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197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組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將黃河農場一分場至五分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同時劃出七分場與渤海農場(羅家屋子)組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利津縣位於山東省北部,是山東省東營市的一個行政縣。縣境呈西南—東北向,總面積1665.6平方公里。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有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利津黃河大橋風景區、黃河入海口飛雁灘等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 周秦時代縣境西南部是古陸地,屬齊國。
  • 漢代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
  • 東漢以後,由於黃河在利津域地入海,隨著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利津域地不斷向渤海灣延伸擴大,隋代建永利鎮(在利津城河東岸),屬浦臺縣。
  • 唐宋屬渤海縣永利鎮。
  • 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
  • 元明時代屬山東濟南府濱州。
  • 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惠民縣城)。
  • 清末,組織義和拳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後被山東巡撫袁世凱血腥鎮壓。
  • 民國時期,先後有“吃大戶”、“反驗地契”、告貪(縣)官鬥爭和響應“五四”反帝愛國遊行示威、宣傳演講、罷課罷市、組織“紅槍會”抵抗官匪等。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權,1944年8月18日,解放利津縣。新中國建立後屬惠民專署。
  • 1958年11月,沾化、利津並縣稱沾化縣,屬淄博專署。
  • 1961年10月恢復利津縣建制,仍屬惠民專署。
  • 1983年10月15日成立東營市劃為市轄縣,同時原羅家公社的4個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劃歸新建的河口區。
  • 一師二團由黃河農場六分場(羅家屋子)和七分場組成,原七分場一隊改編為二團二營,二隊改編成二團三營。

渤海農場(羅家屋子)

  • 一師二團團部設在七分場場部,下轄3個營、17個連及1個團直屬機修連。
  • 渤海農場位於東營市利津縣境內,南抵黃河尾閭北岸,西接利津縣羅鎮鄉(今汀羅鎮),東連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北至河口區六合鄉。農場總場轄4個分場和工貿、農業、資源開發、畜禽養殖4個公司。總場與4個分場和勞動服務公司地域並不相連。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一分場位於總場西0.7公里,二分場位於東南9公里,三分場、四分場和勞動服務公司均位於總場南面,距離分別為7公里、4公里和9公里。
  • 1995年,全場土地總面積31.56平方公里,總人口2028人,其中,農場職工714人。當年實現社會總產值3105萬元。
  • 渤海農場源於原渤海區公安局勞動教育所。該所成立於1948年,位於惠民城。
  • 1950年,渤海區撤銷,該所與4個專區勞教所合併,稱山東省公安廳第一勞教所。
  • 1951年,改稱山東省第一勞動改造總隊。
  • 1949年底,總隊幹部羅墨田率一部分人員到今場場址一帶墾荒建農場(按當地冠名習慣,羅墨田是第一個在該地居住的人,因此即以羅姓冠名稱該地為“羅家屋子”)。
  • 1953年5月,對外稱山東省地方國營渤海農場。
  • 1954年,總隊由惠民遷至今渤海農場場址。
  • 1956年和1962年,先後更隊名為山東省第一勞動改造管教隊和山東省渤海勞動教養隊,對外場名不變。
  • 1966年,併入黃河農場。
  • 1970年,實行軍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
  • 1975年,劃歸惠民地區,稱山東省惠民地區利津國營渤海農場。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1983年10月,改稱山東省渤海勞動改造管教支隊,對外稱山東省國營渤海農場。
  • 1987年4月,省勞改支隊撤銷,移交東營市管理,稱東營市渤海農場。
  • 1994年12月,經市政府批准改制,稱東營市渤海農墾實業總公司,為中一型農墾企業,原場名繼續保留使用。
  • 1995年3月15日,省農業廳以魯農函字[1995]第31號文批覆,同意渤海農場現行體制不變,仍歸東營市管理,在行業管理和業務指導上納入省農墾系統管理。
  • 1975年前,由於區劃變動較大,場區面積變化也較大,1952年,面積最小為15.7平方公里,1955年,面積最大為2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亦隨之變化較大。
  • 1975年後,場區面積穩定在31.56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由於土地鹽漬化的影響仍有所減少,由1975年的28030畝下降至1995年的13695畝。糧食生產初期是上升趨勢,1949年,當年開荒即生產糧食77.1噸,1953年,生產糧食987.7噸,1958年生產糧食3809.3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此後,1991年,糧食總產最高為2886噸,1980年,糧食產量最低為489.6噸,多年處於1000~2000噸水平。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建場44年累計生產糧食60254.8噸。糧食作物主要為小麥和大豆,佔播種面積的80%以上。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先後種植過水稻,但面積較小;1989年,進行萬畝稻田開發,至1991年,種植水稻7000畝,年產量達1612噸;1992年後,由於黃河斷流造成供水困難無法解決,水稻種植面積銳減,1995年,僅種植270畝,總產125噸。棉花生產也起伏較大,1956年,種植面積11940畝,總產220.3噸;20世紀70年代,基本停止種植;20世紀80年代,恢復種植;1983年,種植面積達6085畝,總產164.3噸;1992年,種植3000畝,但由於蟲災嚴重,總產僅26噸;1993、1994年停止種植;1995年,種植1307畝,總產73噸。
  • 1998年2月28日,市政府印發第12次專題辦公會議紀要《關於山東省新綠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兼併市渤海農場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從人事移交、土地、資產轉讓、在兼併中給予兼併方的優惠、收繳還款5個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其中關於土地問題:
  1. 土地利用現狀。市渤海農場土地總面積42321.4畝。其中,耕地13404.4畝(包括稻田2710.4畝,水澆地8961.3畝,旱地1732.7畝);園地799畝;林地429.9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462.9畝;交通用地797.5畝;水域10905.6畝(包括水庫1877.7畝,養殖水面1393.5畝,葦地2070.5畝,溝渠5563.9畝);未利用土地(撂荒地)13522.1畝。
  2. 地價評估結果。原則同意山東省地產估價事務所魯地價97-0021號《渤海農場農用土地價格評估報告》。土地利用現狀中,耕地、園地、水庫、養殖水面、葦地、未利用土地面積33067.2畝,地價3467萬元,考慮到原渤海農場與墾西農場、省供銷社的租地關係繼續維持,扣除影響地價200萬元,總地價為3267萬元。溝渠路林面積6791.3畝,其效益已在相應受益面積中體現,不再計價。
  3. 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現有的2462.9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其用途沒有改變,由市土地管理局與新綠洲公司簽訂劃撥協議,使用期40年。其餘39858.5畝宜農土地,其中評估面積33067.2畝,溝渠、林地、交通用地6791.3畝,一併由市土地管理局與新綠洲公司簽訂出讓合同,出讓期40年,總出讓地價為3267萬元。
  • 2001年,山東省新綠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進入破產程序。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2002年2月6日,市政府印發東政字[2002]8號文件《東營市人民政府關於收回土地並向山東橫店草業畜牧有限公司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覆》,同意市國土資源局收回破產企業原山東省新綠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使用的39858.45畝土地,並將其中39595.35畝土地的使用權出讓給山東橫店草業畜牧有限公司,用作農用地和宜農荒地開發,從事種植、養殖業生產,出讓期為4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