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腧穴好比中醫治病的藥物,藥物有藥性,有各自的主治病證,而腧穴也有自己的主治病證,針灸醫學完全可以用藥性的模式來類比、歸納穴性。穴性與主治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種互為因果關係。研究穴性,是對腧穴主治作用認識的一種深化,有利於開拓腧穴的主治範圍,有利於針灸臨床選穴配方。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這裡,從強身保健、補益氣血、寧心安神、醒腦開竅(急救)、回陽固脫(升壓)、滋陰潛陽(降壓)、祛風止癢、清熱散寒、發汗止汗、止咳平喘、健脾化痰、止嘔催吐、健胃消食、止瀉通便、利尿消腫、理脾調經、止血、定痙、鎮痛等方面結合臨床應用,對穴性進行初步歸納、總結,以利後學,不足之處,望各位同仁留言補充。

1.強身保健穴

所謂強壯穴,通俗地說,就是對人體有補益作用的穴位這些穴位從治病的角度而言,能夠治療一系列慢性虛弱性病證,如體虛感冒、神經衰弱、久洩、久痢、遺尿、遺精、陽痿、肺癆久咳、虛喘、貧血、低血壓、乳汁不足、內臟下垂等;從防病的角度而言,可以強身壯體、防病保健、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人體具有強壯作用的穴位有關元、氣海、中極、臍中、中脘、膻中、百會、大椎、身柱、命門、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膏肓、足三里、太溪、復溜、湧泉、神門、內關、血海、三陰交等。如果用於強身健體、抗衰防老,一般多采用關元、氣海、腎俞、足三里、湧泉、三陰交穴位按摩或施灸的方法。按摩可每日1~2次,每次每穴5~10分鐘;艾灸可每日或2日1次,每次每穴5~10分鐘。如果用於治病,則應根據不同穴位,選擇指壓、皮膚針、艾灸及拔罐等方法。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2.補氣穴

所謂補氣,就是補益人體的陽氣以及六髒六腑之氣(如肺氣、心氣、脾氣、胃氣、腎氣等)。氣海、關元、中脘、膻中、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腎俞、命門、足三里等穴就具有補氣的作用。肺氣不足者,常常少氣懶言、久咳、氣喘、出虛汗、易感冒,可選用氣海、關元、膻中、肺俞、足三里;心氣不足者,常感氣短、心慌、驚恐,並有失眠,可選用膻中、心俞、足三里;脾胃氣虛者常有不思飲食、腹脹、腹瀉、水腫、肢軟無力、遺尿、脫肛、內臟下垂等,可選用氣海、關元、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腎氣不足者常有遺精、陽痿、月經不調、腰膝痠軟、遺尿、小便清長、耳鳴、虛喘,可選用關元、氣海、腎俞、命門、足三里等穴。可分別用指壓、按摩、艾灸、拔罐和皮膚針施術。

3.補血穴

人體具有補血作用的穴位有氣海、膻中、膈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膏肓、足三里、絕骨、血海、三陰交等。中醫學認為,人體的血液由食物中吸收的精華部分變化而成,所以,補血穴大多數同脾、胃、肝這幾個消化臟器有關。同時,補氣可以生血,許多補氣穴也具有補血功能。凡是患有貧血症的患者,都可根據自己的發病情況,選擇上述有關穴位,運用艾灸法或皮膚針叩刺來升高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以糾正貧血狀態。如屬飲食低下、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可選用血海、三陰交、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施灸;如屬氣虛血少,可選用氣海、膻中、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施灸;如因造血機能障礙所致貧血,則可選用膈俞、血海、心俞、肝俞、脾俞、膏肓、絕骨、足三里施灸。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4.安神穴

安神穴即能夠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多夢、健忘、癔病、夢遊、癲狂等病證,具有一定鎮靜作用的穴位。中醫學認為,人的神志不但與腦組織有關,與心也有一定聯繫。當腦、心的功能活動健全、正常時,人的意識、思維、記憶和睡眠等就處於積極、穩定的狀態。反之,腦、心功能活動紊亂、失常,則容易發生上述病證。對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健忘等,針灸治療可選用百會、安眠、心俞、神門、內關、太溪、湧泉、三陰交等穴,施以指壓、艾灸或以皮膚針輕輕叩刺(用於安眠,最好在夜晚臨睡前進行)。對於癔病、夢遊、癲狂等,則可選用水溝、百會、大椎、內關、神門、後溪、合谷、太沖、豐隆等穴,施以艾灸或以指壓重掐穴位,用皮膚針重叩出血(其中夢遊和夜晚發作的癲癇,還應加用照海穴;狂證和白天發作的癲癇,還應加用申脈穴)。

