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导语:老舍的文学创作,题材种类繁多,有小说、话剧、戏曲、散文和民间文艺等等,不仅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无人能替代的价值与贡献,而且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也是历久弥新,就像一座思想的富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化,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以往认识不到、或尚未发掘出的有价值的思想矿藏。

当然老舍的小说不是故作高深或以思想的耸立飘扬于文学界,而是在经过他不断地择取和构思的,看似平常的生活故事中、在平白如话甚或幽默调侃的叙述中,将自己感觉到、体悟到的蕴含于日常生活叙述中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些价值、意义对于历史和未来的意义具象地呈现出来。

一、《黑白李》的缘由

1、哥哥黑李的潜在"代父"意识

《黑白李》是老舍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篇小说,它以隐含作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北京城里一对父母双亡的哥哥黑李和弟弟白李互为对方着想、舍己利他的兄弟之情,以及在兄弟恰恰背后透露出的,实质上的兄弟之间的隔膜和互不了解,老大黑李明显具有中国式家庭中长子身份和责任伦理带来的一般心理和人格特征。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改编自老舍小说《黑白李》电影剧照

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文学和思想资源的老舍,在其小说《黑白李》中塑造的黑李形象凝聚了他的生活、思想与价值观交融构成的独特模式。

黑李身上具有中式传统大家庭中长子形象的特点,如潜在的"代父"意识和立场化为哥哥的伦理责任感,无微不至地照顾弟弟和为弟弟忍让、牺牲一切,哪怕弟弟抢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也不计较,只要弟弟喜欢和不分家。

正像古训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一样,父母留下的家和房子无论如何是不能分开的,即使都给了弟弟也行,就是不能分,这已经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和信仰。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黑白李》电影中黑李的影视化形象

传统中式文化的长兄为父的兄弟爱与父爱的混合,以及老舍熟悉和爱恨交织的老北京市民的凡事让三分、忍三分、退三分的作揖主义,谦和、善良、包容和包容中的安雌守弱,懦弱中的守老礼的讲究和执着乃至固执,甚至不问是非原则但求一团和气的老北京市民保守主义底色的市民伦理"北平式的仁义"与和""共同铸造和形成了黑李的性格、人格与心理品质。

2、黑李身上传统和地域文化

如此,黑李身上又包含着老北京人自己的传统和地域文化带来的特质,这样的黑李不懂得弟弟同情解放下层人民的"革命"及其大道理,但他却天然地善待拉车的下层人和劳动者。

乘坐自家车夫王五的车子外出时,怕车夫累着,总是找各种借口,诸如买点东西之类,中途下车,耽搁磨蹭一阵子,目的是让车夫休息一会儿,这也是五四时期胡适写的《人力车夫》,所表达的知识分子对待底层劳动者的人道主义态度。

黑李不是知识分子,也不知道胡适和五四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与启蒙主义,他只是以基督教的和老北平的、传统的富而仁义的善良,力所能及地在自家车夫身上实施善良,这是一种民间的天然的人道主义情怀。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胡适

但却与五四时期胡适等人代表的社会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整体的破坏性极大的革命,提倡一点一滴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积小善为大善的温和改良,具有一种精神行为的同构性和渊源性。

由此不难看出,经历过五四的老舍的小说,积存着来自五四时期文学与社会的许多遗留,黑李对待弟弟的革命也是如此。

他根本不了解弟弟从事的革命的性质、手段、方式、道路、理论、目的,也根本不懂得革命的正义与否、价值几何?他只是从单纯的兄弟之情、手足之义,即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作为强大的支援意识和无需证明的伦理正义和规约出发,以殉道者的成圣行为,完成保护弟弟生命、牺牲自我的伦理正义和至高道德。

因此,他的代弟弟牺牲,首先是伦理道德的彻底实践和最高实现,也是以牺牲自我的方式,践行和实现了他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圣"规训。

二、《黑白李》中的新文化

1、老舍对于旧文化和伦理的忍耐

"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自《新青年》创刊以来,就不断批判国民性的病弱隐忍,有的作家如沈从文将其称为"

阉寺"人格,并认为是几千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和思想造成的。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沈从文

于是大力倡导强悍尚武、雄迈大力甚至"野蛮精神""青皮精神""毒蛇怨鬼"式的执着,坚韧老舍笔下的黑李,作为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和北平文化育成的"

凡事忍耐退让的作揖主义"者,属于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批判的软弱者。

那种造成他退让忍耐的旧文化和伦理,却使他在危机关头舍生取义"兄弟的情义",最软弱的人身上爆发出最强大的勇气,这与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思想与美学的双重背反,弱者在重要关头的"雄起"和大力爆发,成为老舍小说的一道重要的风景。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老舍

在《离婚》《牛天赐传》乃至于《四世同堂》那里,都能看到如此的描写和叙述,何以平时不起眼的、看似懦弱普通的人最终却能够铁肩担道义、勇于担事,甚至敢于牺牲拼命?

