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兩天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貴州省三穗縣民族高級中學,高中生王益虎從家中4樓陽臺縱身跳下,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很心痛這些年來,以各種方式自殺的孩子們越來越多,甚至成人。到底是什麼讓他們覺得生不如死?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看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果不其然,孩子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


可是接著看下去,發現孩子的父親將這一切歸咎於學校設置的“思想道德提高班”。他認為就是因為孩子三次被班主任叫到“思想道德提高班”反省,才得了精神分裂症,才導致這出慘劇的發生。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接下來的採訪中,他甚至始終不認為自己的家庭和兒子的離去有關。他說:“兒子雖然不和我們說話,但他心裡知道我們愛他。”


事實上,兒子已經很多年沒有和父母說過話了。甚至於,在學校也不和同學說話。但在11月6日那天他對父親開口了,所說的卻成為了在這世上的最後一句話。


相關部門發佈過一份《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這份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存在著很大的溝通問題。


數據顯示,兩成多家庭幾乎沒有親子溝通,還有很多家長在親子溝通中,不講究方式方法,對孩子缺乏起碼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有效溝通的缺失,不僅會損害親子間的關係,還可能讓孩子走向極端。


王益虎之所以選擇了這個極端,是因為家不再是溫暖的港灣,只讓他感受到痛苦,他絕望透了。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01

高壓下長大的孩子缺乏自我


滿篇看下來,我注意到的是父親的另一個身份——教師。


我想我大概能瞭解這個孩子跳樓的原因了,因為我的父母曾經也是教師。


我和王益虎有著相同的經歷,就是很多年不怎麼和父母說話了。即使說,也只是偶爾的幾句敷衍,或者就是大吵。


高中時,因為對所在學校的不適應,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回家和爸媽商量,是否能夠幫我轉學?


當我鼓足了勇氣找到他們,剛說了一句:“爸媽,我想和你們談談。”所得到的並不是設想中客觀的分析和談話,而是一句怒吼:“談什麼談!你以為你是誰!你有什麼好談的!”


這句怒吼來自於我爸——曾經也是一名教師。而我媽,當時也是一名教師,在一邊附和著我爸,說我長本事了,還想什麼是什麼了。


我的訴求是什麼?我都還沒開口啊!就在那一瞬間,我徹底關閉了心門。從那以後,我不願和他們多說話,高中住校,同學們期盼著週末,而我甚至都不願回家。


心與心的距離,就這樣漸行漸遠。本應是最瞭解孩子的教師,卻永遠無法理解自己的孩子,那種痛苦與絕望真的讓人很難受。


從新聞中瞭解到,剛上高一的王益虎因為基礎弱,父親想幫他打牢基礎,將其轉到初二復讀。後因期中考試沒考好,他要求兒子重做試卷,否則不能吃飯,但兒子寧願餓著也不做。自此父子二人再未說過話。


看得出父親王誠章有著強烈的“望子成龍”的心態,於是以自己認為的“好”的方式去幫兒子做決定,做選擇,卻絲毫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控制。


控制慾,最容易發生在教師父母,或者說高知父母身上。因為他們總是無法接受優秀的自己擁有平庸的孩子。


為了擺脫這種控制,我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做選擇。


相較於王益虎的極端選擇,我還算是比較幸運的。當年第一次高考時,我考上了本地區重點大學,可是因為離家太近,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下我堅決選擇了復讀,就是為了去一個更遠的城市遠離父母,最好畢業後都不要回來。


我們做出這些選擇的目的只有一個,努力做回自己。因為這些年在父母的控制下,我們早就失去了自我。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02

被控制的人生會遺傳


上週和閨蜜一起帶著孩子出去玩時閒聊,我說起想讓孩子去上的那所學校贊助費漲價了,可能在經濟上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她對我說了這樣一番話:


孩子是哪塊料就是那塊料,不是的話你強迫也沒有用,即使你去上了那所學校,可她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這錢不是白花了嗎?你這完全就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在我還沒來得及辯解什麼的時候,她繼續說道:


“上次在我家你讓孩子上英語課的時候我就覺得,你的那個行為,你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你是在逼迫她。”


我驚覺。不知不覺間,我也變成自己父母那樣了嗎?我也開始複製當年父母對自己的要求了嗎?


