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印度能超越中國嗎?懸!中國一年經濟增量就抵半個印度!

看一個國家的發展潛力不能只看GDP和增長速度,也要看人口質量,尤其是勞動力年齡,中國的平均年齡已接近40歲,印度平均年齡28歲,印尼平均年齡27歲,非盟國家平均年齡不到30歲。在這些國家間,似乎印度是最具有超越中國能力的,因為同樣是文明古國,同樣有著巨大的人口,同樣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是否有能力超越中國呢?

中印GDP比較

印度能超越中國嗎?懸!中國一年經濟增量就抵半個印度!

孟買,印度經濟也在經歷著高增長

2000年的時候,中國GDP也第一次超越了法國,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第五,接下來我國用了十年的時間,到2010年的時候相繼超過了,英國、德國、日本,成為了這個世界GDP第二的國家。很多人都在討論我們,還要幾年能夠超越美國了。

印度也沒閒著。2017年,印度已經取代了法國成為了全球排名第六的國家。換句話說,中國在2000年超越法國,印度在2017年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五。

再接下來,印度很有可能在十年之內GDP超過日本,日本可是亞洲最大的發達國家,也就是說十年之後,全球前三強中將只剩下美國一個發達國家。

回到現實,2017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增速是7.2%,超越同期中國的6.8%,又一次成為世界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但問題在於,印度本身的經濟體量與中國差距大,速度快,但增量小。

2018年中國經濟增量高達11810億美元,遠高於印度的2150億美元。中國的GDP大約每年增長半個印度,

印度經濟增速需達到年均40%才能有中國增速6.5%所取得的增量。

中印勞動力年齡和素質比較

印度能超越中國嗎?懸!中國一年經濟增量就抵半個印度!

印度人口年輕,但勞動力素質是個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一些手機品牌在印度受歡迎程度就如“美國的蘋果在中國”,折射出印度人務實、年輕人口多的現實。

印度勞動力平均年齡28歲,紅利會持續釋放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加上第五輪產業轉移現在正在開始,從中國向東南亞、南亞、拉美等地區轉移,印度的工業化肯定會加快。

但有個問題是印度和改革開放的中國遇到的一樣,那就是勞動力素質的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就進行了大規模的掃盲,現在中國大學生規模居世界之首。龐大、高素質、守紀律的勞動力,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因素。

印度做為人口第二大國,並且人口結構裡面青年人佔大多數。但印度的教育名義上是免費的,但由於教師資源匱乏,教育經費不足,兒童受教育的程度低,自然成不了優質勞動力。

更為嚴重的情況是,現在全球在展開新的科技革命,機器人智能化生產代替了傳統人工,這一方面也會讓印度喪失部分人口優勢紅利。

印度有一個優勢是,印度10%的人口都會講英文,這種語言的先天優勢,使得印度跟西方國家在文化和商業交流的融合度更高。

中印工業和科技比較

工業指標是國力和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指標。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幾個五年計劃,中國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再加上改革開放四十年參與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和自主創新,中國工業和科技體系較為完備,從空天到海洋,從軍用到民用,從生產設備到智能設備,都能生產。而印度的產業並不完整,從武器裝備超高的進口率就能知道。

印度能超越中國嗎?懸!中國一年經濟增量就抵半個印度!

印度硅谷班加羅爾

科技方面,雖然在一份新公佈的世界25大科技創新城市中,印度佔了三席位(中國只有兩席),但印度人“偏科”嚴重,他們更注重數理化的教育培養,因此印度的軟件行業發達,也是一個支撐國力的重要方面。

其實印度的軟件公司,以自己知識產權開發的很少,更多是以外包的形式,給大公司做軟件的“OEM”,簡言之就是做一些第三方的加工,做點技術上的“體力活”。這種工作相對於原始軟件開發這種知識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的一手創新來說,還是低了一個檔次。如有著“印度硅谷”之稱的班加羅爾,幾年前,國外投資者以極高的估值給這裡的創業公司開出了鉅額支票。然而目前,許多這些創業公司都陷入到資金緊張、難以為繼的局面中。因為印度面臨美國和中國公司進入印度的競爭,包括印度科技公司本身資本利用率低,營商環境不如中美等諸多原因。

印度一家媒體曾發表題為《中國在科學和工程學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的文章稱,中國如今把注意力轉向多個領域的科學、工程學和創新發展,如電信、生物科技、太空、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和納米技術等領域。

中國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支出已增至2790億美元(1美元約合6.34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而且預計將在幾年後超越美國。中國的科學和工程學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近40萬名,是美國的兩倍。

文章稱,印度在科研方面的支出僅為360億美元,印度在科研方面的支出不足。中國的發展給印度的信息非常明確,印度必須開始系統性地持續幾十年以專注於科研發展

這篇文章在認識中印科技差距上,是客觀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印度在部分領域還是有自創優勢的,如印度納米技術排在全球第三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