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我不想25歲就死在“人生定型”的魔咒下

原文@意林 載於中讀App

20歲剛出頭時,我有一段時間特別焦慮。

我不想25歲就死在“人生定型”的魔咒下

彼時聽說有一種“25歲魔咒”,就是當你25歲的時候,人生就會基本定型,甚至能據此想見幾十年後的生活。就像緊箍時刻箍在我的頭頂,每每念及這個魔咒,頭痛欲裂。所以,必須拼命做出點什麼,儘可能比同齡人更早“出任CEO、嫁給高富帥”。

可是除非是巫師,誰能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至少,現在生活中的很多細節,已是我20歲出頭時不能想見的。這些細節可能賦予人生幾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那麼十年、二十年後,我的生活又豈是以現在的狀態和閱歷能夠預見的?

人生是動態的,也充滿未知性。在人生的任意節點上,都存在著改變和重啟的可能性。人生想要何時重啟,想以何種方式重啟,完全取決於個人改變現有生活的意願,和把這種意願付諸行動的勇氣。

和“25歲魔咒理論”一樣,年齡焦慮有著各種各樣的變種,例如最近開始流行的“90後中年危機”。最開始看到《金正男遭1988年中年婦女刺殺》新聞標題的時候,同齡人也只是權當玩笑。

90後的調侃者們在自黑,卻沒想到“聽者有意”。從90後已垂垂老矣,一路討論到中年危機,竟然引發了強烈共鳴。從聯合國官方微博發佈“青年”定義,把1992年出生的人劃分到中年人行列,到《新華每日電訊》一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年危機”確實存在的文章刷屏,指出澳大利亞人幸福感最低的是在25歲到74歲中間。“90後中年危機”和“25歲魔咒理論”一樣,完全就是鴕鳥心態的孿生兄弟,給想要嘗試人生多樣性卻又沒有膽量的人一劑心理安慰。所以,在焦慮中妥協,在危機中老去。

當然,在房價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我並不想對所有90後的“中年人”說,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大膽奔向詩和遠方;但生活壓力並不等同於生活焦慮。用什麼樣的心態對抗現實壓力,對抗年齡的增長和自然機能的退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你可以不認同TFboys,可以不喜歡韓流,可以不玩《王者榮耀》,但你不能在全然不瞭解的情況下,就充滿鄙夷地說:“喜歡這些玩意的都是些沒有主見的小屁孩。”

當你說出這種話的時候,首先在心態上已經老去。

因為你不知道,或許某個改變世界的發明,就在你鄙視的那些從未了解過的新玩意中。

想到2011年去世的北大法學泰斗芮沐先生。他在103年的一生當中,始終保持著對一切新鮮事物的好奇心。80多歲的時候,電子遊戲剛剛開始風靡,他跑到大商場的頂層遊戲廳打遊戲,周圍全是10歲左右的小孩。這種狀態令人羨慕。

希望在我80歲的時候,也能保持這樣的童真,保持對這個世界的熱情。不要25歲就已死在所謂“人生定型”的魔咒下,直到75歲再埋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