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明散文創作低潮時期的代表“臺閣體”流派

“臺閣體”是明代永樂至成化年間的文學流派。隨著明王朝的政治鞏固,文網日漸嚴密。當時封建統治者一方面明文規定:“士大夫不為君用者罪該殺”;另方面著意提倡理學,編定《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等書,定為生員必讀之書,並以此為內容進行八股取士。這種情況必然大大限制散文作家的視野,使創作逐漸失去應有的生機。內容貧乏、文氣冗弱的臺閣體也就應運而生。

明散文創作低潮時期的代表“臺閣體”流派

“臺閣體”代表作家有楊士奇、楊榮、楊溥,號稱“三楊”。他們先後都官至大學士,一時朝廷的詔令奏議皆出其手。楊士奇(1365~1444),名寓,士奇是他的字。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建文初入翰林,官至華蓋殿大學士。著有《東里全集》97卷,《別集》4卷。楊榮(1371~1440),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著有《楊文敏集》25卷。楊溥(1372~1446),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有文集12卷,詩9卷。“三楊”歷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都是當時的臺閣重臣,故他們的詩文有“臺閣體”之稱。

明散文創作低潮時期的代表“臺閣體”流派

他們的散文不少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當時不少文人得官後,往往模擬三楊的臺閣體,應酬逢迎。除三楊外,黃淮、金幼孜的散文與臺閣體相似,當時也享有盛名。當然,三楊的散文,其風格也有一些差異。如楊士奇步趨歐陽修,為文追求紆徐委備;而楊溥則力模韓愈,為文刻意遒古矜練。但他們散文藝術的共同弱點就是都寫得膚廓、空泛。

永樂至成化幾十年間正是明朝的“太平盛世”,“三楊”備受皇帝寵信,位極人臣,他們發為詩文,飽含富貴福澤之氣。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應制”和應酬之作,充斥於他們的詩文集中。“臺閣體”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實,實則脫離社會生活,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內容,又少有縱橫馳驟的氣度,徒有其工麗的形式而已。這種文風由於統治者的倡導,一般利祿之士得官之後競相摹仿,以致沿為流派,文壇風氣遂趨於庸膚,而且千篇一律。   

臺閣體萎弱冗沓的文風至成化以後漸為時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聲愈來愈高,先有茶陵詩派的崛起,隨即有李夢陽、何景明“前七子”的倡言復古,在復古論的衝擊之下,臺閣體逐漸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