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元朝古井,现在仍然在使用。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古建筑掩映下的宁静村庄。记者商越摄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李娜绣的牡丹花。记者商越摄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刻字的迎风石。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精美木格窗。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村中的孟母祠。记者商越摄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窗户下面的牡丹石雕。

朝阳县肖家店村 一座孟母祠几代淳朴风

抱门墩上的雕花。

核心提示

远山老树枣花,古井石墙人家。群山环抱中的肖家店村,是一座别具古韵的村庄:这里有元朝蒙古驻军遗留的20口古井,有刻着“吉祥平安”等字样祝福语和花鸟鱼虫的老宅,最有特色的是建于清末的孟母祠、玉清宫。这两座建筑是村里宣读儒家思想、教化村民的重要场所。如今,这里民风淳朴,热情的村民为客人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

村志

CUNZHI

朝阳县羊山镇肖家店村

位于朝阳县的东南部,距朝阳市约60公里,周围山多地少,山势陡峭。村域面积为10.72平方公里,村内包含6个自然屯,分别为肖家店、肖家店北沟、陈杖子、晌午沟、南沟、小三道梁子;村域人口为1980人,耕地2300亩,80%种植玉米,20%种植杂粮。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山间植被茂密,形成天然的多层次景观带,主要植物有油松、侧柏、山丁子、山枣、荆条等。

抗日义勇军

吕德友告诉记者,村子里的玉清宫还有一段抗日故事。

据朝阳市史志办史料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好河山惨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时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辽宁北镇人朱霁青(1892-1955年)忧心如焚,他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于1932年3月,毅然带领部分武装来到朝阳县,成立东北国民救国军总监部,下设参谋、军需、作战、副官等八大处,自任总监,投入联络抗日队伍、动员组织民众共同抗日的行动中。

朱霁青先投奔好友、七道岭大马场汪孝芳处,后又把总监部迁至肖家店村玉清宫内,与张学良派往辽西的东北军将领宋九龄会合,共商抗日救国大计。朱霁青发出《告东北城乡各界同胞书》,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后又在玉清宫召开军民大会,慷慨陈词,揭露日寇的野心与兽行,号召中国同胞不论贫富、不分贵贱,都要积极参与,与日寇血战到底。与会群众义愤填膺,当地青年纷纷报名参加义勇军。很短时间内,他的足迹就走遍了朝阳县南部几十个村镇,不到2个月,就有2000多人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不久,总监部在玉清宫又创办了一份油印小报《抵抗》,报道国内国际形势,发布抗日消息,鼓舞士气。

1932年9月,朱霁青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敌斗争形势和对策,所属的各路义勇军领导人都参加了会议。10月19日,朱霁青指挥数千名义勇军对日寇占领的义县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都有很大伤亡。义勇军虽然没有攻下县城,但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10月25日,宋九龄又指挥义勇军攻打锦州城,毙敌30余人,再次有力地震慑了侵略者。

1945年,八路军锦西支队朝阳县大队也来到玉清宫驻扎。如今硝烟散尽,但往昔抗日英雄们的拳拳赤子心、悠悠报国情,还在肖家店村百姓当中不断传讲着。

老宅居多:迎风石上刻祝福,抱门墩上雕花草

在起伏的群山环抱中,朝阳县羊山镇肖家店村靠山而建,青葱的远山、繁茂的绿树、清凉的空气,无不让人流连。走进宁静的村庄,满眼是整齐的石垒院墙,整洁的街道展示着村民的勤劳;古旧的石碾子、石磨和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诉说着村落的悠悠历史。

肖家店村传统民居多为辽西地区典型的“囤顶屋盖、石砌墙体”海青房,原材料选用当地的毛石、黄土、木材、秸秆等。独特的是,肖家店村百姓在民居的抱门墩、窗户格、迎风石、腿石上进行精心装饰设计,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韵味。

村民金星家的老宅院建于上世纪70年代。院里菜园子郁郁葱葱,被主人拾掇得整洁利落。记者发现,在房屋两侧顶部的迎风石上,分别雕刻有“幸”“福”二字,细看迎风石下的腿石,还刻有一副对联:“山河千古秀,松柏万年春”,在两者之间的找平石上,刻有横批:“前程似锦”,很有意趣。

村民安喜民家的老宅也有类似的装饰。不同的是,他家的房角迎风石雕刻的是“福”“禄”二字,迎风石下的腿石,也有一副对联:“房前石变玉,宅后土变金”,两者之间的找平石上,刻的是“四季平安”,寄托了主人最朴实的愿望。村民程永金家的老屋又略有不同,屋角的迎风石上分别雕刻着“吉”“祥”二字,腿石上的对联刻着“劳动最光荣,勤俭即幸福”几个大字,体现出祖辈对子孙的谆谆教导。程家老宅建于1962年,从这副对联,似乎能读出那个时代人们朴实的奋斗精神。

记者发现,村里的老屋入户门两侧的抱门墩、窗下墙等处,都刻有鲤鱼戏荷花、牡丹盛放、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窗棂则多采用盘长、套方、卧蚕等样式,古朴雅致。肖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常金来告诉记者,早些年,富庶之家喜欢用这些传统的耕读文化元素装点家宅,展现出村民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

76岁的村民尹占文在住宅院墙内外种满了枣树。他笑呵呵地说:“房前屋后枣树就有40多棵,每年收成都不错。”

“肖家店全村有2000多亩几十万棵枣树,是朝阳市较大的大枣生产基地。”常金来自豪地告诉记者,肖家店村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水果以大枣产业为主,已经发展20多年了,每年全村大枣产量有200多万公斤。