5.急救穴

如果有人由於高燒、中暑、低血糖、癲癇發作或中風等原因導致神志不清、說胡話、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時,千萬不要慌張,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讓患者儘快脫離險情,轉危為安。具有急救作用的針灸穴位有水溝、素髎、百會、大椎、氣海、關元、臍中、內關、少商、中衝、合谷、太沖、隱白、大敦、足三里等。如果患者表現為昏迷不醒、血壓升高、滿面通紅、牙關緊閉、雙手緊握、呼吸急促氣粗、喉中痰鳴、大小便不通,稱為“閉證”,應急用水溝、百會、大椎、內關、少商、中衝、合谷、太沖、隱白、大敦穴,以指壓重掐、針刺或三稜針點刺出血,刺激強一些讓其甦醒;如果患者表現為神志不清、血壓下降、面色蒼白、眼口俱開、呼吸微弱、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脈搏難以觸及,稱為“脫證”,應急用素髎、百會、大椎、氣海、關元、臍中、足三里穴,施行艾灸或皮膚針輕輕叩刺,促使其陽氣恢復,即可清醒。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6.升壓穴

血壓,即血液對血管壁所產生的壓力。當一個人的血壓值低於90/60mmHg時,就可以認為是“低血壓”。如果血壓再低於60/40mmHg時,就是醫學上常說的“休克”狀態。人體具有明顯升壓作用的穴位有素髎、水溝、百會、內關、太淵、足三里、三陰交。其中尤以素髎的升壓作用最為顯著。如遇有人因手術、外傷、分娩等失血過多或一氧化碳中毒(煤氣中毒)後血壓下降而休克,可急取素髎穴施行皮膚針叩刺或艾灸,血壓可很快回升。對於平時血壓偏低而伴有貧血、頭昏眼花、心慌、乏力的人,則可經常在上述穴位施行指壓、艾灸或用皮膚針叩刺,往往能夠收到較為滿意的升壓效果。

7.降壓穴

一個人的正常血壓應在(100~120)/(60~90)mmHg之間,40歲以下的成年人在安靜狀態下,血壓超過140/90mmHg時,即可定為高血壓。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收縮壓(俗稱“高壓”)可相對增高,一般規律是每增加10歲,收縮壓也相應增加10mmHg。舒張壓(俗稱“低壓”)則始終是以90mmHg為標準的。超過上述標準,即應採取一定的降壓措施。常用降壓穴有百會、大椎、曲池、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湧泉、太溪等。一般多用指壓按摩或皮膚針叩刺,也可選用艾灸療法。大椎穴還可先用三稜針點刺出血,然後在局部加拔火罐,降壓效果更佳。湧泉穴降壓還可用發泡灸法,以吳茱萸15g,桃仁15g,麵粉9g共研細末拌勻,加醋或雞蛋清適量調成糊狀做成2個藥餅,夜晚臨睡前敷貼於足心湧泉穴處,外以紗布包紮固定,次晨去掉,可連用數晚。血壓正常後,1周內再敷1~2次鞏固療效。

8.祛風穴

祛風穴,顧名思義是能祛除風邪的穴位。人體有許多穴位大都是以“風”來命名的,如風池、風府、風門、風市、翳風等,這些穴位都具有祛風的作用,故而均統屬於祛風穴。祛風穴的臨證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傷風感冒 體質虛弱的人,每逢氣候變化,便易感受風邪,發生風寒感冒或風熱感冒。這時,選用風池、風府、風門等穴按摩、施灸(風寒)或皮膚針叩刺(風熱),可獲良效。在感冒流行期間,對沒有患病的人施以針灸,還能起到預防的作用。

(2)中風、面癱 中醫學認為,風邪侵犯人體經絡,則發生中風(重證)、面癱(輕證)。風池、翳風、風市也是常用主穴,可針可灸

(3)風溼病 常年感受風邪,可使人產生關節、肌肉麻木、痠痛(痛無定處,呈遊走樣)。可選用上述祛風穴,另加有關部位穴,或針或灸或拔罐。

根據祛風穴的含義和臨證應用情況,合谷、太沖、曲池、膈俞、百會、足三里穴也屬於祛風穴的範疇。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9.止癢穴

