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天氣愈發冷了,從霧色朦朧的窗戶內,看外面一片車水馬龍,思緒忽然就飄到一座古老安逸的城裡。
紅磚古厝、淡雅從容,老街上傳來悅耳婉轉的閩南語,屋子裡,有老爺爺專注地敲打著手工製品。
這樣的時光,好是純粹,好是靜謐。

俗話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泉州,遠沒有西安那樣盛名在外,它並非一座旅遊城市,少有人專門為它而來。

只有懂的人,才會在浪漫的廈門行之後,坐20分鐘的高鐵,到這兒來歇歇腳,感受內心的寧靜。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白巖松說過:泉州,是你一生有機會,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這座坐落在廈門旁邊,比廈門更清新、比臺灣有風情的千年古城,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過去又叫鯉城、刺桐城,唐朝時期,曾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馬可波羅譽為

光明之城。
宋元時期,她又是東方第一大港,是聯合國唯一認證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和大多數古城一樣,相比起曾經的榮華,如今的泉州平凡了許多,地位不比當年。
可又和大多數古城不同,歲月雖在她身上醞釀出愈來愈古的味道,卻沒有留下什麼蕭條敗落的跡象。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來到泉州,你無需為過去的繁盛可惜,不用哀嘆逝者如斯夫,不用在夜深人靜時,走一條寂寞的古巷。

因為縱使歲月斑駁,她都風景依舊,煙火依舊,從容依舊……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有三絕:寺廟、老街和古村

第一絕 拜一方寺廟 尋一心安寧

泉州為郡,風俗淳厚,其人樂善,素號佛國,連朱熹都感嘆這裡滿街都是聖人

穿行於泉州古街巷陌,幾步之遙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剎神殿,200多座融合了各種宗教的神龕,蘊含著泉州人海一般的壯闊情懷。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不行宗教旅,枉到刺桐城。
宗教如土沁般滲透著泉州城的角角落落,涵養著世世代代的泉州人。
來到泉州,別忘記吃一碗齋飯,聽一首心經,在凡塵之中,過幾日如仙的生活。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開元寺

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藏經閣處,歷代的文物珍藏在此,從盛唐到民國,彷彿歷史在低聲絮語。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每月農曆廿六,人們會相約到這裡繞圈,即圍著佛轉,這個儀式,叫做勤佛

待11時廟門打開那一刻,香客們爭先提著大袋小袋供品和鮮花擺放在香案上,點燭燒香祈福,一瞬間,燈火通明。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在開元寺的東西廣場上,有兩座高聳入雲的宋代石塔,那便是東西塔了。

泉州人常說: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東西塔歷經千年滄桑、地震侵襲,也仍舊屹立不倒,是泉州人的精神象徵。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層層巨石疊築,筆筆石刻雕琢,一磚一石都是古代人智慧的凝結,一筆一畫都美得深入人心。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天后宮

媽祖是泉州人重要的民間信仰,有著溫陵聖廟美譽的泉州天后宮,是媽祖娘娘一個重要的香火地。

走進天后宮,正殿是主神媽祖,側殿是輔助神廿四司,古老神聖的氣息撲面而來。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據說以前漁民在出海捕魚前,都會到天后宮祈求順遂,很多臺灣的信眾也會來泉州尋根謁祖、祭拜媽祖。

過橋求平安,乞龜討彩頭是天后宮的傳統民俗,在這裡,能深切地感受到信仰和儀式感是怎樣影響著泉州人的。
——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珍視。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戲臺上,八卦靜懸中心,圍繞著一圈雕像,這一派壯闊之氣,竟有些仙家的風範。

晨鐘喚醒了霧色裡的清晨,暮鼓滌盪在夜歸者的心間,一聲一聲,平凡卻又動容,讓那些漂泊的靈魂,找到了可以安身的歸處。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承天寺