2、白李人物性格里的复杂性

弟弟白李既是有传统伦理正义的好北平人,又是具有政治正义和理想的革命党人,和黑李一样,他也具有浓厚的兄弟情义和伦理仁义,他之所以不懂事闹分家等,为的都是不连累哥哥,深知自己暗中从事的革命危险性极大。

不过细读作品,会清晰地感到白李形象意义的复杂性,老舍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寄托和思考,通过叙述者的讲述和眼光,也较为复杂隐蔽和内敛深邃。

首先,白李的革命内容之一,是领导人力车夫打砸电车,这是发生在北平的一件真实事例,老舍将此写入小说,家中的车夫王五也被白李带着参加了这次革命性的造反,人力车夫集体砸电车事件,为的是不让电车取代人力车,砸了穷苦人的饭碗。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黑白李》电影中人力车夫打砸电车

从正义论的视角看,这符合生存正义即自然正义,生存正义的本质是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生存至上原则,即极度饥饿、濒于死亡的人偷盗他人粮食,抢夺不属于自己的面包,寒冷冻馁中的山民砍伐私人和国家园林树木烧火取暖,是符合自然道德和生存正义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生存第一要义,是人的权利和自然道德。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黑白李》电影中人力车夫老王和白李

但是这只限于极端环境和原始性社会,有环境和文明发展阶段的条件制约,进入文明社会后,生存正义必须有伦理正义、宗教正义、历史正义和法律正义的规范制约,不能不顾及伦理正义与法律正义等。

就现实社会而言,穷人盗取或抢劫他人面包固然符合生存正义与自然正义,却违背了伦理正义和法律正义,从生存正义来看是合理的。从伦理正义看是不道德的,从法律正义看是犯法犯罪的,因此,白李领导车夫打砸电车,以维护人力车夫的生存,固然有符合生存正义及其自然伦理的一面,却也违反了社会伦理正义和历史正义。

三、《黑白李》中的革命意义

1、白李革命的前进历程

毕竟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电车取代人力车也是近现代落后于世界现代文明,在被迫追赶现代化的潮流中,必然会发生和不可阻挡的,且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善,善恶的内容和标准首先是历史和文明进步发展的合目的性,在此基础上才是道德范畴的价值判断。

车夫造反符合生存正义而有悖于当时的法律正义和程序正义,革命者不会承认当时所谓社会的程序和法律正义,以砸电车为方式的革命也在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和文明正义,也不符合革命的根本性质与目标。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黑白李》电影中白李起发起思想运动

这种革命的手段与暂时利益,同革命的根本性质和终极目标内在矛盾、二律背反的事实,就内在地颠覆或解构了白李及其领导的革命的正义性,合乎生存正义性却违背历史正义性的革命,是逆现代性的,甚至是"反进步"性质的。

因而白李的革命与车夫的造反,必然是阶段价值性和根本价值性颠倒,一方面有革命正义的意义,另一方面革命意义又被历史正义所消解,是历史的正剧与悲剧和喜剧的混搭。

2、老舍透过文学想要表达的思想

从白李的革命的手段、方式来看,白李虽然也是肯为哥哥着想、不想因为自己的革命连累哥哥、显示出北平文化的老派礼数和传统伦理道德在其身上的影响与体现。

但其表现的方式却是不断忤逆哥哥使之难受尴尬,是不断的"犯浑"和对兄弟情义背后的礼教和礼数的伤害与打击。

其内在的兄弟伦理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之间构成了极大的对立和紧张,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哥哥的性格与行为的蔑视和自己的高人一等,内在地显示出老舍所写的白李的高傲和自大。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黑白李》电影中黑李与白李

哥哥牺牲后,逃到外地的弟弟提到哥哥时,说的是"老二大概是进了天堂,他在那里顶合适,我还在砸地狱的门呢!

" 这是对兄弟二人生死两隔的真实叙说,这叙说里其实即包含了对哥哥行为的道义高扬,为弟弟牺牲的哥哥不会下地狱只会进天堂,同时也包含对一向懦弱忍让的老北京人哥哥的几分不自觉的"低看"评价。

像哥哥那样的人是难以在地狱里、现实中生存的,他们安于现状、保守无为的弱者心理与行为,只配在花团锦簇、一片祥和的天国里生存,些许的低看与无言的蔑视,就包含在这看似悲悼哥哥的话语里。

3、《黑白李》中隐射的老舍思想

老舍是以内在伦理道德禀赋和外在行为的对立与距离中,书写白李的革命者形象的, 尽管除了写带领人力车夫砸电车事件以外,老舍对革命党和革命的实际内容不甚了解,也使得他没有写出白李革命者的内在世界。

革命和革命者在白李身上更像是一个符号和标志,信号的意义大于信息的具体构成,就是这个内在与外在构成对立紧张关系的革命者白李,他的革命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动机和结果的背离。