皮膚瘙癢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的一種病證,可見於許多皮膚病(如蕁麻疹、溼疹、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等)。另外,黃疸、糖尿病、女子陰道炎、外陰白斑也常常伴有皮膚瘙癢。 曲池、合谷、血海、風市、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膈俞等都是常用的針灸止癢穴。一般多用皮膚針叩刺或指壓按摩,較少用艾灸療法。瘙癢較輕者輕輕叩刺,瘙癢較重者應加重刺激並叩刺出血。如果加用皮膚瘙癢的局部叩刺,則療效更好。 對於皮膚病引起的瘙癢來說,刺激上述止癢穴本身就是一種主要的治療措施。而對於其他內科病、婦科病伴發的瘙癢,針灸僅是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可以起到暫時的止癢作用。如欲根治,還需進一步從消除黃疸、糾正糖尿、清除白帶、殺滅滴蟲等方面綜合治療。

10.退燒穴

健康人的口腔溫度通常維持在36.5℃~37℃之間,腋下溫度略低0.5℃,肛門溫度略高0.5℃。人體退燒穴為數較多,主要有大椎、曲池、合谷、外關尺澤、曲澤、魚際、勞宮、少商、中衝、內庭、委中、大敦湧泉、耳尖等。發燒屬於熱證,只適合用指壓、針刺、三稜針刺血、皮膚針療法,而不宜用艾灸和拔罐療法。如屬傷風感冒引起的發燒,宜選用大椎、曲池、合谷、外關等穴,重力按壓或皮膚針重叩出血,也可用較粗的縫衣針放火上燒紅(高溫消毒),待針體冷後,消毒耳尖或耳垂快速點刺出血。對於中暑、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等引起的高燒,應選用曲池、合谷、尺澤、曲澤、委中、少商、中衝、大敦、內庭等穴重叩出血。結核病發燒屬於一種虛熱,症見久咳、午後低燒、夜間盜汗、手足心發熱、咽乾口燥、聲音嘶啞等,可選用大椎、膏肓、尺澤、太淵、魚際、勞宮、湧泉等穴,用指壓、皮膚針輕刺激,也可適當使用艾灸或藥物敷貼法。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11.除寒穴

除寒穴是能夠消除內臟組織及肌肉、關節寒涼,具有溫暖肢體作用的穴位。主要有臍中、氣海、關元、中脘、命門、百會、大椎、足三里、膝陽關、三陰交、太溪、肺俞、脾俞、胃俞、腎俞等。內臟組織感受寒涼之後,會出現腹痛(喜暖喜按)、腸鳴、腹瀉、咳痰清稀、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肌肉、關節感受寒涼之後,會出現肌肉、關節痠痛,陰雨天加重,夜晚睡覺總感到四肢冰涼,不得安臥。不論是內臟組織受寒還是肌肉、關節發涼,均可選用上述除寒穴,加上相應關節部位腧穴,施以指壓、皮膚針、艾灸、拔罐療法,特別是艾灸、拔罐療法,效果最理想。在出差、旅遊途中發病,如果沒有艾灸,也可用香菸灸,同樣有效。

12.發汗、止汗穴

人若患了傷風感冒,一般要通過發汗的治療方法排除病毒和細菌,使疾病好轉。有些身體虛弱的人在天氣不熱的情況下也常常出汗,這叫作“自汗”。結核病患者出汗的特點是多出現於夜間睡眠之中,這叫作“盜汗”。對於自汗和盜汗,就需要通過治療來止汗。針灸對“汗證”的治療同藥物治療有所不同。藥物發汗、止汗,所用方藥是不相同的,而針灸治療則都是取用大椎、合谷、復溜、陰郄、後溪、肺俞、足三里等穴,可針可灸。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針灸治病的道理主要是對機體的一種良性雙向調節作用。機體有了病,當時處於一種不正常狀態,針灸治療的結果,就能把機體調節到正常的狀態。結合“汗證”來講,即無汗的可以發汗,汗多的就可以止汗了。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13.止咳平喘穴

