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回到家成亂“室”英雄,襪子亂丟,書籍亂放。

每天早上出門,不是找不到鉛筆,就是找不到飯卡。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亂“室”英雄不利於思維發展

很多小學生不愛整理,丟三落四的習慣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

特別是男孩,豪放派的作風更是被髮揮地淋漓盡致。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愛收撿東西不是大問題,長大了自然就學會。

有的父母覺得,男孩子就應該大氣一些,不能像女生一樣太愛整潔。

其實,上面兩種錯誤的觀念都是導致很多孩子不良收納習慣的原因。

看似不重要的收納行為,其實對於孩子的成長大有幫助。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養成收納習慣,利於情緒管理和邏輯思維提高

收納不僅能使房間變得整潔有序,還能教會我們如何生活。

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一個習慣對於兒童的成長意義非凡,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及行動能力

一個空間內東西的擺放狀態可以直接影響視覺感受。

收納不僅可以使物品擺放有序、便於尋找,還會使空間整潔利落、看起來有變大的錯覺。

培養兒童從小收納自己的玩具,不僅能減輕家長的負擔,打造一個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兒童愛整潔和珍惜物品的好習慣,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行為規範。

此外,引導兒童自己主動收納也是對他們行動能力的培養。

2、培養兒童的穩定情緒和自我管理能力

環境對人的行為舉止、情緒想法的影響從來不可小覷。

空間的雜亂無章會給人心理、情緒等各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個擁擠無序的環境會使兒童注意力渙散、內心浮躁,久而久之不僅會導致兒童的情緒波動大、無法平和穩定,還會導 致兒童難以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學會收納促進形成穩定情緒

因此,引導兒童有序地收納好自己的空間, 無形之中可以培養兒童形成穩定的情緒和有條不紊的處事能力,這也體現了自我 管理的能力。

對於兒童提高做事效率、避免丟三落四、預防拖延症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3、培養兒童的責任心

玩具不僅是兒童自己的物品,也是他們從小的玩伴。

孩子在玩耍過後有責任也有義務將自己的玩具歸置好,因此收納可以培養兒童愛惜自己玩具的責任心。

此外,養成了收納的習慣也可以使兒童在公共區域,甚至任何地方都能習慣做到物歸原位、整理乾淨,給其他人也製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也是責任心的體現。

同時在收納玩具的這個行為過程中,兒童需要對自己的玩具、空間進行井然有序地管理,因此還可以培養兒童的管理能力。

4、鍛鍊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收納的過程中,兒童需要對雜亂無章的玩具根據相同的屬性進行分類-歸納-整理。

不同的屬性也會得出不同的分類結果,這種分類收納的過程就是對兒童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5、提高兒童的印象整飾和自信心

收納的結果也可以使兒童從老師、家長那裡獲得表揚,從而使自己在他人眼裡的形象得到優化,這就是所謂的印象整飾。

而在大家心裡形成的印象越好,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這也有利於兒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以及積極的情緒。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3-5歲是習慣養成關鍵期,收納行為受環境影響

所有事情的影響因素無外乎兩種,即內因和外因。

分別從這兩個角度對養成收納習慣的要素進行分析:內因指的是實施收納行為的人本身所產生的作用。

而外因則由兩個要素引起,一個是收納所需載體-“物”的影響,另一個是周邊大環境的影響。

因此,養成收納習慣主要有人、物、環境三大主要要素。

1、3-5歲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也就是說好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

而兒童的認知、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發展都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應當遵循每個 階段的發展特徵,根據發育和發展程度來對其進行不同習慣的引導培養。

也就是說,養成收納的習慣要把握住培養收納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一般來說,3-5歲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也可以說是養成習慣最容易、所需時間最短的時期。

一旦錯過了最佳時期,那麼養成一個好習慣所需要堅持的時間則更長。

因此,養成收納習慣與行動實施者的年齡階段以及本身的毅力都有聯繫。

2、收納玩具有助於孩子的習慣養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形成良好的收納習慣,物的作用一定不容小覷。

目前收納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形式各不相同。

毋庸置疑,不同收納形式的收納產品對於收納效果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分格收納盒與收納箱。

分格收納盒空間劃分清晰,在收納時具有邏輯性,前期需要進行思考來將所需收納的物品歸類放置,但找起來一目瞭然、快速準確。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兒童收納椅等玩具促進習慣養成

