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德國到底哪裡好?我和我的小夥伴徹底吵翻了…..

在知乎上,經常有人提問各種德國相關的問題,其中“德國到底哪裡好?”算是一個參與度極高的問題。有很多同學覺得德國生活壓力小、醫療保險福利好、工資水平高、教育免費等等,也有人喜歡德國這種相對單純的社交方式和工作模式,更有同學只是因為一句德語、一次邂逅、一個興趣而愛上德國!

我們在這裡摘取了幾位知乎大咖的回答(大家也可以搜索作者關注他們)。想必在德國生活、工作、留學的你,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下面就跟立思辰留學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可能有點譁眾取寵,聽我慢慢道來,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1、醫療

德國強制全民醫保。這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情,我覺得值得提一下的是他們的強制保障體系。

雖然也分公立和私立, 但是由於只有高收入人群才有資格不入公保只入私保,所以公保永遠是多數人使用的保險。只有保障收入,公保的保險覆蓋範圍才可以滿足,也有能力承擔大部分人的需求。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國家強制執行才能達到的。

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尤其是年輕力壯的時候),私保保險範圍大且靈活,年輕人保險費甚至更低,但是到了真正需要醫療保險的老年,保險費飆升,這個時候後悔想入公保,對不起不可以,除非你補交沒有入公保的所有年份的保險金額!想享受公保,就一定要連續繳納!因為公保後面的邏輯是年輕力壯的有能力的人幫助年老多病的,而私保後面的邏輯是按照需求自保。

公保後面的想法其實非常社會主義。沒有國家方面的宏觀調控和強制執行很難實現。曾經有一段時間,公保壓力太大,呈現無法負擔的趨勢,馬上出臺法律:看病要繳納10歐元掛號費,馬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過了幾年收支平衡,最後甚至收入多於支出,公保需要按照法律規定退還多收的保險費。我所在的公立保險公司當年每個人退款120歐。10歐的掛號費也馬上就取消了。

德國到底哪裡好?我和我的小夥伴徹底吵翻了…..

2、教育

強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免費。以前幼兒園還要按照收入繳納費用,現在也取消了。德育母語的三歲,非德語母語家庭兩歲開始完全免費。但是從出生開始就有權利得到幼兒園的位置, 得不到可以告相關政府部門,會分配給一個不一定是按區劃分的位置。 如果放棄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權利,每月有180 歐補助,直到孩子去幼兒園為止 (或者排到了理想幼兒園的位置)

小學中學和大學,為了實現人人(甚至包括難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免費),德國基本放棄精英教育,尤其是小學中學。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師資和經費的兩極化分流。小學不同年級一起上課比較常見,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學習,互相幫助。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特差的,也沒有特好的。 近來大學開始實施改革,引入了精英大學的概念,可能是想慢慢改變這種狀況吧。

3、住房

大多數人住得起。德國大多數人租房子住,柏林甚至比例高到80%(數據來源不詳)。 政府想盡辦法維持房租穩定,限制房價增長,並且最大的保護租房人的利益:

投資房產,若在十年內出售要支付高達50% 投機稅。 投資房貸款的要求也非常苛刻。

房租方面,租金不能超過政府硬性壓低的指導價格的5%,房東方面不能隨便結束合同,除非有可證明的特殊理由非要住這個房子。租客由於考試,孩子在幼兒園,懷孕,年齡偏大,工作等等原因都會受到保護。這導致德國的房價漲幅保持在可控制範圍。

這幾年經濟危機貸款利息歷史低點,加上海外避險熱錢湧如,導致大城市房價翻番,但是整個歐洲橫向比較德國房間還是算低的。

總的來說政府通過強力介入,宏觀調控,讓大部分人的利益能得到保障,普通人生活比較穩定。

補充一點吧,大多數受過正規教育的德國中老年人整體素質秒殺國內(不包括官僚機構及部分工作崗位較穩定的國企私企員工......)。年輕一代不明顯。

在外面,他們安靜、守秩序、面目和善、談吐跟衣著得體,大多數很禮貌,把你當做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小孩子來對待,德語規範容易聽懂。。。個別哪怕有點racist,心理不待見你,也多半選擇先憋著裝個理中客。見識方面,不少人吃過苦也享過福,跟他們聊天真的能學到很多。

德國到底哪裡好?我和我的小夥伴徹底吵翻了…..

學校裡呢,教授自己活得舒坦,錢夠,有課餘時間,個人意志得到充分伸張。。於是作為學生不需要聽他們吹牛逼。對學生個人以鼓勵或擱置評論為主,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真是blablablabla”這種強調,沒見過。有事說事,事情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說完下課拎包就走。這樣雖然感覺有點冷漠,但時間長了就發現效率其實挺高的,有時間想自己的事;偶爾碰到一兩個極品,也是課結了關係就斷。清爽。

在德國跟這樣的中老年人打交道,感覺真就四個字,如沐春風。

P.S. 個人希望老人們的家人有空還是多回去看看。

獨居的、臥病的老人在德國很多,閒時只能養狗、種花、喝茶、管管小閒事兒,久了不免招人煩。

我已經N次在路上遇到主動來搭訕嘮嗑的老人,我知道德國年輕人會覺得莫名其妙,我在國內也嫌棄。可出來以後看到他們,心疼的同時,也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有時候人老了,變得沒勁,他自己不是不知道的,他也不願意,但他沒別的辦法來應對孤獨。

德國到底哪裡好?我和我的小夥伴徹底吵翻了…..