承天寺沒有開元寺的名氣大,卻獨有一份清淨幽然。


喜歡這裡精緻的飛簷畫壁,刀刀雕刻,都充滿了藝術感。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聽聞著名的弘一法師李叔同,戶籍就落在了承天寺,也許是故人故往讓這裡的時光更為繾綣了吧。

總覺得凡塵之中,再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生活更讓人舒心了:

佛牆綠影處,見一葉一菩提,遇一笑一塵緣。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南少林

聞名中外的少林寺,在泉州也有一個。
曾經,金庸先生到這裡,題下了:少林武功,源遠流長,傳來南方,光大發揚十六字,從此,泉州的少林寺就被稱為南少林了。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南少林武術始於唐朝,盛於兩宋,歷經幾番興廢,至今枝繁葉茂。

紅塵滾滾,再見江湖人間,又是幾多俠氣,幾多感佩?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清淨寺

走過一座小橋,看見一個白色的小房子,那就是清淨寺。
和它的名字一樣,一進門,看見那片鬱鬱蔥蔥的綠,心瞬間就靜了下來。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這是一座我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古寺,精美別緻的建築蘊藉著濃郁的古香古色。


陽光下,古牆被覆上一層柔軟的光輝,更古樸也更純粹,一牆隔絕了喧囂紅塵。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關帝廟

關公忠義仁勇的形象在閩南地區很受追捧,關帝廟在泉州眾多廟宇中算是煙火最鼎盛的了。
明初至今600多年

歷史,融在了這高高翹起的簷角、精緻的嵌瓷,和充滿年代感的木門雕花裡,站在堂前,恍惚間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傳聞到這裡求籤很靈,一到佳節,整座寺廟便被煙霧裊繞,廟前人山人海,熱鬧卻不喧囂。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第二絕 走一條老街 品一罈古韻

尋常巷陌不平常,老街巷裡有文章。
如果說,泉州是一本被遺忘的舊書,那麼,老街就是這本書裡最精彩的一頁。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老街,每一條老街,都有各自的情懷。

可以說,泉州城事的老到,非古城的那些老街巷陌莫屬。

泉州的老街,不同於那些只有遊客會來,本地人不來的商業街,它不為浮華所動,不為流年所傷,一步一景,都有著原汁原味的市井氣息。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西街

走進西街,幾分寧靜,幾分淳樸。
看著人們忙著自家的小生意,偶爾停下來,走進一戶人家,話話家常,聽婉轉的閩南語。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抬眼望去,到處是古厝、騎樓洋樓、寺廟教堂道觀間,歷經風雨數千年的開元寺在這裡,著名的東西塔也在這裡。

從街頭漫步到街尾,逛吃逛吃間,彷彿一下子穿越到了唐宋年間。

偶遇一位正在敲打錫器的老工匠,那認真專注的神情,應該也是大多數泉州人的常態吧。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在東西街交匯處,有一座紅綠燈,這其實是泉州最古老的鐘樓,帶著西洋風情的典雅白色,讓鐘樓充滿了神聖感。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五店市

如果想感受地道的閩南風情,就來五店市吧。
這裡是泉州的傳統街區,緊挨塘岸街、背靠青梅山,有著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以及中西合璧的洋樓。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來這裡,只需隨意走走停停,一個不經意的抬頭,便能遇見光陰成就的豐富蘊藏。

優哉遊哉,光影斑駁,時光綿綿。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洛陽橋

也許你會疑惑,洛陽橋不應該是在河南洛陽嗎,怎麼會在泉州呢?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原來啊,唐朝初年,社會動盪不安,戰爭頻繁,導致了不少中原人南遷。
他們來到閩南後,看到泉州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洛陽。

於是,洛陽橋就這麼建成了。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被譽為海上第一橋的洛陽橋,曾代表著宋代造橋最高技術,它屹立千年,在風雨裡默默守護著泉州。

等到傍晚來臨,黃昏染著晚霞,映得一汪江水更加的清透漂亮。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中山路

