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慢性肝炎症狀和體徵和診斷

症狀和體徵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1/3病例是由急性肝炎發展而來,但大多數從起病開始就是隱匿發展。

多數患者沒有臨床症狀,特別在慢性丙肝。然而,全身乏力,食慾不振,疲勞是常見的,有時有低熱和非特異性上腹部不適。黃疸通常是不存在的。

通常情況下,特別是丙型肝炎,首發表現是

  • 一些慢性肝臟疾病表現(如脾大、蜘蛛痣、肝掌)。
  • 肝硬化的併發症(例如,門靜脈高血壓,腹水,腦病)

少數慢性肝炎患者可出現膽汁淤積的表現(黃疸、搔癢、大便發白、脂肪痢)。

自身免疫肝炎,特別在一些年輕婦女中,可出現其他全身表現,如痤瘡、閉經、關節痛、潰瘍性結腸炎、肺纖維化、甲狀腺炎、腎炎和溶血性貧血。

慢性丙肝偶爾伴發扁平苔蘚、皮膚黏膜脈管炎、腎小球腎炎、遲發性皮膚卟啉症和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約1%的患者發生症狀性冷球蛋白血癥伴疲勞,肌痛,關節痛,神經病變,腎小球腎炎,和皮疹(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或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無症狀的冷球蛋白血癥為多見。

診斷

  • 肝炎相關的肝功能檢測
  • 病毒血清學檢測
  • 自身抗體、免疫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及其他檢測
  • 常常肝活檢
  • 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計數及凝血酶原時間

(也見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丙型肝炎的診斷,管理和治療的實踐指南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成人丙型肝炎篩查臨床指南 Screening for Hepatitis C in Adults。)

患者有提示性的症狀和體徵,同時轉氨酶水平升高,或先前診斷過急性肝炎者應該懷疑慢性肝炎的診斷。此外,為了確定無症狀患者,中心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1945年和1965年之間出生的所有的人進行一次丙肝測試。

慢性肝炎症狀和體徵和診斷

肝功能檢查

如果以前未進行過肝功能檢測,則需要檢測肝功能包括ALT、AST、鹼性磷酸酶和膽紅素。

實驗室檢查最具特徵性的異常是轉氨酶升高,雖然升高程度不同,較常見的在100~500IU/L。雖然升高程度不同,較常見的在100~500IU/L。ALT通常比AST高。如果慢性肝炎在靜止期,轉氨酶水平可以正常特別是HCV。

鹼性磷酸酶多為正常或輕度升高,偶爾會明顯升高。

除非病情嚴重,膽紅素多數是正常的。

但是這些化驗檢查異常無特異性,其他疾病如酒精性肝病、急性病毒性肝炎復發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也會具有類似異常。

其他檢測

如化驗結果符合肝炎,應進行病毒血清學檢查,除外HBV和HCV( 乙型肝炎血清學和 丙型肝炎血清學)。除非這些試驗表明病毒病因學,需要進一步的測試。

完成接下來的測試包括

  • 自身抗體
  • 免疫球蛋白
  • TSH=促甲狀腺激素
  • 測試腹腔疾病(組織轉谷氨醯胺酶抗體)
  • α1-抗胰蛋白酶水平

對於兒童和青年要檢測銅藍蛋白除外肝豆狀核變性。血清免疫球蛋白顯著升高提示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但並非結論性的。抗核抗體(ANA)、抗平滑肌抗體(ASMA)或抗肝腎微粒體抗體1(抗-LKM1)滴度≥1:80(成人)或≥1:20(兒童)可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炎。(參見美國肝病研究協會的實踐指南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與急性肝炎不同,慢性肝炎必須進行肝組織活檢。溫和的情況下可以僅具有輕微的肝細胞壞死和炎症細胞浸潤,通常在門管區,有正常腺泡結構,很少或沒有纖維化。這種情況下,很少進展成為臨床上重要的肝病或肝硬化。在部分嚴重病例,典型的活檢可見門脈周圍匯管區壞死伴單核細胞浸潤(碎屑壞死)伴隨不同程度的門脈周圍纖維化和膽管增生。由於結構塌陷和纖維化形成,腺泡結構異常,肝硬化與進展性肝炎並存。應用肝組織活檢可進行疾病分期與分級。

雖然慢性乙肝可通過毛玻璃肝細胞和HBV特殊染色診斷,但在多數病例中肝穿刺活檢不能明確特殊病因的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大量浸潤。各種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常需依靠組織學而不是血清學標準進行診斷,還有許多為重疊綜合徵。

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計數,和PT應當測量以確定嚴重性低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計數低,或PT延長可能提示肝硬化,甚至門靜脈高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