揮首都醫科大學轉化醫學中心的作用,積極促進基礎與臨床的合作,開展重大疾病防治的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推進重大發明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在核心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顯著突破,產出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切實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產業發展問題。近年來,轉化醫學呈現出顯著的多學科交叉性,逐漸延伸到臨床與公共衛生之間的轉化,同時與化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計算生物學以及材料科學等學科交叉[11],這些都是未來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要關注的問題。

7.高水平醫學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本功能。世界高水平或一流大學享有盛譽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擁有優秀的畢業生。本科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佔有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地位,它既是一所大學辦學的基礎和關鍵,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同時,研究型大學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12]。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都將博士生學位授予數多少作為衡量其教學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否作出傑出貢獻的重要指標。世界一流大學中,研究生對本科生的比率很高,如麻省理工學院為1.25∶1,哈佛大學為1.42∶1,康奈爾大學為1.42∶1,斯坦福大學為1.37∶1[13]。培養高層次創新型或學術型人才也是未來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重要功能與目標。近年來,作為教育部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的試點單位,首醫大承擔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與研究生階段全層次的卓越醫師培養項目,還不斷加強醫學博士生培養質量。既穩定發展醫學本科教育,又積極推進醫學研究生教育,努力向著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奮進。

8.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際交流與合作既是大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態度。國際化發展戰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有益選擇,主要體現為師資國際化、學生國際化及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師資國際化主要是師資結構與水平的國際化,即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傑出學者,大力引進海外頂尖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和海外名校的博士、博士後,推進師資來源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帶動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提高。學生國際化主要是生源及其學習經歷的國際化。一是積極吸引優秀海外留學生來學校學習,提高留學生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提高辦學的國際化水平。二是為本土醫學生創造更多條件,推動他們學習經歷的國際化,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三是樹立國際化合作辦學理念,理順國際化辦學機制,積極開展海外傳統醫學辦學實踐。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全球化時代大學提高科研實力和學術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應深化與世界各國著名高校和學術組織全方位、多層次、實質性合作交流,鞏固和加強各種類型合作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參與國際合作項目或高級別國際學術研討等,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的國際化與全球化。

9.高水平醫學服務

大學不僅是傳承知識、創造知識的殿堂,而且也是服務社會的重要力量。衡量一所大學是否高水平,重要的是它對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深遠作用,即能為國家和區域的創新發展提供優秀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為國家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積極引領。圍繞如何更好地服務社會,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立足現代社會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14]。提供高水平的醫學服務是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要體現需求導向,如在人才培養方面,首醫大立足北京面向全國確定了“頂天立地”的人才培養層次定位,即全面培養學術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全層次人才;另一方面,要體現行業特殊性,以為區域內醫學發展和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提供優質的醫學服務為己任,包括診療、預防、康復、保健、安寧療護和健康教育等,真正做到醫教協同。

10.高水平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的資本,也是大學軟實力的體現。高水平的大學文化是高水平大學的靈魂,高水平大學必定有高水平的學校文化。研究發現:42所入選“雙一流”的高校雖然具備不同方面、不同領域的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又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都具有豐厚的大學校園文化基礎[15]。作為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在文化建設方面要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以醫學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建設為主要內容,建設體現“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為價值取向的大學醫學文化,並引領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等發展。

思考與建議

關於新時代中國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建設,一是要完成好大學在醫學及相關人才培養、醫學知識和技術創新、醫學服務、醫學文化傳承與創新、醫學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主要職能。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與特色,形成並突出核心競爭力,在首都、京津冀乃至全國的醫學服務中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要整合影響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功能發揮的內外因素,取長補短、合力而為。創建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舉全校之力來建設;同時,還需要從周圍環境中,從校內外多元利益主體的支持中吸納資源和有利因素。三是要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拓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增強學校聲譽。四是要爭取多方面的人財物支持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把它上升為國家或區域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與任務。創建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幾代人不斷積累,團結奮進、砥礪前行。(作者單位:吳雲,首都醫科大學醫學教育研究所;管仲軍系責任作者,學校副校長)

參考文獻:

[1]許長青.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質量動態監測評估:理念、模型與應用[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1):13-21.

[2]彭宇文. 中國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233-243.

[3]杜玉波.質量立校 特色發展 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27-30.

[4]楊天鈞.主動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辦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中國冶金教育,2002(3):1-4.

[5][9]李壽德,李垣.研究型大學的特徵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1999(1):24-27.

[6]楊曉雯.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對比及其對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啟示—以南京醫科大學為例[J].情報探索,2018(7):64-70.

[7]劉創,劉紅英.學術聲譽:大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基點[J].中國高教研究,2006(6):36-37.

[8]楊衛軍,耿煥同,孟克.學術聲譽:兼談大學排名中的非量化因素[J].高等理科教育,2012(3):10-13,50.

[10]崔銀河,姜海.我國轉化醫學科研模式運行管理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6,34(5):25-27,39.

[11]榮英男,郭俊超,李建,等.國際轉化醫學研究熱點與前沿文獻計量分析[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8,38(6):868-873.

[12]李勇,閔維方.論研究型大學的特徵[J].教育研究,2004,25(1):61-64.

[13]陳文村.世界一流大學的特徵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6):10-12.

[14]李海燕,喬東.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文化對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0(2):114-118.

[15]楊靜逸.以一流校園文化涵養一流大學建設[J].未來與發展,2018,42(3):88-92.

《北京教育》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