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上一篇回憶和當初“叛門”佳能的糾結故事。但是,一旦“進坑”想要“爬出去”也並非易事了。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在這個坑裡看看能“挖出”什麼“寶貝”來吧……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2017年,佳能EOS系統誕生30週年時發佈的官方海報

2009年,即將大學畢業的我開始了畢業作品的拍攝。大學四年,作業沒少拍,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攝像機是JVC-GY-5001。這臺標清時代的業務級肩扛磁帶攝像機幾乎是2004-2009年在浙江某傳媒學院上學的編導和攝像專業學生難以磨滅的記憶了。雖然作為學生能有這樣一臺看似“唬人”的設備用在拍作業上,可是,標清的畫質和磁帶介質對於已經進入高清時代的影視領域來說,實在是有些落後了。另外,肩扛攝像機雖然個兒大,但畢竟是“誰累誰知道”;雖然拍攝時總會引起路人的圍觀,但太過顯眼也帶來了工作時不必要的麻煩。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JVC GY-DV5001攝像機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大學時的筆者正在用5001拍攝

畢業前,我們趕上了學校剛剛引進的一批高清手持攝像機——SONY EX1。也算是進入了高清時代。那時,幾乎沒有人選擇用全高清拍攝,退而求其次的選了720P拍攝,因為畢竟對於處在“酷睿2”時代的我們來說,後期硬件不給力,限制了體驗真正全高清的渴望——雖然比起肩扛攝像機要便攜得多。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索尼的 XDCAM EX高清攝像系統

同樣是這一年,佳能做了一件可以說改變影視拍攝和製作方式的事情——發佈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以拍攝全高清視頻的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EOS 5D Mark II。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 EOS 1Ds

說起佳能的5D系列,最早的型號就叫EOS 5D,發佈於2005年。是佳能既EOS 1Ds外,發佈的第二款全畫幅數碼相機,定位於專業攝影師和高級攝影發燒友。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不同畫幅傳感器的大小比例

數碼相機的所謂“畫幅”是判斷相機成像素質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數碼單反相機誕生初期,由於製造工藝和處理器技術的限制,數碼單反相機使用的CCD或CMOS傳感器(替代膠片,通過傳感器上的像素點感光,將光轉化為電信號的半導體元件)的尺寸還不能完全做到與膠片的135相機單張底片同等大小(約36mm×24mm)。所以,當時的數碼單反相機參照90年代誕生的APS膠片系統(1996年一種由富士、柯達、美能達、佳能、尼康五大公司聯合開發的定位於業餘攝影領域的膠片系統,縮小了膠片尺寸、改進了感光材料等,按畫幅大小分為C、H、P三種規格。但最終並沒有大規模普及)的規格,生產尺寸略小於135相機膠片的圖像傳感器。而與135膠片同比例的(3:2)規格就是APS-C畫幅了。因此,數碼單反相機的APS-C畫幅傳感器就此誕生(現在流行的說法叫“殘幅”)。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 EOS 5D

2005之前,世界上採用全畫幅傳感器的主流數碼單反相機僅有佳能EOS 1Ds系列,5D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全畫幅的門檻。當初,我的一位學弟手裡有一臺5D(現在想想真是有錢),當時的我第一次看到一臺沒有標配機頂閃光燈的單反相機。圓潤且巨大的機頂,除了是佳能單反相機外觀設計的標誌外,同時也暗示著內部那塊兒巨大的五稜鏡和相對大的取景器視野。

不過5D“進灰”的能力也不容小覷。並且,因為與EOS 30D相同構造的反光鏡結構,巨大的震動和製造工藝,也造成很多5D的反光板脫落……佳能值得免費為這些用戶維修。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 EOS 5D mark II

進入2009年後,很多佳能相機標配“感光器清潔”功能(如EOS 40D),反光板結構的優化也相對容易,已經征戰了五年之久的EOS 5D終於迎來了換代——EOS 5D mark II。這次換代所造成的影響並非是感光器清潔和減少機身震動,而是創造了數碼單反相機可拍攝高清視頻的先河。

以前的非單反數碼相機(大部分卡片機和類單反相機)拍攝視頻已是稀鬆平常的事兒,因為畢竟與攝像機的原理相同。但是,跟“卡片機”1/3英寸、1/2.75英寸傳感器相比,5D2的全畫幅擁有無可比擬的畫質優勢。同時,必須擁有強大的處理器,才能處理巨大的視頻文件。這對於能自主生產處理器的佳能來說其實也並非難事。

從此,無論是影視專業學生、攝影愛好者還是專業人士,都有了一個經濟實惠性價比超高的高質量視頻拍攝解決方案——相比肩扛式攝像機30W+和手持高清攝像機4W+的售價,不到1萬的5D2簡直如同白給的一樣。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之後的佳能EOS 6D 機身設計繼承了5D mark II的硬朗風格

EOS 5D mark II據信採用了EOS 1D mark III上的那塊2100萬像素CMOS傳感器,而對焦系統採用相對落後的9點+6點輔助對焦系統(佳能牙膏廠名不虛傳),可拍攝1920×1080 25P規格的全高清視頻——而這也是5D2轟動的根本所在。5D2的機身設計相對1代更加犀利,尤其是在機頂和左右兩肩,採用了在佳能相機上很少能看到的直線條和硬折線。機身大小與1代區別不大。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筆者的EOS 5D mark II

當然,5D2也繼承了佳能背屏一貫的“品質”——顯示粗糙且顏色暗淡。另外,“高達”每秒3.9張的連拍速度對於新聞和體育攝影來說簡直是災難。另外就是視頻拍攝時畫面的“果凍”效果——較低的幀速率和掃描速度造成的畫面變形,限制了很多的拍攝實踐。但是,無論怎樣,5D2的出現的確令影視行業的拍攝實踐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也使得我不得不羨慕那時依然在校的學弟學妹們——一臺幾乎完美又實惠的高質量視頻便攜拍攝利器。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photo by 5D mark II

我的這臺5D2購自2009年底,那時候的價格是1.6萬左右。如果說與40D外觀的差異基本上就是機頂“性感的額頭”了。沒有了機頂閃光燈的束縛,一塊兒大尺寸的五菱鏡安放其中。快門雖然已有改進,但與尼康比起來還是偏“硬”。最重要的是,手裡的EF鏡頭終於迴歸了本來的焦段——不用乘以1.5的倍數,還給了我的廣角。

這臺機器從2009年一直使用到現在,視頻拍攝幾乎佔了使用的三分之二。作為已經畢業開始從業的我,帶著這臺相機去過很多地方。尤其是幾次只有一個人的出國拍攝,5D2既能拍照片又能拍視頻的能力,實在是影視從業者的福音。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photo by 5D mark II

對於所謂的“拍視頻毀機器”的說法,我可以很負責的說,在這近十年的使用中,5D2依舊沒有任何問題。

這臺5D2其實是我父親作為大學畢業禮物給我的。至今我還記得那天吃完飯時把這臺機器給我時的場景。與5D2一起工作的這近十年中,什麼是一臺值得信任的夥伴;什麼是能為你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武器”,都在這臺機器上不斷印證——已經磨亮並且多處帶傷的機身就是證明。

今年夏天,我作為隨團攝影師去了趟聯合國,這臺5D2作為備機完成了又一次的拍攝工作。而接替它的,換成了另外的一臺相機——EOS 1Dx Mark II。(未完待續)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佳能十年進坑路(2):坑裡挖出一塊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