咳嗽和哮喘,是極為常見的呼吸道病證。針灸治療咳嗽的有效穴位有列缺、尺澤、太淵、豐隆、足三里、膻中、大椎、身柱、肺俞、膏肓等。如果是風熱咳嗽(咳痰色黃、濃稠),只針不灸;如果是風寒咳嗽(咳痰色白、清稀),則上述穴位用指壓、皮膚針加艾灸(尺澤不灸),身柱、肺俞、膏肓還尤其適用拔罐療法。針灸治療哮喘的穴位有膻中、天突、大椎、定喘、氣海、關元、肺俞、腎俞、孔最等。如果是熱喘(夏天發作或加重),選用大椎、定喘、天突、膻中、肺俞、孔最,用指壓、針刺皮膚針或藥物敷貼療法(三伏天治療,稱為“伏灸”);如果是寒喘(冬天發作或加重),選穴同上,針灸、拔罐並用;如果是虛喘(少氣懶言、動則喘甚),多選用氣海、關元、膻中、肺俞、腎俞,針灸、拔罐並用。

14.化痰穴

關於“痰”的含義和範圍,中醫比西醫抽象而廣泛。中醫學認為,痰產生於脾胃,貯存於肺中,其形成與水溼過盛、停滯不行有關。中脘、肺俞、脾俞、胃俞、內關、豐隆、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穴都具有化痰作用。用於治療咳喘痰多的氣管炎、哮喘,痰蒙清竅的眩暈,痰蒙心竅的神志病(癔病、癲狂等),痰溼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癱瘓等。熱痰(咳痰色黃、濃稠)和神志病,只針不灸;寒痰(咳痰清稀、色白)和痰溼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針灸、拔罐並用。

15.止嘔、催吐穴

嘔吐,常見於急性胃腸炎、孕婦和暈車、暈船者。輕者嘔吐清水、痰涎,較重者嘔吐食物,更重者嘔吐膽汁(苦水),凡此都需要止嘔。而當發生食物中毒、酒精中毒、農藥中毒的時候,就需要催吐,以便把胃中毒物儘早嘔吐出來,減輕中毒症狀。針灸止嘔和催吐,穴位也是完全相同的。計有內關、中脘、建裡、天突、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公孫等穴。但具體運用指壓按摩和皮膚針叩刺時手法輕重不同。用於止嘔,手法要輕;用於催吐,手法要重。以上穴位用於止呃逆(俗稱“打嗝”)也有較好的效果。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16.消食穴

消食穴,就是能夠幫助消化食物,治療消化不良的穴位。如脾胃功能不好,或者脾胃功能雖好,但由於暴飲暴食(特別是生冷、油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超過了脾胃所能承受、消化的限度,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症見胃痛、腹脹、腸鳴、腹痛,或嘔吐酸臭食物,或洩瀉不消化食物。中脘、建裡、梁門、天樞、脾俞、胃俞、內關、公孫、足三里等穴都具有較好的消食作用。家庭保健一般可以採用指壓按摩和皮膚針叩刺的方法加以治療。如果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與受涼也有關係的話,並可加用艾灸和拔罐療法。

17.止瀉、通便穴

針灸對人體的調節作用表現在止瀉、通便方面也是比較明顯的。許多穴位既能治療腸鳴、腹瀉(發揮止瀉作用),又能治療大便乾結(發揮通便作用)。具有止瀉、通便雙重作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樞、大橫、足三里等。通便可加支溝、豐隆、照海、內庭穴,用指壓、按摩針刺、皮膚針叩刺;止瀉可加關元、脾俞、臍中、三陰交、公孫穴,針灸、拔罐並用。臍中還可用敷藥療法。還有一種腹瀉,表現為每天清晨5點鐘左右腹中即隱隱作痛,如廁排出稀便後方見好轉,這種腹瀉俗稱“五更洩”,多見於老年體弱腎陽虛者。治療宜重點選用關元、氣海、命門、腎俞、三陰交、足三里,以灸法、拔罐為主。

18.利尿、消腫穴

利尿即通利小便,適用於小便不暢、點滴而下,甚或閉塞不通、小便全無,排尿時感尿道灼熱、刺痛、時而血尿。利尿和消腫是密切相關的,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治療水腫都採用利尿的方法。具有利尿作用的穴位有中極、關元、氣海、臍中、水分、肺俞、脾俞、腎俞、列缺、三陰交、陰陵泉、委中等。如屬實證(尿道灼熱、刺痛,或見血尿),多用指壓、按摩、針刺、皮膚針叩刺;如屬虛證(無力排尿、面色蒼白、少氣懶言、形寒肢冷),重點選用關元、氣海、臍中、水分、水道、肺俞、脾俞、腎俞、三陰交,針灸並用。中極、臍中穴還可以施行藥物敷貼療法,如用麝香少許加田螺搗爛外敷;四季蔥加食鹽、白酒搗爛外敷,均有良效。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19.調理月經穴