同行的村会计吕德友介绍说,每年国庆节前后是大枣收获旺季。肖家店村里就有大枣市场,每当金秋旺季,运送大枣的车辆往来不断,昼夜不停,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大枣可远销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每年村民的枣树收入有1万多元,最多的大户年收入可达四五万元。

民风淳朴:百年前建的孟母祠、讲善堂教化村民

“肖家店村村民勤劳朴实、和睦友爱,这种淳朴的民风由来已久。这还要从村里的孟母祠说起。”常金来解释说,“200年前,肖家店村村民自发筹钱,捐建祠堂并塑造三圣母像。”

只见古意盎然的孟母祠里,供奉着三尊圣母像,即孔子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孔母含辛茹苦教养儿子、孟母三迁择地而居、岳母刺字教导儿子精忠报国,这些历史故事伴随着爱国、修身、孝亲等中华传统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深入村子里男女老少的心中。近些年,村民还在自发捐钱组织维修祠堂,让传统乡土文化在村里不断传承延续、润泽后代。

常金来说,历史上,肖家店村村民一直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培养。为树立并沿袭和睦友爱的村风,清光绪年间(1871-1908年),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村西建起三间平房,开设“讲善堂”,由一位老先生任教,宣讲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听讲的百姓越来越多,民风也愈来愈好。

据村史记载,1912年的一天,从黑龙江来了一位富商叫王嘉林,他被村民之间的团结、友善、诚信之风感化,决心弃商修道。于是,他留下来加入讲善堂,给村民宣讲弃恶扬善的道理,又四处劝募,花费巨资大兴土木,把讲善堂修缮一新,随后逐年扩大。1915年,建筑群竣工,改名为“玉清宫”。2010年,玉清宫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清宫依山坡而建,雕梁画栋,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志勇介绍,玉清宫既传承了中国古建筑传统技法,又渗入了民间的营造方式,在木结构方面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传统风格,还具有地方特色。特别是“万仙祠”和“三天界”的下层,为券顶龛式结构,实属地方特色,这种建筑风格在我省很少见。

受孟母祠孝亲文化影响,村里孝敬父母公婆的例子层出不穷。今年81岁的曹桂芝老人,就是村里有名的孝顺儿媳。她的婆婆瘫痪在床,是她端屎端尿、洗洗涮涮,悉心照料3年,给婆婆送终;她的公公是木匠,年轻时还曾参加玉清宫尾期周边寮房的修建。给老人洗脚、抓虱子、剃头,曹桂芝样样不落。除了一日三餐,老公公还有吃夜宵的习惯,每天晚上9点半,都要喝点白酒、吃点小菜,勤快贤惠的曹桂芝总是任劳任怨,想方设法让老人高兴,被村里人赞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好儿媳。曹桂芝的女儿李亚茹告诉记者:“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爷爷活到99岁。”

43岁的段红玉则是村里新一代孝顺儿媳的代表。去年春天,段红玉的老公公刘殿武得了脑血栓,卧床不起。段红玉伺候在病床前,端屎尿,给老人洗澡,不嫌脏不嫌累,还常常轻言细语宽慰老人。每天三顿饭,总变换花样,老人想吃啥就给做啥。这样照顾一年多,今年8月,75岁的刘殿武终于基本康复,能拄着拐棍下地溜达了。村民们告诉记者,段红玉不仅对亲人好,对村里人也总是笑呵呵的,谁家有了危难,借点救急钱她都很乐于帮忙。

20口古井:元朝驻军遗留

在肖家店村陈杖子自然屯的山坡下,村庄田地的一侧,有一溜儿古水井,共20口左右,每口井相隔三四百米,整齐地排列着。这些古井的身世颇为神秘,是什么人挖掘的,又是什么人使用呢?

据村中的老人讲,这些古井在元朝时就有。细看这些古井,大部分保存良好,井口呈圆形,凸起于地面,井台部分使用大块青石板搭接,内部井壁的青石清晰可见,也有部分井被填埋,仅留遗迹。常金来告诉记者,古井现在多数能使用,原来是供人吃水,后来住户搬走,现在仅用于灌浇田地。与普通的农家井不同的是,古井是用大块薄石做的支辘轳的支架,更显古朴简洁。

为肖家店村等传统村落做规划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绿色宜居乡村研究院院长周静海,对肖家店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翻阅大量资料。他发现,在元朝后期,有一批蒙古军队在陈杖子安营扎寨,同时需要这么多生活用水,证明当时这里驻扎了很多人马。周静海告诉记者,某某杖子、某某营子,这种地名,代表着当年这里是蒙古军队驻扎机构所在地。按照军队驻扎多少,称为杖子和营子。其中,营子比杖子的驻军数量要多一些。而满族是用寨子、千户、百户的称谓代表驻军所在地。后来,这支元朝大军不知去向,但他们的后代留了下来,如今,肖家店村还有很多蒙古族居民。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朝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

记者手记

SHOUJI

35岁的村民李娜是一名心灵手巧的绣花女,13岁时在朝阳拜师学习民间刺绣。嫁到肖家店村后,她把这门手艺带到村里,谁家枕头罩、门帘子、衣服上需要绣花,都会来找李娜,她都能按要求绣出平整漂亮的花鸟图案。

今年春天,羊山镇将盛京满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扶贫项目引了进来,组织周边村落100余名农村妇女开展培训,肖家店村的苏娜和李立君也加入“绣娘”行列。

据朝阳县委宣传部外宣办负责人介绍,满绣简单易学,零基础都可以,只要经过短期培训都能上手,绣品完成后统一回收,不愁销路,绣娘平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行走在古村老街,记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民风民俗的传统村落,是中国古老文化最生态化的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并不只为留住过去,更是要让优秀文化传承于今日、发扬于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