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成都青羊宮遊記

成都青羊宮遊記

青羊宮,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屬於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青羊宮始建於周朝,原名青羊肆。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毀於兵災。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陸續重建,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青羊宮主要建築有三清殿、唐王殿等,宮內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藏書《道藏輯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青羊宮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

景點簡介

成都青羊宮遊記

青羊宮圖片青羊宮位於中國西南部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是該地區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因為在它的主要殿堂三清殿中,有兩隻用銅鑄的青羊,所以得名。它們也成為了青羊宮的象徵,吸引了無數的遊人。青羊宮創建於唐朝,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經在這裡避難,給它增添了傳奇色彩。1667年康熙皇帝時,青羊宮進行了重新修復,以後又不斷擴建,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氣勢宏偉。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裡面的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三清殿是主要建築,高大而莊嚴,供奉著三清像,大殿的左側懸掛著重約3000公斤的一口大鐘,還有重達1000公斤的生鐵香蠟筒一對。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經典,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主要景點

山門價格

成都青羊宮遊記

青羊宮圖片自從2008年開始青羊宮門票定價為:10元/人(08年之前5元/人)。票價確實10元,步入青羊宮的第一座建築是山門。原山門建於明代,左邊塑有土地神、青龍像各一尊。還有明代正德十年冬立的皇恩九龍碑一座。右邊塑有白虎像一尊。並有七星樁,上刻有道教秘傳天書雲篆,根據中天北斗七星佈局,稱為北斗七星樁。還有龍鳳樁、大石獅一對、龍王井一口等。

現建山門莊嚴宏偉,重疊飛簷。龍虎等吉祥物雕鑲在飛簷壁柱上,雕刻精細,造形典雅。金字橫匾“青羊宮”高懸在山門上方。此匾為清乾隆年間成都華陽縣令安洪德的墨跡,筆力遒勁,為青羊宮的中一大文物。

混元的殿

是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內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混元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佔地面積六百一十六平方米.有石柱二十六根,木柱兩根.柱上雕刻有鏤空的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圖案,形象生動活潑。在宋真宗時,真宗崇奉道教,上奉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帝。殿內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師”,老君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將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著世界的本原還處於混沌狀態,而老君開天闢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後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稱“觀音大士”。她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傳說中的“慈航道人”是一位男仙,後因見世界苦難重重,女子卻沒有出家修行之路,於是便轉世為女身,修奉道法,為女子開了不二法門,從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真人端坐蓮臺,容貌秀麗慈祥,遍灑甘露普渡眾生,故道教和佛教都供奉這位慈愛的“女神”。

八卦的亭

成都青羊宮遊記

青羊宮八卦亭坐落在三清殿與混元殿之間的八卦亭,突出地體現了道教教義特徵,是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它佈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築共三層,建於重臺之上,亭座石臺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簷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鬥榫銜接,無一楔一栓。亭高約20米、寬約17米。石板欄杆上兩層均為八角形。每層飛簷都精雕著獅、象、虎、豹,各種獸物鑲嵌在雄峙的翹角上。屋面為黃綠紫三色琉璃瓦,屋頂蓮花瓣襯托著獨具風格的琉璃葫蘆寶鼎,高約3.6米,造型優美,甚為壯觀。雙排擎簷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鑿成。高約4.8米,直徑約50釐米。其中外簷石柱八根浮雕鏤空滾龍抱柱,氣勢磅礴,栩栩如生,是我國罕見的石雕藝術珍品。八卦亭還有一個神話,傳說當年建八卦亭時,將要竣工前夕子時,面對三清殿的石柱盤龍復活,意欲騰雲而去,被月御值日使者發現,則以神拳定於柱上,現在任能看見拳頭印。

三清的殿

又名無極殿,是青羊宮的主殿,始建於唐朝,重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三清殿基長四十米,為正方形,總面積一千六百平方米.外簷柱上雕刻著六合童兒、雙獅戲球等藝術木雕,有一副貼金對聯:“福地臥青牛石室煙霞萬古,洞天翔白鶴蓬壺歲月千秋”。此聯為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所書。殿前左陳一鍾、名曰“幽冥鍾”,是明朝時鑄造,重約三千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鐘,晨鐘暮鼓,幽遠清晰,給人以更加寧靜的感覺。

三清殿內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極尊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太上道祖。大殿兩邊還塑有十二金仙,分別是: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靈寶大法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殿內共有三十六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著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冀、軫。此殿建築宏偉而莊嚴,在全國尚屬少見。

鬥姥的殿

成都青羊宮遊記

青羊宮鬥姥殿鬥姥殿也稱元辰殿,鬥姆殿建於明代,為樓底式建築。殿內供奉的鬥姥,全稱為摩利攴天大聖先天鬥姆元君,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也是六十甲子太歲本命星君的首領。道書中說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個兒子(即九皇),分別是:玉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鬥姥額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太上玄門日誦晚課仙經》中雲“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所以,鬥姥也是一位掌人間生死罪福的天神.

在鬥姥右邊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即民間所說的王母娘娘。在古代神話有著她的許多傳說,最為膾炙人口的則是她和周穆王的一段交往。唐代詩人李商隱詩中說: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一纏綿的愛情故事,為人們所共知。道書中說:“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鹹所隸焉。”每年陰曆三月三日為蟠桃盛會,傳說這天是王母的誕辰,各路神仙都要來為她祝壽。

左邊祀奉的是土皇地祗,為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靈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道書中稱“承天效法厚德光天聖后土皇地祗”即民間所稱的“地母”。兩邊分別塑有南斗六星、南極長生大帝(壽星)、和北斗七星。鬥姥殿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築物。

後苑三臺

後苑三臺建立在土坡之上。左為“降生臺”,原塑一白髮嬰兒,他便是剛出世的老子,相傳老君分身降化於此。右邊是“說法臺”,臺上塑有老子對關令尹喜說法之像。相傳老君於此處為尹喜講解道法。中間一臺是紫金臺,又名“唐王殿”。塑有唐王李淵夫婦之像和其子李氏民之像。

三臺按中軸線對稱格式佈局,十分嚴謹。唐五殿居軸線正中上方,另二臺分別於左右兩側,平面布避呈三角鼎立之勢,正應天上“三臺星”之局。同時也形成了青羊宮整個建築群的有力壓軸。

玉皇的殿

成都青羊宮遊記

青羊宮後苑三臺原殿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建造,後因危樓拆除。現新殿建於1995年,樓底結構,殿內樓上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尊神。樓下前供奉三官大帝,後供奉四御之一的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和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像。

銅羊兩隻都是黃銅鑄成。長90釐米、高60釐米,俗稱青羊。其中單角銅羊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大學士張鵬翮(別號信陽子)從北京買來送給青羊宮的,以負青羊宮之名的。其底座有記事性詩文:“京師會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下款有“信陽子題”四字。單角銅羊其實是十二屬相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臀。相傳這隻青銅異獸是宋代河南開封經梅閣之物(羊頸部補疤處原有“紅梅閣”三字)。另一雙角銅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成都張柯氏延請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獻給青羊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