凡經期提前或推遲,經色時淡時紅或夾有血塊,經量時少時多(過少則閉經,過多則崩漏),都屬於月經不調。針灸調經有比較好的效果。常用穴有關元、氣海、天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合谷、太沖、血海、三陰交、隱白、大敦。如屬實證(經色深紅夾有血塊、心煩、口渴、胸脅乳房脹疼),只針不灸;如屬虛證(經色淡紅、質地清稀、面色蒼白、腰膝痠軟),則宜針灸並用。其中,天樞、合谷、太沖、大敦等穴用於實證;其他穴位多用於虛證。

20.止血穴

(1)鼻出血 迎香、素髎、印堂、上星、大椎、風池、風府、膈俞、合谷、少商。用指壓點按、皮膚針叩刺或行冷敷法。

(2)牙齦出血 實證(牙齦紅腫潰爛、口臭、小便黃、大便幹)選用膈俞、頰車、合谷、內庭、梁丘、大陵、足三里,只針不灸;虛證(牙根鬆動、耳鳴、腰膝痠軟、小便清長)選膈俞、頰車、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湧泉,針灸並用。

(3)咯血 膏肓、膈俞、肺俞、尺澤、孔最、太淵、魚際太溪、足三里,可針可灸。(4)吐血 中脘、內關、足三里、郄門、膈俞、胃俞,指壓、皮膚針輕刺激,也可加灸。

(5)尿血 關元、中極、膈俞、胃俞、腎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以針為主。

(6)便血 (包括痔瘡、肛裂出血)孔最、承山、三陰交、足三里、膈俞、命門、腰陽關,以針為主。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21.止痙穴

止痙穴就是有制止抽搐(包括肌肉跳動、抽動、抖動在內)作用的穴位。

(1)高燒抽搐 水溝、大椎、合谷、曲池、中衝、太沖。指壓重掐、針刺、三稜針刺血或皮膚針重叩。

(2)小兒驚風

水溝、承漿、印堂、百會、大椎、肝俞合谷、太沖。指壓重掐、針刺、皮膚針重叩、三稜針刺血,或施行燈火灸。

(3)面神經痙攣(包括眼皮跳動) 四白、顴髎、陽白風池、合谷、後溪、太沖,以針刺為主。

(4)癲癇、癔病發作 水溝、百會、大椎、合谷、後溪太沖。指壓重掐、針刺、皮膚針重叩、三稜針刺血。

(5)腦膜炎或破傷風引起的角弓 反張水溝、百會、大椎筋縮、合谷、後溪、太沖、陽陵泉。指壓重掐、針刺、皮膚針重叩。

(6)小腿抽筋 承山、陽陵泉、崑崙、申脈、太沖、合谷後溪。指壓重掐,皮膚針重叩。

22.宣通官竅穴

宣通官竅穴是指對眼、耳、鼻、口(包括舌、齒、咽喉)前陰、後陰等五官九竅有治療作用的腧穴。

(1)明目穴 承泣、四白、睛明、攢竹、絲竹空、瞳子髎陽白、球后、魚腰、印堂、太陽、風池、翳明、合谷、曲池臂臑、養老、肝俞、光明、足三里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頭面部以外的腧穴還可加灸。

(2)聰耳穴 下關、聽宮、翳風、耳門、聽會、風池、腎俞、外關、中渚、養老、懸鐘、足臨泣、太溪、復溜、湧泉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頭面部以外的腧穴還可加灸。

(3)通鼻穴 迎香、鼻通、素髎、印堂、通天、風池、肺俞、合谷、足三里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頭面部以外的腧穴還可加灸。

(4)開舌竅 廉泉、聚泉、海泉、金津玉液、風池、啞門合谷、內關、通裡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頭面部以外的腧穴還可加灸。

(5)固齒穴 承漿、頰車、下關、顴髎、合谷、內庭、照海、太溪、復溜、腎俞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頭面部以外的腧穴還可加灸。

(6)利咽穴 天突、列缺、尺澤、魚際、少商、扶突、天容、合谷、內關、照海、太溪、三陰交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頭面部以外的腧穴還可加灸。