而用收納箱進行收納前期所用時間雖短,但這種雜亂無章的方式往往使得收納缺乏條理性,也就面臨 了收起來容易找起來難的問題。

並且從長遠角度來看,收納箱收納所需翻找的時間顯然比分格收納盒歸類收納所需的時間要長得多。

因此,收納形式、載體的選擇要根據所需收納品的屬性來進行選擇,合適的收納載體也會使收納變得簡單輕鬆,也有利於收納習慣的養成。

而兒童作為一個自控力弱、注意力易分散的特殊人群,培養他們自主收納更需要載體的引導和幫助。

因此讓學前兒童使用收納式玩具來引導兒童的習慣養成,使其對收 納感興趣。

另一方面要分析學前兒童玩具的種類,針對不同的玩具屬性劃分不同 區域的收納方式,幫助兒童更合理、更方便地完成收納。

3、整潔環境激發兒童收納行為

養成收納習慣還有一個較大的因素即環境,人在任何時期做任何事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

尤其是在易受刺激吸引的兒童時期,往往都容易被環境左右,孟母三遷的故事也真實闡述了環境對人的重要性。

環境包括整個空間的狀態和周圍其他人的動作所形成的環境氛圍兩個方面。

例如成長在一個處處雜亂無章的環境中,那麼兒童也很難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 可見環境狀態對於習慣的養成意義匪淺。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邊其他人的影響同樣重要。

因此要想培養兒童養成收納習慣,就要給他一個良好的榜樣形象作為參照或刺激,而不是替他完成。

例如幼兒園裡大多數小朋友都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在這個積極的氛圍影響下,其他小朋友也會默默地自己完成收納。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及時強化、行為示範和可行計劃,收納習慣養成三大秘籍

習慣養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運用科學的引導與合適的刺激往往能使效果事半功倍。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收納習慣的養成步驟

1、用行為示範促進收納行為的養成

要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對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對於兒童的不良行為不能一味的指責,而是應該通過細心的講解使其理解正確的行為概念。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兒童通常是通過觀察-模仿的過程而學到新的行為。

並且不同的示範形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圖像及實際操作的示範往往比語言描述作用更大。

我們所說的“身教勝於言教”與之也有相同的見解,二者都強調了榜樣的重要性。

因此也可以通過一目瞭然的示範法來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行為概念,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

如父母每次在和孩子做完互動遊戲後,都要邀請孩子一起整理玩具,並放到指定位置。

久而久,孩子心中對於收納就會形成一個形象的概念。

2、“三部曲”引導孩子自主收納

實踐是行為養成的必要因素,因此要想引導習慣的養成則需要製造實踐的機會。

首先要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因為兒童所處的每個階段認知發展能力都不一樣。

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合理對其地提出行為要求,幫助他們制定一個 科學的、可行度高的實施計劃。而不是取而代之地替他完成所有動作。

亂扔玩具不利於思維發展!養成收納習慣,3-5歲這樣做效果好

自主收納需要家長設置合理範圍和目標

由於兒童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因此通常是通過寓教於樂的方法來培養他們形成良好行為。

這也就需要不同載體的配合,針對不同的行為實踐需要來對其進行相應的輔助、引導,從而促進動作的順利進行。

例如引導兒童自主收納,就需要用好這三個步驟:

  • 對他們提出合理的收納範圍及要求;
  • 制定該年齡階段能夠自己完成的可行性計劃;
  • 具有引導性功能的載體協助。

如對於3歲的孩子,由於精細動作和大運動已在逐漸發育,所以可要求孩子每次讀完卡片書,要將其整齊擺放到盒子中。

這時父母可以利用具有收納功能的玩具,讓孩子又強迫性收納,變成自主性收納。

3、及時強化促進收納習慣養成

斯金納的行為強化理論指出強化是行為建立的前提,如果對某個動作進行強化,那麼這個動作的出現概率將會提高,並且強化強度與強化次數在一定範圍內成正相關關係。

因此對某一行為進行強化久而久之就能轉變為習慣。

強化具有時效性,如果在當下沒有及時對動作實施強化,那麼強化效果也會越來越弱,也就是說要及時地對正確的行為進行鞏固。

強化又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積極強化指的是刺激人產生愉悅的心理。

例如對別人好的行為進行表揚、肯定,對於做的不好的地方給予鼓勵。

而消極強化是通過評價刺激、激勵其行為朝正向發展。

總之,應當抓住關鍵時機對其行為採取合適的強化手段,有助於促進習慣的養成。

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強化物來進行作用加強,這一點對於兒童來說效果十分明顯。

兒童在不同時間階段會有不同的喜好,對外界刺激的感知度也各不相同。

因此強化物可以是兒童喜歡的玩具、零食等實際的物品,也可以是聲音、閃 光等無形的感官刺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