德國東部相比西部,人民樸實,物價房價較低,土人相對少。

在西德特別是魯爾區坐火車碰到的就是冷冷淡淡的表情自己拿本書在那裡看,剛來的時候都覺得那叫有禮貌有素質有教養,時間長了才知道,那種表情的真正解讀是不要招惹我!!!西德土人很多,因為二戰之後德國男人數量大幅減少,土耳其人幫他們重建了家園,至此,德國政府為了表達感謝,留了他們,給了身份,給了房子,並且表示,歡迎任何想來到德國的土耳其人。結果就是土耳其人親戚帶親戚,舉家老小,全數來這裡。

我目前生活的地方是個15000人的小城市,我有個土耳其裔在德國長大的同事,他說他在德國的親戚不少於150個,我這個同事屬於比較上進的土人,一邊上班還在一邊讀大學,應該屬於在德國土人中的精英了。大部分的土人漸漸在成為政府的負擔,不工作,靠救濟生活,每個月什麼都不做能從政府免費拿房租和一定的補助,生孩子也有補助,德國人不喜歡孩子,出生率還在逐年降低。但是滿大街都可以看到懷孕的土人,我住的這裡附近能看到不少的土人孩子。

德國人骨子裡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因此不管他們承不承認,都有歧視外國人的成分。我認識的有孩子或者有孫子的德國中產階級以上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或者孫子送到私立小學,原因就是那裡沒有土人。 跑去東德玩,城市建設因為比較晚所以規劃很好,很大氣。坐在火車上,老頭老太太就圍成一圈聊天的間隙不忘帶上你,說著說著就唱起來了,不在乎你們認不認識,有點像中國人,熱情。可能我性格里比較喜歡這樣的文化,所以有點偏好東德。

德國北部相比南部,實在,不官僚,自由。

我讀書的地方是在德語普通話最標準的區域,也是在一個小山城,上面除了3000人大學生就剩了幾千的老人,年輕人都到其他地方了,因為那裡就是個大學城,沒有工作。當年輕人和老人呆在一起的時候,你就覺得這個世界怎麼那麼和諧。老年人都普遍有耐心,而且那個年代的德國人都非常有教養,喜歡幫助人。

我08年剛去的時候手燙傷了,直接衝去藥店,但是藥店告訴我我這樣最好直接去醫院看急診,那時候還不知道醫院在哪裡,而且掛號需要現金,身上沒帶現金,藥店裡拿藥的一個老太太看見了,給了我錢帶我去了醫院,我說我會還你,給我個電話和地址吧。她說,我相信你,我在xx號幾點鐘還會去藥店,到時候見面你還我吧。可能學生都比較單純,覺得接觸的那麼幾個人就是整個世界。

後來實習去了西南部的stuttgart,戴姆勒總部,接觸到的也都是有素質有修養的中產以上。同事都很照顧我,當時的betreuer還邀請我去他家,老婆給我做法式大餐,教我品奶酪。覺得,南德的人好像更熱情一些。 後來正式工作之前,去漢堡拜訪一個伯伯,他說不要去南德,太官僚,他就是10年前從南德搬到漢堡的,說還是北方人比較實在,有什麼就是什麼,工作裡相互尊重,從不會平白無故搶功勞。偏偏不巧,我就找到東南部巴伐利亞一個小城的工作,等級森嚴,制度完善。三級以上的領導必須每天西裝領帶。其實制服本身就是一個等級和身份的體現,打著領帶一臉我就是領導的樣子。

我現在的職位說是經理,其實比打雜還打雜,公司很多沒上過大學考關係混的人,最上面是ceocfo,然後是部長,然後是我頂頭上司,最後才是我,說我們部門有幾個秘書給我們用,但其實大部分秘書都是從小在這裡從學徒做起,幹了17、8年的,我哪能用得動。還好cfo非常喜歡我,出差都護著我,偶爾叫我和我男票去他家裡吃飯,純聊聊天,讓我偶爾覺得,這才是我認識的那個德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喜好,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可複製的,總體來說這個體制還是很適合嚮往自由的年輕人的,年輕的時候來這裡看看走走重塑一下世界觀沒什麼不好。但是終歸都是要回去的,回去建設祖國。

德國到底哪裡好?我和我的小夥伴徹底吵翻了…..

1.治安好

2.警察給力(比起粗暴的美帝和慵懶的其他發達國家)

3.醫保很棒(幾乎全保,少部分不保的要不了幾個錢)

4.物價低,除了DB德國鐵路和少部分城市的房租。

5.老人很多,我所遇見的,幾乎都很有禮貌還很喜歡跟我們打招呼攀談,或者給我們一些小幫主(比如主動帶路,比如我等車她從家裡端水出來給我喝)

6.酒吧安全,消費低,隨便一杯啤酒還能看一晚上足球賽。

7.風氣正,少浮躁。

8.去zf部分辦過幾次事,效率很高。(比起其他國家,比起國內)如果預約,效率就更高了。

以上的觀點你同意嗎?

趕快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