(7)前陰穴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氣海、命門、腎俞、肝俞、大敦、太沖、蠡溝、曲泉、陽陵泉、太溪、復溜、三陰交、足三里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虛寒證還可加灸。

(8)後陰穴 會陰、長強、百會、大腸俞、孔最、承山、承筋、飛揚、上巨虛等。可行針刺、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虛寒證還可加灸。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23.鎮痛穴

(1)頭痛 前額痛取印堂、上星、百會、頭維、陽白、攢竹、合谷、內庭;偏頭痛取太陽、絲竹空、陽白、頭維、風池外關、足臨泣;後枕痛取風池、百會、攢竹、天柱、後溪、崑崙;頭頂痛取百會、上星、印堂、攢竹、風池、太沖、湧泉;偏正頭痛取頭維、陽白、風池、百會、印堂、太陽、外關、合谷;全頭痛取百會、風池、印堂、太陽、阿是穴。各部頭痛均用指壓、按摩、針刺、皮膚針叩刺或三稜針點刺。

(2)眼痛 太陽、攢竹、絲竹空、陽白、合谷、太沖、光明、內庭。指壓重按、針刺、三稜針點刺、皮膚針重叩。

(3)牙痛 上牙痛取頰車、地倉、內庭、太陽,指壓重按、針刺、皮膚針重叩;下牙痛取頰車、地倉、合谷、承漿,指壓重按、針刺、皮膚針重叩;虛火牙痛取頰車、合谷、太溪、照海、湧泉,以針為主。

(4)咽喉疼痛

少商、合谷、內關、列缺、照海,指壓重按、針刺、皮膚針重叩,少商可行三稜針點刺出血。

(5)胸痛(包括冠心病、心絞痛) 膻中、內關、郄門、大陵、身柱、肺俞、心俞、膈俞、足三里、丘墟,指壓重按、針刺、皮膚針重叩。

(6)乳痛 膻中、乳根、梁丘、合谷、太沖、肩井、足三里、內關,指壓重按、針刺、皮膚針重叩。

(7)脅痛(包括膽結石、膽道蛔蟲症) 期門、日月、阿是穴(即脅部痛點)、支溝、外關、陽陵泉、太沖、丘墟、絕骨,指壓重按、針刺、皮膚針重叩,脅部疼點可加拔火罐。

(8)胃痛 實痛(胃脘部壓痛拒按、口渴、小便黃、大便幹)選中脘、梁門、至陽、內關、公孫、梁丘、足三里、內庭,指壓重按、針刺、刮痧、皮膚針重叩;虛痛(胃脘部喜暖喜按)選中脘、梁門、脾俞、胃俞、足三里,指壓輕按,皮膚針輕叩,並應加灸和拔罐。

(9)腹痛 實痛(腹部壓痛拒按、小便黃、大便乾結)選用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指壓重按、針刺、刮痧、皮膚針重叩;虛痛(腹部喜暖、喜按、大便稀)選用中脘、天樞、關元、氣海、臍中、足三里、三陰交,指壓、按摩、皮膚針叩刺、艾灸、拔罐並用。臍中還可用生薑、蔥白、炒鹽外敷法。

(10)痛經 關元、氣海、中極、天樞、三陰交、地機、脾俞、腎俞。實證(經前、經期腹痛,色紫暗有血塊)宜指壓重按、針刺、刮痧、皮膚針重叩;虛證(經期、經後腹痛,喜暖喜按,色淡紅)宜針灸並用。

(11)腰痛(包括腎結石絞痛) 實證(疼痛較重,多見於風溼、扭傷、結石)宜選用腰陽關、腎俞、腰眼、委中、殷門水溝、後溪、崑崙,指壓重按、針刺、刮痧、皮膚針重叩,風溼可加灸、拔罐;虛證(腰痛較輕、喜捶喜按、勞累加重)宜選用命門、腎俞、氣海、關元、委中、太溪,指壓輕按,皮膚針輕叩,加灸、拔罐。

(12)風溼、扭傷痛 根據風溼、扭傷所發生的不同部位選擇局部腧穴或阿是穴。風溼痛宜指壓、按摩、針刺或針灸拔罐並用、刮痧;扭傷者若皮下有青紫腫脹、瘀血時,宜三稜針點刺出血或皮膚針重叩出血後,加拔火罐。

把腧穴像藥物一樣分類,簡單又易學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覺得不錯記得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