沿著蜿蜒一方風景的中山路,可以遇見一整街的歷史風采,林蔭綠蓋下,雅緻非常。

南洋風的廊柱式騎樓在道路的兩邊一字排開,

一條中山路,一部泉州史。

這裡有大上海理髮店、有原為施琅後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有秀才讀書的泮宮、更有花橋慈濟宮等歷史風物,老而彌堅。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街的南段,行人似乎都在享受放慢了的時光,鋪展著一軸泉州市井風俗長卷。

穿行於沿街的騎樓長廊下,或偶爾到路中林蔭樹下漫步,注視騎樓立面雕花紋飾的精巧與雅緻,實在是再悠閒不過。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的老街還有很多很多,塗門街、華僑新村、安平橋……有人說,沒走過古城的那些老街巷陌,就等於沒來過泉州。

一條條深淺不一的小巷,延伸出一樁樁蕩氣迴腸的城中軼事,滿綴了榮光的韻腳。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第三絕 到一個古村 尋一程舊夢

泉州有很多古樸寧靜的村落,它們遺世獨立,彷彿古人對現代人的驚鴻一瞥。

由於泉州擁有綿長的海岸線,這些古村落,也大多有著清新明媚的海岸風情。

從碧海青天的白晝,到闌珊燈火的夜晚,一年四季,花開不敗,這裡彷彿永遠沒有衰落,沒有凋零。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石頭亦是它的靈魂。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頭街,兩旁民居都很樸素。
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築,沉澱著前世今生的歲月。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大岞村

福建有三大漁女:惠安女、潯埔女、湄洲女,泉州就佔了其中兩個。

惠安女代表著勤勞,坐著突突車進到村裡,恰逢辛勤勞作的村民,在一片旖旎的閩南風光中,忽而有一種身處東南亞的錯覺。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除了崇武鎮的大岞村,惠安縣還有一個小岞鎮
在這裡,漁船、沙灘、陽光、藍天,安逸美好,澄澈了整個世界。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樟腳村

樟腳村是一座五彩的石頭村莊。走近古民居,一堵堵牆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
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佈局。巷道連著巷道,岔道連著岔道,頗為神秘。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歷經歲月的洗禮,石牆已是一片斑駁,可它鮮亮的色澤,在陽光的照射下,又是那麼絢麗繽紛,儼然一幅油彩畫。

不少美術家到這裡,都不由自主喜歡上了這個如油畫般的村莊,所以樟腳村也被稱為油畫村、攝影村。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的古村太多了,閩南騎樓古街的茂霞村、坐擁東亞文化之都的土坑村、明清歷史畫卷的土坑村、中國詠春拳第一村的大羽村……

想起那句: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久在樊籠裡, 復得返自然。
這些村落,就像是枕在海邊的貝殼,只要悉心靠近,就能聽見歲月中海潮的聲音。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再一絕 吃一席閩味 念一腔鄉情

對一座城市來說,除了好風光,還有一樣東西能夠在人們的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美食。

到了泉州,吃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即便不是泉州人,泉州的飯菜,或許能給你家鄉般的溫暖。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的傳統美食有鹹飯、燒肉粽、泉港浮粿、面線糊、滷麵、滿煎糕、石花膏、海蠣煎、桂花蟹、通心河鰻等等。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閒逛老街,渴了喝四果湯,餓了吃手抓面。

在一個悠閒的午後,坐在搖搖椅上扇蒲扇,喝茶、聽戲。

比廈門清新,比臺灣浪漫,這個1700年的古城半城煙火半城仙

如果到廈門來,別忘了坐20分鐘的高鐵,到泉州看看。

看這裡煙火沉沉,看這裡故人故往,看這裡紅牆悠悠、白瓦淺淺。

在和煦的清風裡,在古樸的青石板上,鯉城的月色,溫柔了故往的歲月,也溫柔了現下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