多麼可怕,這樣的教育壓迫竟然是會遺傳的!


萬幸,我被點醒了,我可以避免孩子再受我受過的傷,又變成另一個我。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教師父母都如我們的父母這般,拼命控制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孩子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還記得高中時的班長,性格開朗,很講義氣,成績一般,但是活得很灑脫。我一直很羨慕她可以那樣幸福。


班長的媽媽也是教師,她有個弟弟,從小成績優異,小小年紀就考上初中重點班,緊接著是重點高中班,高考時按照成績排名上了南京大學。


這開了掛的人生何嘗不讓人羨慕?然而在他大三的時候,打電話告訴父母想要退學,他太痛苦了,實在無法堅持在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裡學下去了。


一開始父母聽完自然是反對。他可是家人眼中的驕傲,而且僅有一年就畢業了,還是重點大學。


知曉此事的班長只問了父母一句:“你們是想要一個重點大學畢業卻變成神經病的兒子,還是想要一個雖然普通但是正常的兒子?”


得到了家人理解的弟弟退學回家重新復讀,依舊以高分完美地考入了自己喜歡的大學和喜歡的專業,現在也小有成就。


其實,父母的愛與理解,足以成為孩子墜落時最後一把降落傘,成為天使的翅膀。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03

接納不完美,才能更幸福


北大學子弒母案兇手吳謝宇在外人眼裡,就是一個近乎於“完美”的孩子。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吳謝宇的母親謝天琴也是一名教師,始終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原則性極強的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絲毫不會降低相關標準。


據知情人透露,她對孩子有著極強的控制慾,比如母子倆每晚必定通話;比如對孩子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不允許偏離軌道的事物存在,與性有關的字眼,是絕對的禁忌。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長久以來,吳謝宇也遵照著母親的意願,以少年楷模的完美人設生活著,卻在無形間壓抑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天性。尤其在父親去世以後,家中只剩下了母子二人,提出要求與遵循要求,展開訓練與接受訓練,很可能成為吳謝宇與母親的日常。


追求完美的謝天琴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最終竟然被自己培養出的“完美”兒子所殺害。


“完美”從來都不是一個肯定詞,而是對一件事情的苛刻要求,當這個要求越來越過份時,終將會被“完美”反噬。


自從和閨蜜那次聊天后,我反思了下自己,回想著女兒出生以來的一切。


出生時是巨大兒,一出生就低血糖。生產中由於頭部橫位順產轉為剖宮產,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據說會導致感統失調。


由於身高一直屬於超高,快到一歲半了才學會走路,會走了以後才學會爬,運動能力不好,身體協調性很差;性子很慢,膽子很小,專注力也不太好;總之,她的一切發展都比同齡孩子慢一些。


可她依然有許多優點。比如:從小就很獨立、堅強,會關心他人,體質也很好。生病時打針吃藥都不會哭,小小的她上幼兒園可以自己從園門口走進教室;會有很多奇思妙想,長得還很漂亮,尤其是她的英語發音是那樣的標準動聽。


也許女兒現在學習不如我小時候優秀,但是年幼的她情商卻比我高多了,我為什麼要去用那個被迫優秀的自己來和她比較呢?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孩子從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生來,只屬於自己。我的女兒,她是我深深愛著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中,自己的父母都是最好最棒的,而在家長眼中,孩子都是有缺點的,完美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常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卻忘了他們還只是個孩子。


我們總是讓孩子以超越別人為目標,卻沒看到孩子的進步。


請用你的心,看見自己的孩子。


那些在家長“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者簡介:燈塔,富書專欄作者,熱愛學習,熱愛寫作,一名重視幼兒教育、致力於推廣親子英文閱讀,享受與孩子一同進步的媽媽,相信終有一天,能夠在親子文寫作領域開闢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