他想保护哥哥,不至于因为自己的反抗旧世界的行为受到连累和伤害,结果却出人意料地让哥哥反而为保护自己而丧命,张扬强悍的弟弟和看似软弱无能的哥哥,两个人都互为保护和牺牲,结果却是哥哥黑李送命,这道德动机与事实结果的背离,也对白李的革命者形象及其革命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构成了一定的内在消解。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老舍《黑白李》作品书图册

言外之意可以表述为,真正秉持兄弟伦理的弱者哥哥能够真正为伦理大义、为弟弟牺牲,同样具有但显然弱于哥哥那样强烈伦理情义的、因性格和革命而显强悍的弟弟,保护哥哥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葬送了哥哥。

软弱者实际成为强悍者的保护者和牺牲者,保守者成为激进者的牺牲者,白李的革命及其结果是牺牲哥哥、革命行为的动机与结果之间的背离、革命者身上的新道德与被牺牲者身上的旧道德的善恶冲突,这些内涵于其中的问题,是小说思想深刻性的构成要素之一。

四、《黑白李》中的思想诉求

1、小说中的五四思想

黑白李对自家车夫的态度和车夫对待,他认为代表小善与大善的黑白李兄弟俩的不同态度,实质也触及了五四启蒙主义的历史吊诡和难题,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与救亡和革命的关 系,以及何者对现代中华民族而言,更为紧迫和重要?

启蒙和人道主义,何以在人民眼里只是枝节性的小善,而非根本之图的大善和"

"? 人民大众更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拯救、更需要跟谁走? 五四式的启蒙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救治及道德同情、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何以衰落退场?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的学生

五四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人民,一直存在两种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居高临下的启蒙视域,视人民为精神改造、再造国民性的对象,而人道主义又使下层人民成为关怀和同情的对象,思想层面的平民主义和同情人民,与文学上的倡导平民文学与创作"下等小说

",都是这种启蒙思想和新文化的内容构成。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新青年》杂志

也就是说,他们的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都无法真正满足和解决,人民的思想与物质贫困问题,人民既不接受他们居高临下的思想启蒙,也不接受他们的这种小善思想和道德上的同情与悲悯。

因此,五四的思想启蒙和人道主义面对人民大众时出现了双重的失语与失败,必然性地退场和被压倒,不只是被救亡压倒,而是救民族国家之危亡和救人民之生活与命运的革命。

这种历史和时代的大需求,远远盖过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想道德,及其构成的精神现代性诉求,鲁迅的呐喊式的启蒙小说、胡适的诗歌,都内在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文学、精神改造与文化救国救民的无力和悲剧。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鲁迅

他们思想诉求的内在差异矛盾和外在的与社会历史大趋势和要求的脱节隔膜,这种双重的因素,导致五四启蒙新文化运动的盛极而衰,而革命和翻身解放的政治与文学,成为历史与时代的主旋律和滚滚大潮,革命主张的通过改变社会制度彻底改变人民命运的宏大叙述,自然就会吸引普罗大众的响应和跟随,人民自然更需要这样的领袖,更愿意跟着革命者及其领袖走,尽管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牺牲。

2、文人墨客的呐喊

老舍的《骆驼祥子》出版后,某些不仅希望写出祥子的接连不断的穷苦人的悲剧、也希望写出穷人出路的读者的要求,就反映了一般人民大众的心理。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骆驼祥子

故此《黑白李》中的车夫对黑李的小善和白李的大善的态度,才会有如此的不同,对革命者白李和行仁义的好人黑李的跟随选择,才会泾渭分明。

这样的描写如果联系到现代思想史、文学史和革命史的历史内容来看,以历史文本的形式进入到小说文本中,内在地表明何以底层劳苦大众对道德的同情和悲悯等小善予以历史的扬弃,而对能够带来彻底解放的革命主张作出历史性选择。

如此一来,小说就以悖论的方式颠覆了,小说叙事者与隐含作者对革命者和革命的质疑。换言之,对革命者及其革命正义性和正当性的怀疑和颠覆也被瓦解和颠覆。

透过《黑白李》了解老舍小说中隐射的思想理念

《黑白李》电影中人力车夫王五

同样,对待车夫王五一类下层人民的革命和革命要求,下层人民对待实施小善的好人和实施革命解放大善的革命者的态度与评价,也是在与叙述者的接触中直接表达出来的。

王五干革命的生存正义要求及其解决穷哥们儿集体命运的朴素的政治要求,他所代表的阶级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诉求,是由他的现实阶级地位导致的,更有来自白李的启发和引导。

结束语:当然《黑白李》对白李代表的革命者和革命的认识,虽然是通过小说叙事者的"讲述" 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全代表老舍的观点,但其中也部分地隐含老舍的立场、态度。

作为社会市民的发现者、批判者和表现者的老舍,由于自身经历,在某些方面也受到他批判的市民阶级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才使得他的小说具有思想上的深刻性。也就是因为老舍的这些种种经历,让他能够写出这么多能够流传后世且发人省醒的小说。

参考文献:

老 舍《宗月大师》

老 舍《黑白李》

陈独秀《新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