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大山深處來了支“特別戰鬥隊”

黨建“紅色引擎”持續釋放著新動能,江蘇省張家港市經開區(楊舍鎮)善港村,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機制我市深度貧困村高峰村,發生了“山鄉鉅變”!在石旮旯創造的“奇蹟”被人們紛紛點贊——

一斤草莓可以賣到70元,一斤黃瓜10元,一棵葡萄樹可以產500斤左右葡萄……這不是“傳奇”,而是在大山深處的高峰村有機農業產業園精品水果區的“傑作”。

地處武陵山山脈與婁山山脈交匯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是全省2760個深度貧困村和全縣5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與之對應的是“石旮旯”、“十八彎”山路、缺水等“特色標籤”。全村3個組、147戶563人,只有耕地820畝,其中,稻田200畝,土地620畝。曾經,該村的青壯年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紛紛外出打工,星散在全國各地。

高峰村的發展在2018年3月出現“拐點”,從此改變了高峰村人的命運。其時,江蘇省張家港市經開區(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主動請纓,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機制,與相距1500公里的高峰村結成幫扶對子。爾後,葛劍鋒率隊千里奔襲來到烏江岸邊崇山峻嶺中的高峰村“認窮親”,並派出15人組成的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隊進駐高峰,圍繞黨的建設、文化建設、鄉村治理、產業致富等方面,有的放矢開展幫扶工作。

一年時間彈指揮間,善港村黨委堅持兌現承諾:每隔兩個月就要輪流選派15名骨幹隊員到高峰村蹲點幫扶,聚人心、傳經驗、帶項目、抓產業……“群眾缺什麼,我們就扶持什麼!我們深信大家齊心協力,就能甩掉窮帽子。”中共黨員、善港村駐高峰村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朱洪偉直言,兩村深度合作不僅走出了一條“強村幫弱村”的產業發展新路子,還探索“善登高峰”先行先試的“善港模式”,旨在將高峰村打造成深度貧困村脫貧出列的“善港樣板”。

“10年前,善港村也和如今的高峰村同樣面臨窘境,在聲名遠播的張家港也是一個後進村。”據朱洪偉介紹,2009年,善港村在外打拼的致富能人葛劍鋒臨危受命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他挨家挨戶說服鄉親們通過流轉土地集體發展有機農業,通過系列“組合拳”引領善港創出了一片新天地。前幾年,善港與毗鄰的五新、楊港、嚴家埭4村合一新的善港村,葛劍鋒繼任“領頭雁”擔任新成立村的黨委書記,繼續帶領鄉親們開啟新時代的新徵程。如今,全村已經有企業147家,每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達3500萬元,從“後進村”華麗轉身為富裕的“紅旗村”。

攜手奮進、合力攻堅,善港村駐高峰村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隊、銅仁市派出的高峰村第一書記、縣鎮派出的高峰支部書記,與村兩委一班人齊心協力,努力推進黨的建設和精準扶貧“無縫對接”、建立“網上e支部”、週末紅色電影放映會、“五星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兒媳”評比、“高峰少年行”、環境衛生整治、產業發展等等,猶如春風化雨滋養這個“石旮旯”,過去無奈的鄉親們擺脫貧困的願望更加強烈,大夥又紛紛返回村裡尋求發展,在家鄉的土地上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善港村駐高峰村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隊邀請"全國十大三農人物""時代楷模"趙亞夫團隊和南京農業大學專家對高峰村的氣候、土壤、環境進行了實地踏勘,幫助高峰村釐清發展思路,制定"一水兩園三業"的總體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了經果林、美國金瓜、設施農業區、露地種植區和稻鴨共作區五大板塊。目前,在七里槽建成佔地120畝有機農業產業園扶貧示範試驗地,現有高標準大棚57個、2萬平方米,其中,高標準物聯網溫室6500平方米,擁有自動噴淋、滴管等一系列配套設施,並引進了限根葡萄栽培技術、發酵床黃瓜、西紅柿栽培技術等先進技術,及日本網紋蜜瓜、翠玉水果小番茄、高山紅顏草莓等一批名優品種。這個撂荒的"夾皮溝"不再雜草叢生,而是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成為鄉村振興一個支撐點與興奮點。

高峰村副支書羅文武說:"以前,我種的草莓最高也就賣20一斤!最近,基地示範種植的高山紅顏、白雪公主草莓已成功上市,市場價格70元一斤。產品投放市場反響極好,示範引領作用明顯。"

眼下,善港村駐高峰村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隊已幫助高峰村收購生態茶園300餘畝,正在新建茶葉加工廠、茶葉檢測中心和茶葉展示中心,計劃建設生態茶葉公園。同期,黑毛豬、跑山豬、白山羊等生態養殖項目也正在推進,豬和羊排洩物發酵後作為生態茶園優質有機肥,今後可成為小循環生產鏈,使資源獲得最大價值利用,而且不汙染環境。

這段時間,善港村駐高峰村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隊正在與沿河一家本地企業洽談收購事宜,擬利用高峰村的優質山泉水打造高端礦泉水,推向大中城市,為當地開闢一條源源不斷的創收新渠道。

黨建"紅色引擎"持續釋放著新動能,三千里情緣一線牽,這樣的"牽手"特別給力:善港村正在努力於"蘇黔情·善峰緣"品牌,積極把高峰村所產的生態茶葉等農特產品推向張家港、蘇州、江蘇和長三角城市群,為高峰村開啟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葛劍鋒表示,善港村駐高峰村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隊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開發的農特產品品牌、新建的農業園區、建好的企業等,待經營正常後均要移交給高峰村作為集體資產經營,按照"721"模式進行分紅,即村集體盈利後將利潤70%分給貧困戶,20%作為村集體資產歸村委會所有,10%用來作為村級企業運轉資金。

"接下來,我們爭取做到讓高峰村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努力把高峰村打造成為產旅一體的農業產業觀光園。"朱洪偉說,下一步,駐村工作隊將繼續緊扣黨的建設、文化建設、鄉村治理、產業致富等,全方位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整合各方優勢和資源,奮力把高峰村建設成"東西部協作樣板區""沿河鄉村振興先導區"和"國家精準扶貧標準化建設試驗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