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从进贤门到涵元宝塔 揭阳人崇贤的历史见证

粤东古邑揭阳,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自古人文蔚茂,贤达辈出,素有“海滨邹鲁”“水上莲花”之美誉。揭阳人在用勤劳和智慧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积淀起了丰富的贤德文化,从地标性历史文化建筑到寻常的祠堂民居, 从流传千古的先人贤德事迹、文章到以黄旭华为代表的揭籍院士、道德模范、业界精英的贤德故事,从揭阳优秀民俗文化到身边的凡人善举所折射出来的正能量 ……无不涌现着揭阳人崇贤尚德的传统和热情。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揭阳人民共同拥有的这笔精神财富,揭阳日报与市文联从6月20日起联合推出“贤德揭阳 揭阳进贤 讲述揭阳人的贤德故事”栏目,深入挖掘贤德历史文化,弘扬新时代揭阳“走在前列”精神,讲好揭阳人的贤德故事,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准确理解“贤德揭阳 揭阳进贤”的重大意义,激发全民内生动力,形成齐心协力推动揭阳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敬请垂注!


从进贤门到涵元宝塔 揭阳人崇贤的历史见证


进贤门。林洁松 摄

从进贤门到涵元宝塔 揭阳人崇贤的历史见证


涵元塔。袁楚生 摄

□彭妙艳

每座古城的知名建筑,都有特殊的来历,而且维系着某种民意,寄托着特定的憧憬与追求,成为心理中的图腾,颠扑不破。揭阳进贤门和涵元塔就有这样传奇。

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建县治于玉窖村,至今已近900年。根据县志的记载,这个时段里,揭阳先后建设了不少不同功能的公共建筑,其中很多因为各种原因而倒塌、消失了。只有那些承载着一方民众梦想的,尽管也遭受各种不同的破坏,但依然能够得到重修乃至重建而存在下来。好像城中的学宫、城东的进贤门和城外的涵元塔就是这样。

开辟进贤门

寄望创造贤才辈出新局面

进贤门的创建,与人才产出曾经出现衰疲状态直接关系。“揭阳多士天下都”,这是自从宋朝就享有的美誉。在历史的大多数科考中,都有揭阳士子金榜题名。但是自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地都籍的郑旻与里籍今属潮州的薛守经殿试中式成进士后,历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四朝70年,揭阳参加会试的举子无一不是名落孙山。科举虽然是很个人的事,但其实也关系着一个地方人文的高下,影响着当地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休戚与共,无论是职官还是士子群体,都很当回事。

正因为这样,明天启元年(1621),渔湖凤围(今东郊)举人宋兆禴等以当时流行的通过“修补地理”改善文运的做法,建议刚刚到任的知县曾应瑞于学宫东侧城墙,和同一分金的北溪东岸龟山上,分别建设城门和宝塔,增添形胜,以涵养、疏通元气而振兴揭阳文运。曾应瑞是江西临川人,以进士来知揭阳,作为“临川之笔”发祥地的文化人,他固然也重视治所的文化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产出,但限于当时的财政能力,于是他确定先建学东城门,并借用家乡江西南昌的进贤门之名。南昌进贤门,是因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从该处进城,而后开馆授徒,开辟了赣学繁盛局面而建。曾应瑞建设进贤门,除了有纪念先贤造化揭阳文化之外,还寄望于由此门之开,而创造贤才辈出的新局面。

