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老師,怎樣找到你的教學風格?特級教師用實踐得出這3點……

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郭學萍老師的“創意寫作”,韓興娥老師的“海量閱讀”, 蔣軍晶老師的“群文閱讀”……雖然方向各不相同,但他們在語文教育的那方天地裡,策馬馳騁、縱橫捭闔,都開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我們又該如何披荊斬棘,帶領學生去開拓一條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特級教師羅樹庚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自己的獨特教學之路的吧!

老師,怎樣找到你的教學風格?特級教師用實踐得出這3點……

得意不忘言

隨文練筆——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語文學習難道感悟感悟、分析分析就可以了嗎?這樣的課堂,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水平能提高嗎?困惑促使我學習。我在閱讀《教學論》《語感論》等論著中,呂叔湘先生的一段話讓我茅塞頓開。他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必須善於模仿,要熟練必須反覆實踐。

我想到了隨文練筆。後來,我和我們學校的全體語文老師一起,前後經過三四年的時間,我們把人教版小學一至十二冊的教材,每篇課文都設計了幾個隨文練筆。或者積累優秀語段,或者進行句式訓練,或者進行仿寫、續寫。每篇課文學完之後,都要騰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動筆練習。初步形成了重習得,重實踐,重自悟的教學風格。形成了批註式閱讀、隨文練筆式的課堂教學特色。我們的這項課題研究成果還榮獲浙江省教育廳教研成果一等獎。

例: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課文《伯牙絕弦》

很多人覺得,這類小古文,學生能理解並背誦下來就已經不錯了。像這樣的課文,有必要安排隨文練筆嗎?

我對這一觀點不置可否。我說,先別忙著討論可不可以,我們先去試一試,看看學生的表現。

課上,當學生熟讀成誦,入情入境之後,我給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道寫話練習:如果你是那個日思夜想,希望有人真正聽懂你琴聲的伯牙,意外幸會如此懂你的鐘子期,你是怎樣的心情,你會有怎樣的感慨?能不能感嘆感嘆。並且要求學生,如果你在感嘆中,也能仿照課文,用古人的話語方式,就更好了。幾分鐘之後,學生們寫出的話語,讓我和老師們都大吃一驚。

生1:昔我往矣,世無知音,今我來此,已遇知音。此乃天意也,吾等不可有意為之。不如,我二人結為布衣之交。

生2: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哪!幾番苦苦等待,吾等終覓得知音也!爾即為吾等之知音也!

生3:眾裡尋汝千百度,今日終相逢,實屬不易啊!妙哉,汝竟聽懂吾之心,可謂吾之知音焉!

福建師範大學潘新和教授指出:“讀懂一篇文章,閱讀教學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這就是使學生學以致用,就是要讓學生把從讀中學到的用在文章寫作中;讓他們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想說出來。或者寫出來,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個完整過程。”隨文練筆是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隨文練筆也讓閱讀教學走出了“得意忘言”的窠臼。

老師,怎樣找到你的教學風格?特級教師用實踐得出這3點……

因文而異教語文

從一次聽課說起

一次,有位老師執教《鷸蚌相爭》這個寓言故事,學生問:“老師,鷸的嘴不是被蚌夾住了嗎,它怎麼會說話呢?”面對學生的這一提問,老師竟然沒有預設,還組織學生在課堂裡展開討論,費了好多時間。

聽課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個問題需要討論嗎?《鷸蚌相爭》是個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往往採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起來。在寓言故事中石頭會說話,小草會思考,都是很正常的事。因此,鷸的嘴被蚌夾住會說話也很正常。

教學不同文本,應採取不同策略

問題出在哪兒呢?沒有文體意識。無論是詩歌、童話,還是記敘文、說明文,都採用相似的教學策略,結果就出現了上面這樣尷尬的場面,結果就有了“千課一面”的現象。

閱讀不同文體的文本,應該採取不同的閱讀姿態和方式。同樣,教學不同文體的文本,應該採取不同的閱讀教學策略。如果執教者有文體意識,備課時能考慮到《鷸蚌相爭》體裁特點,我相信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老師一定能巧妙地“借題發揮”告之學生什麼是寓言故事。順勢就把寓言故事這種文體帶出來了。

