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晉商 攝影:李偉光

華夏五千年文明,地上看山西,這首先要看的就是晉商文化。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即便曾經創造過輝煌商業成就的明清晉商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山西晉中卻留下了一片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晉商文化的旅遊區,因為那裡是晉商的起源地,更重要的是,當地集中著五座深邃富麗的晉商大院。這幾處晉商大院不僅將民居建築文化發揮到極致,體現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華,同時,它也是晉商五百年興衰史的見證,大院裡一磚一瓦、每個細節局部都有晉商文化交織其中。

這五座晉商大院分別是:祁縣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祁縣縣城的渠家大院、位於太谷縣北洸村的曹家大院、靈石靜升鎮的王家大院、榆次東陽鎮車輞村的常家莊園。

 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喬家大院 攝影:幷州風

這座建於清代的大宅,是山西富商老喬家的府邸,位於太原市西南的祁縣,距離平遙古城不遠。整個大院規模在山西的大院中並不算大,但名氣卻是數一數二的,這主要歸功於熱播影視劇《喬家大院》。喬氏家族的第一代創業人喬貴發由小本生意起家,從闖蕩口外的小夥計成長為壟斷包頭商業的大財東,包頭城至今仍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俗語。喬氏家族的產業在第二代創業人喬致庸手中繼續發揚光大,達到鼎盛,商行、銀號開到了京津、東北、長江流域。徐珂《清稗類鈔》中估計喬家共有資產四五百萬兩,事實上喬家的各類動產、不動產加起來應該有數千萬兩之巨,大約相當於現代的近百億資產,這在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條件下,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天文數字。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喬家大院 攝影:幷州風

喬家大院早在1985年就闢建為民俗博物館,是最早修復開放的一座晉商大院,更因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蜚聲海內外,幾乎成為晉商大院的代名詞,甚至連許多從未到過山西的外地人也知道:“皇家看故宮,民宅看喬家。”專家們稱:喬家大院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渠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渠家大院 攝影:新浪微博博主@QiaoLiang

祁縣是山西為數不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明清之際更是經濟繁榮,富商雲集。祁縣古城以其嚴謹、周密的佈局設計而聞名,以十字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垂直交叉,28條街巷與之縱橫貫通,無數富麗恢宏的民居散佈期間,僅列入開發規劃的就有四大院、八中院、十六小院。渠家大院,就座落在祁縣東大街33號。渠家祖先以行走於長治、祁縣之間的“貨郎挑”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間發展成為晉中八大富戶之一。渠家開設的長源川、長裕川兩大茶莊,從兩湖採辦紅茶,販銷於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國,他們還開設有“三晉源”、“百川通”票號。徐珂《清稗類鈔》中估計渠家共有資產三四百萬兩,事實上遠遠不止此數,傳說,僅“旺財主”渠源湞的一個銀窯內就藏有白銀三百萬兩。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渠家大院 攝影:@QiaoLiang

渠家從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輩進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旺財主、金財主。他們在祁縣古城東半城建有十幾個大院,千餘間房屋,佔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目前開放的渠家大院只是渠氏家族院落的一部分,為田喜財主渠源潮的住宅,佔地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渠家大院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8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大院內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戲臺與戲園。渠家大院目前被開闢為晉商文化博物館,以七大系列28個展室向遊客系統全面的介紹了晉商的發展與衰落歷史。

曹家三多堂——長治顯赫家族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曹家三多堂

“平遙早、祁縣好、三多堂裡全是寶。稀世國寶在故宮,民間珍品三多堂。不到太谷三多堂,枉來山西看晉商”。在山西民間,一直傳唱著這樣的民謠。山西太谷縣在明清時代曾經出現過名噪一時的富商巨賈,他們由經商而致富後,紛紛攜帶鉅額錢財榮歸故里,在家鄉太谷大興土木,置地建宅。於是太谷城鄉陸續出現了一座座深宅高樓大院。西方人曾將太谷稱為“中國的華爾街”,而三多堂的主人曹氏家族堪稱這條華爾街上最有成就的商人。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晉商輝煌 曹家三多堂

三多堂為曹家大院眾多堂之一,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北洸村,為太谷曹家創始人曹三喜開創曹家輝煌基業,成為晉商一支勁旅時所建。按照中國古訓,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壽。它是明清晉商鉅富曹氏家族的一幢宅院,佔地10638平方米,有房屋277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院落呈“壽”字形,整個院落院中有院,錯落有致,具有高聳、厚重、古樸的特色。這個佈局完整的建築體系,不僅融合了南北方建築的特點,而且還吸收了歐洲建築文化的理念。院內,磚、木、石“三雕”技藝高超,繪畫藝術精美。

王家大院——三晉第一宅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王家大院 攝影:@攝影師麼麼銳

聞名於世的紫禁城,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但山西有座大院,面積25萬平方米,比紫禁城還大,它叫王家大院。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先生曾讚歎“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可見王氏家族之鼎盛。如果有人提到民間的故宮,或山西的紫禁城,其實指的就是王家大院。靈石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村後,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後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築屋舍於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後,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築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王家大院 攝影:@七月娃娃

王氏家族從十三世進入清朝。鼎盛於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其時,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設有義倉,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等,善舉不斷。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二品至五品官員就多達101人,有二人分別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還有二人曾受到過朝廷的內廷召見。王氏家族從十八世以後(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的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的優良品德,有的荒於學而以錢捐官,有的疏於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別大戶於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盧溝橋事變後,舉家南遷,流落他鄉,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氏家族,數百年成就的輝煌,很快變成了過眼煙雲,僅成為一方土地上人們談論的歷史話題。

常家莊園——中國第一儒商舊居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常家莊園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有條由福建至歐洲腹地的萬里茶路。它的開拓者就是堪稱晉商中流砥柱的名門望族——榆次常氏。在商儒互長,商業活動日益興起的明末清初,注重“學而優則賈”的常家發揮優勢,大展拳腳。經過九世的努力,常家在常萬圮、常萬達兄弟當家時,事業如日中天,其位於車輞村的宅第建築也隨之進入了鼎盛時期。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常家莊園

萬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條街,俗稱西街;萬達在村北購置土地,建起一條新街,俗稱后街。經之後近二百年的完善,這兩條街,深宅大院百餘處房屋四千餘間,樓房五十餘幢,佔地六十萬平方米。建築是最客觀、最普遍、最直接的歷史存在,常家莊園不僅忠實地記錄了常家的風雨歷程,也傳遞著主人“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悅心、可詠歎”的精神追求。雖然現在常家莊園的面積不到當年的四分之一,但當我們在歲月的河床裡尋覓時,坐落在榆次區東陽鎮車輞村的常家莊園,仍可讓我們感受到常家昔日的雄風和不同凡響的儒雅。


山西五座大院見證五百年晉商興衰史

常家莊園

常家最大的特點不在於大,而在高雅的文化品位,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南北風格之大成,融院落園林於一體的特色。因而,無論規模,還是建築藝術,常家莊園都堪稱是中華民居之典範。漫步園林深處,各座小院裡精緻雅觀的挑簷牌樓,精雕細琢的影壁花牆,目不暇接的楹聯匾額、書法碑帖,工藝精良的石雕、磚雕、木雕和各種彩繪圖案,以及建築物上的吻、獸、雕花護脊等,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步入常家莊園就像翻開一本無聲的史書,向人們訴說著常家往昔的榮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