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文化皖軍”築造文藝創作新高峰

11月18日,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出爐,30多年跟蹤拍攝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小崗村的原滁州日報記者汪強獲獎,這也是安徽攝影界時隔10年再次獲得中國攝影最高殊榮。

10月17日,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比揭曉,由安徽省舞蹈家協會選送的現代舞《命運》摘得這項被譽為“中國舞蹈奧斯卡”的桂冠,實現安徽省現代舞在頂級獎項中零的突破。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稱“這是一部非常有個性、與眾不同的作品”。

10月15日,由安徽省文聯和省曲協推薦的小品《等愛回家》榮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這是安徽藝術家連續兩屆在該項評比中勝出。

8月,詩人陳先發憑藉詩集《九章》斬獲了中國文學最高獎項之一的魯迅文學獎,終結安徽連續二十二年的魯獎零紀錄。

在此之前,創辦於1979年的文學雙月刊《清明》雜誌社榮獲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凱歌高奏,殊榮連連,“文化皖軍”在多條戰線上狂飆突進,呈現出向“高峰”不斷邁進的強勁態勢。

文藝生態也需要優化

“文化皖軍”築造文藝創作新高峰


11月17日晚間,民族舞劇《大禹》在上海文化廣場主劇場上演。演出結束後,全場1500名觀眾久久不肯離去,演員謝幕長達16分鐘。“太精彩了。”來自德國的澤曼先生說,他是第一次聽說大禹,但主人公的故事感人至深,“我一定要去安徽蚌埠看看。”

2016年2月,在安徽“兩會”上,作家潘小平、許春樵等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一份提案,呼籲加快打造創新型“三個強省”,呼喚文學原創大繁榮大發展。“我們痛心於安徽近年來原創文學的沉寂,這和安徽文化大省的稱號很不相稱”,潘小平告訴記者,“我們希望能夠自上而下加大對文學原創的扶持,共同匯聚建設文化強省的強大力量。”

這份提案被列入重點提案,由省政協主席親自督辦。接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會同省直有關單位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具體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加大經費投入、組織重點創作、舉行作品研討、抓好人才培養。從2016年至今,安徽省在重大創作、作家簽約、作品出版、期刊建設、研討培訓等方面投入扶持資金共計2669萬元。省委宣傳部還出臺辦法,對獲國家級文藝獎項的給予配套獎勵。加強選題規劃和項目攻關,連續實施三屆“安徽省中短篇小說精品扶持工程”。先後舉辦5期“當代安徽文學原創作品研討會”,邀請近百位全國知名作家評論家,對10位作家的作品進行研討。先後遴選五屆共69名簽約作家,並通過建立導師培養機制、重點作家培訓以及知名作家評論家和期刊主編改稿等方式,不斷加大培養力度。

近年來,安徽省採取集中培訓、座談交流、主題研討、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分級分類開展常態化學習培訓。兩年來,舉辦各級各類文藝培訓班32期,培訓1700多人次。常態化開展“文藝家下基層採風”活動,先後有1萬多名作家藝術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安徽省作協主席許輝說,通過學習教育的深化、內化、轉化,“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滿意”成為文藝戰線的普遍自覺,“作品是立身之本”“不能辜負這個偉大時代”成為文藝戰線的價值追求。

安徽省委對文藝發展給予關心和期待,“文藝領域的重要事項‘有求必應’,重大文藝活動請省領導參加‘有請必到’,文藝方面要件報省委‘有報必批’。”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虞愛華介紹,“我們把文化強省資金向精品創作生產傾斜,近兩年,省級財政共安排文藝創作生產扶持獎勵資金約1.4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3.61億元。”

全國文藝評獎改革後,安徽省立即出臺配套獎勵辦法,對獲全國性文藝獎項的,給予最低10萬元、最高200萬元獎勵,國家獎勵在10萬元以上的,原則上按1∶2給予配套獎勵。同時,給予政治榮譽,去年以來,全省共有53名一線文藝工作者當選省級及以上“兩代表一委員”。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藝生態環境的優化,極大促進了安徽文藝界人士的創作熱情,一批批精品正在“綻放”。

全鏈條打造精品力作

“文化皖軍”築造文藝創作新高峰

安徽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文學繁榮的景象,“文化皖軍”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從春秋戰國時期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誕生,到魏晉時期“慷慨多氣”的建安文學,再到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打造文藝精品,不是自發就能實現的,不能光靠‘海撈’,而要有的放矢地扶優扶精。”虞愛華告訴記者,近兩年,安徽共實施重點文藝項目116個。堅持“有意思、有意義”相統一,瞄準全國“五個一工程”和各文化藝術門類一流水準,聚力推進創作生產,催生一批體現時代精神、彰顯徽風皖韻的大戲佳劇好書名作。黃梅戲《鄧稼先》、舞劇《大禹》、電影《進京城》、淮河琴書《軋狗風波》《說說咱村新變化》等,以及正在製作打磨的電視劇《國家情懷》《覺醒年代》、紀錄片《小崗紀事》、歌曲《感謝那一年》《幸福花鼓》等,都帶有鮮明的安徽文化烙印,較好反映了新時代的奮鬥精神和奮進姿態。

不久前,一個名為“有戲安徽”的直播平臺吸引了無數戲迷。這是安徽省推進藝術與技術融合,在全國首創的直播品牌,實現了戲曲演出劇場、電視、網絡、手機、廣播“五位一體”傳播。目前已直播45場,線上瀏覽1100萬人次,是線下劇場觀眾的260倍。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如今的六尺巷,不但成為安徽省桐城市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2017年5月22日,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22屆曹禺劇本獎揭曉,“黃梅戲之鄉”安慶市憑藉新創的大型黃梅戲《大清名相》榮獲曹禺劇本獎。

談到這部以“六尺巷”故事為原型的新劇,安慶市黃梅劇院青年編劇餘青峰、屈曌潔百感交集:“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即使創作沒有胎死腹中,誕生也可能大大推遲。”這部戲從立項開始,就入選全省“四個十”重點演藝品牌和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從而“順風順水”地完成創作,在之後的赴京演出時,更是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局面。

安徽首次在京舉辦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安徽書畫40年精品晉京展,時隔33年徽派版畫再次赴京展出,在故宮博物院舉辦徽劇展演活動。徽劇《徽班》等作品登臺國家大劇院,《大清名相》在中央黨校演出,獲得廣泛好評。皖版圖書、徽派影視和戲曲等組團走出去,駐朝大使館就“歡樂春節”演出專門向省委、省政府致電感謝。

“文化皖軍”築造文藝創作新高峰

“文藝繁榮看作品,而作品的關鍵是人才。”著名黃梅戲藝術家黃新德說。近年來,安徽實施“安徽文化名家”工程,推進重大文化項目首席專家制,擴充“文藝皖軍”第一方陣陣容。目前,全省文藝類共有6人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選拔80名有實力有潛力的青年文藝人才重點培養,近三年共提供項目資金538萬元。舉辦青年文藝人才展演展播展示專場,讓年輕人才擔重任、唱主角,激勵了一批年輕人才脫穎而出。採取以師帶徒、院校培養等方式培育苗子,院團與戲曲院校合作共建“再芬黃梅實驗班”、黃梅戲“定向班”,培養戲曲及相關專業人才1000多人。實施民營藝術院團“十佳名劇”“十大名角”“十大演藝平臺”“十大名團”工程,將草根藝人、民間高手和網絡文藝新群體納入培養管理體制,推動體制內外人才同場競技、相互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