執教《橋》的案例

談起這個話題,我想起了自己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橋》這篇課文的故事。《橋》這篇課文有那麼一段時間,被許多人口誅筆伐,有專家認為文章假、大、空。有人甚至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老漢冷冷說:“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就沒人再喊了?怎麼讓小孩子理解“退黨”?看到這樣的評論,聽到這樣的質疑,我為文章作者談歌先生叫屈,我為編者鳴不平。

《橋》是談歌先生創作的一篇微型小說。這篇文章只有短短的600來字,卻有27個自然段。用簡潔的語言,來渲染緊張的氣氛,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第一個特色。

第二,文章構思新穎別緻,巧設懸念。我們讀到結尾處,才恍然大悟,原來“老漢”和“小夥子”是一對父子。結尾處解開懸念後即戛然而止。這讓人既 “意料之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很有震撼力。

第三,作為一篇小小說,《橋》在對典型人物的正面細節刻畫和側面襯托描寫上也做得非常好。

第四,這篇文章儘管只有短短的600來字,但在描寫暴雨洪水的過程中,作者不惜筆墨,花了相當長的篇幅來描寫洪水的變化,這種環境渲染、襯托的表達方式非常典型。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十二冊課本中入選的惟一一篇作為精讀課文來對待的微型小說。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初步接觸、瞭解微型小說,讓學生和微型小說照個面,對這種文體有個大概瞭解,為初中、高中進一步深入學習打個基礎。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課文、教材是我們用來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材料。既然是材料,我們就要有“物盡其用”的思想。怎麼才能讓一篇篇課文“物盡其用”?因文而異是一個不二選擇。

老師,怎樣找到你的教學風格?特級教師用實踐得出這3點……

教師是建設課程的關鍵

每一位老師都應致力於課程的開發和實施

在許多老師觀念中有個錯誤的認識,認為課程開發與建設是專家的事,是課程頂層設計者的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關鍵。

每一位老師都應該致力於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舞臺。教師要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讓學生受益,讓自己在學校課程的開發中體現自身價值、體味教育幸福。

最簡單的做法:憑藉課文研發課程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憑藉課文研發課程。譬如,我們學習了以勞苦人民為寫作對象的《鋤禾》一詩,完全可以帶出《憫農》二首、《傷田家》《蠶婦》《陶者》等一組古詩。讓學生在誦讀這一組以勞苦百姓為描寫對象的古詩中,感受到詩人對窮苦百姓的同情與憐憫,也能體悟到這一類古詩表達、語言上的特色。

以《春日說柳》為例說明

春天到了,楊柳吐綠,帶來了春的氣息。柳是春的使者,柳是詩的精靈,柳是美的象徵,柳是善的代言,柳是韌的化身。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永恆璀璨的意象。古人借楊柳表達多種情意,有借楊柳抒發惜別深情,有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有借楊柳描寫女子的美麗形態,有借楊柳書寫愛情與閨怨,還有借楊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我領著孩子們簡單瞭解“為什麼說柳是春的使者、美的象徵、善的代言、韌的化身?”然後把重點放在了“柳是詩的精靈”上。我們從《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路下來,話離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詠春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寫喜悅“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述哀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有了課程意識,俯首拾撿皆學問。數字可入詩,植物亦有情,月兒陰晴圓缺皆詩意。學校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有三個:學生、教師與方案。方案是什麼?方案,就是課程。每位老師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建設者。

老師,怎樣找到你的教學風格?特級教師用實踐得出這3點……

實踐出真知,一步一個腳印,這些或深或淺的腳印就像海邊各式各樣的貝殼。它們散落在金色的沙灘上,一顆有一顆的美麗,一顆有一顆的故事。無數色彩斑斕的貝殼,給教育這片金色沙灘增添了無限魅力。

老師,怎樣找到你的教學風格?特級教師用實踐得出這3點……


本文作者 | 羅樹庚(浙江省特級教師)

本文來源 | 中國教育報好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