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醫院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醫院

醫院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醫院

"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銀行。”這是一句被老百姓廣為傳頌的諾言。自從餘額寶的橫空出世,再到如今的“無現金社會”和“電子信用社會”,由支付寶發展而來的螞蟻金服生態引領著一眾互聯網公司跨界進入金融領域,倒逼傳統金融機構進行自我革新,一時間,“Fintech”一詞成為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熱詞。

如今,互聯網金融生態已經逐步構建,但似乎“生而改變世界”的互聯網巨頭們並不想變得安分。“醫院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醫院。”作為活在體制內,一直被老百姓抱怨“看病難”“看病貴”甚至導致緊張醫療關係的醫療行業似乎已經進入了巨頭們的藍圖。

阿里提出的“Double H”戰略中“Health”就是其中的一大項,阿里健康雖然默默無聞但其實卻在韜光養晦。而最近,另一巨頭騰訊高調宣佈成立企鵝醫院。“互聯網x醫療”這和百性健康息息相關的領域正逐步成為行業內的香餑餑。

醫院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醫院

賦能診所:線上融合線下的平臺模式

巨頭的動作總是容易被各方過度解讀,企鵝醫院高調宣佈誕生的那天基本佔據了各大 媒體至少科技媒體的頭條。然而在我看來,雖然這確實是一個互聯網x醫療的重要信號,但實際上其模式並非很陌生。

按照發布的官方定義, 企鵝醫院”是騰訊、基匯資本、醫聯、紅杉資本等聯合開啟的,是一家典型的一家互聯網與實體相結合的醫院,按照常見的線上問診,線下治療的模式。此時這種“互聯網+醫療“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早已有其他互聯網公司進行嘗試,騰訊並非首家也並非行業內的先行者。可能由於這是一個壟斷行業,強如騰訊也選擇了一條相對保守的路徑:先是自建診所做出典範,再是與線下實體診所聯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對其進行賦能,而不是一家一家的進行獨立營運,頗有最近同樣火熱的“新零售”概念代表天貓小店之感。平臺化的思維似乎成為了互聯網公司佈局線下的模式共識。

那麼,具體而言, 這家“雷聲大”的企鵝醫院究竟能實現怎樣的功能?

1. 線上問診,線下看病;2.線上購藥,線下取藥;3.提供在線健康醫療內容;4. 個性化的家庭醫療服務;5.醫生和病人的雙向評價;6.建立社區醫務室;7.海外醫療服務對接.....

放眼望去,基本都是可以從標題就理解的服務,換句話說,其實都不是真正具有顛覆性意義的變革。由此可見,目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還不是真正意義上通過大數據的力量或者深層次的技術創新驅動的。當下的模式用一句老掉牙的話來說基本只是用互聯網的思維去經驗醫院,在這消費升級的時代, 這種模式其實隨處可見。

當然, 互聯網講究“體驗”和“效率”,當下醫院“掛號難”“看病難”等問題如果能通過騰訊龐大的數據積澱和良好的產品體驗設計能力得到改善,能幫助醫生和病人相互匹配、用數據去幫助醫生更精確地瞭解病人過往的病史乃至家族史、讓藥物能及時送到忙於工作的年輕人手上,從節省病人“金錢”和“時間”出發改善體驗,依然不失為重要的“創新”!畢竟,“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看病這個痛點於廣大民眾而言,實在是不亞於去銀行排隊辦業務的痛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醫院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醫院

路在何方?AI驅動的醫療變革

如果說目前的企鵝醫院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模式依然不是系統級的創新的話,那麼未來互聯網還可以如何更好地“賦能”醫療?在Data technology的時代,其實也不外乎與數據驅動下的深度機器學習,也就是用AI的技術讓“人類醫生”和“機器醫生”都變得更加“聰明”,更高效和精準地給予患者醫療服務。且看以下幾則來源於36氪的新聞簡訊:

1. 百度在2016年10月份推出了百度醫療大腦。 一方面,百度醫療大腦可以模擬醫生問診流程,與用戶的多輪交流,依據用戶的症狀,反覆驗證之後給出相應的建議;另一方面,可以為醫院提供患者就診過程中症狀描述,提醒醫生更多可能性,輔助基層醫生完成問診。

2. 今年7月,由阿里健康研發的醫療AI“Doctor You”正式發佈,AI系統包括臨床醫學科研診斷平臺、醫療輔助檢測引擎、醫師能力培訓系統等。阿里雲的ET醫療大腦今年初也正式發佈。人工智能ET可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精準醫療、藥效挖掘、新藥研發、健康管理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

3. 今年8月,騰訊發佈了首個醫療AI產品“騰訊覓影 ”,將食管癌早期篩查作為首個進入臨床預試驗的項目。此前,騰訊還在醫療人工智能領域投資了碳雲智能。

可見下半年以來,BAT均密集地頻繁出手AI醫療,其做法基本都是利用算法模式在直接To C端綜合分析患者的症狀提供精準的醫療服務,而在To B端助理新藥的研發和藥效的挖掘,在目前已經在構建的更優體驗的醫療體系基礎上再加上大數據的力量。

我無法去解讀深層次的技術創新,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醫療行業的明天將會如金融行業的今天一樣,面臨著“普惠式”的變革,讓我們坐等這一天的及時到來吧。

醫院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醫院


作者:君健,一個學金融的互聯網人,一個愛折騰的年輕人。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UptoYou

一些有價值的資訊一些有思考的感悟

這裡沒有一本正經的理想討論

只有前進路上那一點雞毛蒜皮的共鳴

醫院不改變,那我們就去改變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