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申遗成功!襄阳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申遗成功!襄阳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北京时间8月14日8点43分,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湖北襄阳长渠(白起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华夏第一渠”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申遗成功!襄阳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等统称为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评审命名,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负责对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评审、命名。

申遗成功!襄阳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三道河水库一角 碧水共长天一色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的传承和利用仍在发挥作用的古代灌溉工程,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评审条件为: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等。目前我国已有陕西郑国渠、四川乐山东风堰、宁夏引黄古灌区等13处灌溉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襄阳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阳市,地处汉江中游蛮河流域,始建于公元前279年,距今已有2297年的历史,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国鄢城(即楚皇城,今宜城市郑集镇地域)时,在蛮河武安镇立碣壅水、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秦灭楚后,其渠不废,遂成为引水灌溉渠,经历代修缮,形成了“陂渠串连、长藤结瓜”式的大型灌溉工程,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折合202平方公里)良田,极大地推动了襄宜平原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使本地区成为了汉江中游著名的粮仓,历史上灌溉面积最多时曾达“六千余顷”。长渠(白起渠)历史悠久、技术先进、体系完备、制度优良、效益显著、惠泽至今,满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遴选的基本要求,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基本条件。1988版《中国水利之最》将其列为中国最早的灌溉渠,堪称“华夏第一渠”,它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修复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申遗成功!襄阳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湖心小岛

长渠(白起渠)经历代修缮,尤其是新中国后的精心建设与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2)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 “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大中型水库各1座、小型水库14座,陂塘2500口。累计向南、宜两县市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主灌区宜城市是全国第一批吨粮县、全国484个优质粮工程县之一,为襄阳市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粮食大市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评为“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

申遗成功!襄阳长渠(白起渠)成为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据了解,在申遗成功后,襄阳市将本着“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坚定不移地对长渠(白起渠)进行全方位严格保护,持续推进遗产保护修缮,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碎片,促进白起渠的合理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