士人愈奋发

“戊辰四俊”耀史册

城门择址于正对东西走向的学前街。开基时发现有城门遗址。当是旧时东门的所在,因为某一原因改迁城之东南隅所遗。于是天启三年(1623)竣工之后,宋兆禴作文时题作《重开进贤门记》。进贤门的开辟,鼓舞了全县的广大士子,他们奔走相告,额手称庆,莫不以为县令如此重视人才培养,揭阳大有希望。也许正是这一寄望文运昌兴的城门建成的激励,揭阳士人越发奋发之故,在第二年,即天启四年(1624)甲子乡试中,揭阳县学就有王宗昌、陈光朝、辜朝荐等人贤书中式(成举人),其中王宗昌后来累官天津参议。辜朝荐后登进士,累官礼科给事中,后投奔郑成功,于台湾收复开发有所贡献。虽是海阳(今潮州金石辜厝)人,但寄籍揭阳县学,揭阳人也就视其光荣为己有。陈光朝虽然只以馆师为终身职业,但他“端厚训士,义凛赡族”,纯然贤者典型。这就是说,进贤门开辟之后首批士人,都具有了贤能的特质。到了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揭阳破天荒有了6人同榜登第,而且后来都成为揭阳历史上最有知名度的贤人。他们是许国佐、郭之奇、曾敬、黄奇遇、黄日启、杨世乔。其中郭之奇、黄奇遇与上科的辜朝荐和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的宋兆禴后于崇祯元年(1628)同成进士,成为揭阳历史上最光彩的“戊辰四俊”。这就说明,进贤门之开,在进贤上确乎大见成效。人们为表彰曾应瑞造化之功,于进贤门附近建曾公生祠,对曾知县“造福宏多”予以高度赞美。

建设涵元塔

涵蓄太和元气以提振贤才

毕竟在古代,人们对于科举铨选是以进士的多寡来评判的,因为只有进士这类高端功名,才能成为士子的仕进提供资格支撑。于是,建设与进贤门同一分金字向的龟山涵元塔,弥补尚未解决的巽方之缺,就被提上了相关人士的“议事日程”。天启六年(1626),慈溪进士冯元飚来知揭阳,这位“敏悟聪记”的知县到任后,立即投入抗击海寇和严重春旱的同时,仍然留意于学宫、城池的建设,并采纳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等人的建议,于崇祯元年(1628)启动位于今潮阳龟山(一作客埔山,明末当为揭阳京冈的土地,故名)上的涵元宝塔的建设。按照风水的理论,这塔的建设,既有益于县境东南(巽)方的没有屏障的弥补,也有益于振起贤才的太和元气的涵蓄。但是仅仅垒砌了第一层的石壁,冯元飚就奉命入京,任职户科给事中,数年后累至兵部尚书。有趣的是,建塔的隔年,即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会试,揭阳县学士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辜朝荐竟然同科中式,创下了“龙飞首盛”的奇迹。正因冯元飚的努力,而使揭阳县学“戊辰四俊”的产生,一扫七十年科举颓风,揭阳人感恩戴德,为冯建设生祠,但冯元飚把这归功于揭阳山水的具有灵气和士子的出色,把生祠改建为揭阳第一座书院,以解决县学学位限制的不足。这座榕城书院,就是现在揭阳学宫东路后部的教谕署,清代中期改的名和用途。

崇祯十年(1637),金坛进士张明弼授官揭阳知县,即将出京赴任时,已是礼科右给事中的冯元飚特地委托他设法把当年建了一层的涵元塔建成,彻底消除揭阳“巽地有陷,则文采不发”的缺陷。张到揭阳后,与在籍乡绅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等商议之后,大力发动各界捐款,花二年之力,终于在崇祯十三年(1640),把砖石巨构涵元宝塔建成,为揭阳增一形胜。落成之日,黄奇遇、郭之奇、张明弼等人,纷纷撰文作诗,为此塔之建,“揭岭钟祥,风俗人文以淳以昌”而歌而唱。

正因冯元飚、张明弼两位职官,以及宋兆禴、郭之奇、黄奇遇等乡绅十余年的不懈亲力亲为,终于使揭阳于学宫之外,有了又两处文化建筑,两处文化地标,两个文化图腾。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屹立如昔。虽然诸位名宦先贤的营造初衷,是以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来进行建设,但客观上却为揭阳树立起希望的旗帜,张扬起奋进的风帆。他们以文化人的行动,振起了揭阳士子的自信,引发了社会向上向善良德的发育,凝聚起仁爱进取的揭阳精神。

进贤,揭阳培养吸纳建设美丽家乡贤才的理念和举措,永远在路上。

涵元,揭阳磨砺锻造爱国创新优秀品德和思想观念的行动,与时而俱新。

进贤门与涵元塔,“会与江山成故事”,更写未来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